导论 1
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
二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三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9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 16
五 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2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25
第一节 物质 25
一 哲学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 25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27
第二节 运动 30
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0
二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3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 35
一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35
二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8
三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41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3
一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3
二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 44
第二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8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48
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8
二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0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2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2
二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3
三 意识和思维模拟 55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58
一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 58
二 正确理解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60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63
第一节 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 63
一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63
二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 65
第二节 现实世界的永恒发展 67
一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辩证关系 67
二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1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 73
一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73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6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79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79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79
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81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6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93
一 质、量、度 93
二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98
三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01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8
一 辩证的否定 108
二 否定之否定 114
三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0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21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 121
一 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24
二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25
三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127
第二节 形式和内容 129
一 形式和内容的含义 129
二 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130
三 形式和内容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132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33
一 事物的因果联系 133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34
三 因果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138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39
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含义 139
二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40
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143
第五节 可能性与现实性 144
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44
二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46
三 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148
第六章 认识与实践 150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50
一 唯物主义反映论 150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53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 157
一 实践及其形式 157
二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60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164
一 由实践到认识 164
二 由认识到实践 168
三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穷性 170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172
一 归纳和演绎 172
二 分析和综合 175
三 抽象和具体 177
第七章 真理 181
第一节 客观真理 181
一 真理的客观性 181
二 真理和谬误 183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85
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85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87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 189
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9
二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192
第四节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193
一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193
二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5
第八章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99
第一节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199
一 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飞跃 199
二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01
三 社会的人群共同体的各种历史形式 203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05
一 地理环境 205
二 人口因素 207
三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09
第三节 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210
一 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11
二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12
三 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的历史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214
第九章 社会基本矛盾 216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16
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216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21
三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25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27
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27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33
三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37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238
一 社会基本矛盾准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238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43
第十章 阶级 国家 革命 250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50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50
二 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56
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260
第二节 国家 262
一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62
二 国家的职能 264
三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65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67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267
二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70
三 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72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74
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274
二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276
三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 278
第十一章 社会意识 282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82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82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84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289
一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89
二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292
三 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295
第三节 意识形态诸形式 296
一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起源和分化 296
二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 299
三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联系 301
第十二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5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05
一 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的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305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06
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309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10
一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10
二 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 312
三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314
第三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关系 315
一 个人和集体 315
二 领袖和群众 317
三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19
第十三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322
第一节 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322
一 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322
二 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25
第二节 人类的解放 329
一 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 329
二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33
三 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