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诊断学的定义 1
二、诊断学的内容 2
(一)方法学的分类 2
1.症状诊断学 2
2.体检诊断学 2
3.实验诊断学 2
4.特殊检查诊断学 2
5.其他 3
(二)诊断内容的分类 4
1.病理形态诊断 4
2.病理生理诊断 4
3.病因诊断 4
三、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4
四、学习体检诊断学的目的和要求 5
五、学习体检诊断学的方法 5
(二)正常体温的范围及其生理变异 7
一、发热 7
(一)体温的调节 7
引言 7
第一篇 症状学 7
(三)发热的临床表现 8
1.发热的体温上升阶段 8
2.发热的体温高潮阶段 8
9.散热障碍引起发热 10
8.产热过多引起发热 10
7.侵及体温调节中枢的疾病 10
6.某些急性代谢性疾病 10
5.免疫性疾病 10
4.血液系统疾病 10
3.恶性肿瘤 10
2.组织损伤 10
1.感染 10
(四)发热的原因 10
3.发热的体温下降阶段 10
(五)诊断的注意事项 11
二、疼痛 11
(一)疼痛的分类 11
1.浅层疼痛 11
(三)头痛 12
(二)疼痛诊断的注意事项 12
2.深部疼痛 12
3.牵涉性疼痛 12
4.精神性疼痛 12
4.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头痛 13
(四)胸痛 13
5.神经官能性头痛 13
1.循环系统疾患所致的胸痛 13
3.腰椎穿刺后头痛 13
2.颅内疾患的头痛 13
1.偏头痛 13
2.呼吸系统疾患所致的胸痛 14
3.胸部其他组织疾患所致的胸痛 15
(五)腹痛 15
1.胃及十二指肠疾患所致的腹痛 15
2.肠疾患所致的腹痛 15
3.肝脏和胆道疾患所致的腹痛 15
三、水肿 16
6.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疾患所致的腹痛 16
7.腹膜疾患所致的腹痛 16
4.胰脏疾患所致的腹痛 16
5.脾脏疾患所致的腹痛 16
(一)水肿的发生机制 17
1.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 17
2.血浆渗透压降低 17
3.毛细血管壁渗透性增加 17
4.淋巴回流障碍 17
5.钠和水的潴留 17
(二)水肿的分类 17
5.特发性水肿 1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8
四、呼吸异常 18
1.心源性水肿 18
4.营养不良性水肿 18
3.肝性水肿 18
2.肾性水肿 18
(三)诊断注意事项 19
(二)临床表现 19
5.血原性 19
3.中毒性 19
2.心原性 19
1.肺原性 19
4.神经、精神性 19
2.周围型紫绀 20
3.混合型紫绀 20
4.异常血红蛋白紫绀 20
1.中心型紫绀 20
(一)紫绀的分类 20
五、紫绀 20
(二)临床表现 21
(三)诊断注意事项 21
六、咳嗽 2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2
(二)临床表现 22
(三)诊断注意事项 22
(三)诊断注意事项 23
(二)临床表现 2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七、咳痰 23
八、咯血 2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4
(二)临床表现 24
(三)诊断注意事项 24
1.咯血抑或呕血 24
2.出血数量 24
3.出血性状 24
4.出血部位 24
5.咯血病因的判断 24
九、心悸 25
(一)心悸的发生机制 25
(二)心悸诊断的注意事项 25
十、吞咽困难 25
4.精神性 26
3.神经、肌肉疾病 26
1.口咽性咽下困难 26
2.食管性咽下困难 26
(三)临床表现 26
2.梗阻 26
1.炎症性疾病 26
(二)吞咽困难的病因 26
(一)病咽和发病机制 26
(四)诊断注意事项 27
十一、食欲不振 28
(三)诊断注意事项 29
(二)临床表现 29
3.胃肠道外疾病 29
2.消化系统疾病 29
1.神经、精神因素 2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9
十二、胃灼热(烧心) 3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0
1.食管运动功能异常 30
2.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 30
3.食管粘膜敏感性增加 31
(二)临床表现 31
(三)诊断注意事项 31
(三) 诊断注意事项 32
(二) 临床表现 32
十三、反胃 32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32
十四、恶心与呕吐 3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3
(二)临床表现 34
1.中枢性 34
2.反射性 34
(三)诊断注意事项 35
4.胰腺疾病 36
(二)临床表现 36
6.急性传染病 36
5.全身性疾病 3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6
3.胆道疾病 36
2.胃疾病 36
1.食管疾病 36
十五、呕血 36
(三)诊断注意事项 37
3.急性循环衰竭临床表现 37
2.贫血症状 37
1.呕血及便血 37
十六、便血 3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9
(二)临床常见的原因 39
1.小肠疾病 39
2.结肠及直肠疾病 39
3.肛门疾病 39
4.全身疾病 39
(三)临床表现 39
(四)诊断注意事项 39
十七、腹胀 4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1
1.胃肠道胀气 41
3.腹部肿物 42
3. 腹部肿物 43
2. 腹水 43
(三)论断注意事项 43
(二) 临床表现 43
1. 胃肠道胀气 43
2.腹水 43
十八、腹泻 4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5
1.渗出性腹泻 46
2.渗透性腹泻 46
3.分泌性腹泻 47
4.肠道运动功能紊乱 47
5.小肠吸收面积减少 47
(二)临床表现 47
(三)论断注意事项 48
十九、便秘 5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50
6.精神因素 51
5.肛门疾病 51
(三)论断注意事项 51
(二)临床表现 51
4.肠道平滑肌功能异常 51
3.结肠应激性减退 51
2.胃肠道梗阻 51
1.胃肠道内容物运动速度减慢 51
二十、黄疸 5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52
1.胆红素的代谢 52
2.黄疸 53
(二)临床表现 54
1.溶血性黄疸 54
2.肝细胞性黄疸 55
3.梗阻性黄疸 55
(三)论断注意事项 56
二十一、泌尿排尿异常 57
2.肾性 58
1.肾前性 58
(三)夜尿 58
(四)尿频 58
3.肾后性 58
2.长期性多尿 58
1.暂时性多尿 58
(一)多尿 58
(二)少尿与无尿或尿闭 58
1.真性尿失禁 59
二十二、血尿 59
2.假性尿失禁 59
(七)诊断注意事项 59
(六)尿失禁 59
2.神经反射障碍性 59
1.阻塞性 59
(五)尿潴留 59
(一)肾脏及尿路疾病 60
(二)全身性疾病 60
(三)尿路邻近器官疾病 60
二十三、眩晕 60
(一)眩晕的原因及分类 60
1.耳源性眩晕 60
2.前庭神经疾患所致的眩晕 60
(一)晕厥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61
二十四、晕厥 61
(二)眩晕检查的注意事项 61
7.其他 61
5.颅内肿瘤所致的眩晕 61
4.脑干疾患的眩晕 61
3.眼源性眩晕 61
6.脑血管疾患的眩晕 61
3.颈动脉窦过敏 62
6.咳嗽性晕厥 62
4.心脏性晕厥 62
5.脑血管疾患所致的晕厥 62
2.体位性低血压 62
1.血管功能障碍 62
(二)晕厥的原因及分类 62
7.排尿性晕厥 63
(三)晕厥检查的注意事项 63
二十五、意识障碍 63
(一)意识模糊 63
(二)昏睡 63
(三)昏迷 63
(四)谵妄 63
6.头部创伤 64
7.脑部疾患 64
5.药物或化学药品中毒 64
8.物理因素 64
9.其他 64
(五)意识障碍的病因及分类 64
4.代谢障碍 64
3.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64
2.严重感染 64
1.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64
(六)昏迷检查的注意事项 65
二十六、感觉障碍 66
(一)感觉的分类 66
1.特殊感觉 66
2.一般感觉 66
8.疼痛 67
7.感觉异常 67
6.感觉分离 67
4.感觉过度 67
5.感觉倒错 67
2.感觉减退 67
1.感觉缺失 67
(二)感觉障碍的症状 67
3.内脏感觉 67
3.感觉过敏 67
二十七、运动障碍--瘫痪 68
瘫痪的类型 68
(二)反射弧 69
(四)各种反射障碍的临床意义 69
(三)类型 69
(一)定义 69
二十八、反射 69
二十九、构音不能与失语 71
(一)构音不能 71
(二)失语 71
1.运动性失语 71
2.感觉性失语 71
第二篇 病史采取 73
引言 73
一、问诊的注意事项 73
(二)主诉 74
(一)一般项目 74
二、问诊的方法 74
三、问诊的内容 74
(三)现病史 75
(四)既往史 附:各系统疾病的问诊纲要 76
(五)个人史 77
(六)婚姻史 77
(七)月经及生育史 77
(八)家族史 77
(九)再入院 78
引言 79
第三篇 体格检查 79
第一章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80
一、视诊 80
二、触诊 80
(一)触诊的注意事项 80
1.病人的体位 80
2.医师的位置 80
3.医师的态度 80
2.深部触诊法 81
1.浅部触诊法 81
(二)触诊的方法 81
三、叩诊 82
(一)叩诊的物理基础 82
(二)叩诊的注意事项 82
(三)叩诊的方法 83
1.直接叩诊法 83
2.间接叩诊法 83
(四)叩诊音的种类 84
1.鼓音 84
2.清音 84
3.浊音 84
4.实音 84
四、听诊 85
(一)听诊的物理基础 85
(四)听诊器的选择和使用 86
2.间接听诊法 86
2.软质听诊器 86
1.硬质听诊器 86
(三)听诊的方法 86
(二)听诊音的来源 86
1.直接听诊法 86
(五)听诊注意事项 87
三、体温 88
(二)测量体温的时间 88
(一)测量体温的部位和注意事项 88
(三)测量体温发生错误的原因 88
二、年龄 88
一、性别 88
第二章 一般检查 88
(四)体温记录 89
四、脉搏与呼吸 89
五、意识状态 89
六、发育与营养 89
(一)发育 89
(二)营养 90
七、面容与表情 92
八、声调语态 92
十一、皮肤及粘膜 93
(一)皮肤的弹性 93
十、姿势与步态 93
(二)皮肤的湿度与出汗 93
(一)自动体位 93
(二)被动体位 93
九、体位 93
(三)强迫体位 93
(三)皮肤的颜色 94
(四)皮疹 94
(五)蜘蛛痣及毛细血管扩张 94
(六)瘢痕及纹 94
(七)皮肤脱屑 94
(八)水肿 94
(九)皮下气肿 95
十二、毛发 95
十三、淋巴结 95
(一)颜面 96
2.结膜 96
(二)眼 96
1.眼睑 96
一、头颅 96
第三章 头部检查 96
二、头部器官 96
7.视力 97
(四)鼻 97
8.眼底检查 97
(三)耳 97
6.瞳孔 97
5.角膜 97
4.巩膜 97
3.眼球 97
(五)口 98
1.口唇 98
2.牙与牙龈 98
3.舌 98
4.口腔粘膜 98
5.口臭 98
6.咽部及扁桃体 98
三、涎腺 99
二、颈部淋巴结 99
第四章 颈部 99
一、颈部的外形与运动 99
四、甲状腺 100
五、血管 100
六、气管 100
6.腋窝 101
5.脊椎棘突 101
4.肩胛骨 101
3.肋骨与肋间 101
2.锁骨 101
1.胸骨 101
(一)自然标志 101
一、胸部体表标志 101
第五章 胸部 101
(三)肺叶与横膈在胸壁上的投影 102
7.后正中线 102
6.肩胛线 102
5.腋后线 102
4.腋中线 102
2.锁骨中线 102
1.前正中线或胸骨中线 102
(二)人为划线 102
8.脊肋角 102
7.肋骨角或腹上角 102
3.腋前线 102
二、乳腺 104
(一)视诊 104
(二)触诊 104
1.胸廓 105
2.皮肤 105
三、肺和胸膜 105
(一)胸部视诊 105
3.胸型 106
4.胸廓变形 107
5.呼吸运动 107
6.呼吸频率与节律 107
1.呼吸运动 108
2.语音震颤 108
(二)胸部触诊 108
3.胸膜摩擦感 109
(三)肺部叩诊 109
1.正常肺部叩诊音及其正常变异 109
2.肺部境界叩诊 110
3.肺底移动范围 110
4.肺部病理性叩诊音 110
2.正常呼吸音 111
1.听诊音的发生机制 111
(四)肺部听诊 111
3.异常呼吸音 112
4.啰音 113
5.语音 114
6.胸膜摩擦音 115
四、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15
(一)急性支气管炎 115
(三)肺炎 116
(四)支气管哮喘 116
(二)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 116
(五)气胸 117
(六)胸腔积液 117
第六章 心脏 118
一、心脏的体表解剖 118
二、视诊 119
(一)心前区的外形 119
(二)胸壁上的搏动 119
1.心尖搏动 119
2.胸壁其他部位的搏动 120
三、触诊 121
(一)胸壁上的搏动 121
(二)震颤 121
1.收缩期震颤 121
2.舒张期震颤 122
3.连续性震颤 122
(三)心包摩擦感 122
四、叩诊 122
4.三尖瓣区 125
2.主动脉瓣区 125
3.肺动脉瓣区 125
(一)听诊的部位 125
五、听诊 125
1.二尖瓣区 125
(二)听诊检查的内容 126
1.心音 126
2.心音的变化 127
3.杂音 132
4.心包摩擦音 137
5.心律 137
1.动脉 140
〔附〕血管的检查 140
(一)视诊 140
2.静脉 141
3.毛细血管 141
(二)触诊--脉搏 141
1.速率 141
2.节律 141
(三)听诊 142
6.动脉壁的情况 142
5.脉波的形状 142
4.强强或大小 142
3.紧张度 142
(四)动脉血压的测定 143
1.测量血压的器械 143
2.测量血压的原理 143
3.测量血压的方法 144
4.正常血压的数值及其变异 144
(五)静脉压的测定 145
(六)循环时间的测定 146
2.静脉压的正常数值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146
1.测定静脉压的方法 146
1.测定循环时间的方法 147
2.循环时间的变异 147
六、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148
(一)心脏瓣膜病 148
1.二尖瓣狭窄 148
2.二尖瓣关闭不全 149
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49
1.急性心包炎 150
(三)心包疾病 150
(二)心肌疾病 150
4.主动脉瓣狭窄 150
2.心包积液 151
3.缩窄性心包炎 151
(四)先天性心脏血管异常 151
(五)心脏功能不全 153
1.慢性心脏功能不全 153
2.急性心脏功能不全 154
(三)腹部的分区法 155
2.四区法 155
1.九区法 155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155
(二)体表标志 155
(一)腹部的范围 155
第七章 腹部 155
二、视诊 156
(一)腹部外形 157
(二)腹部皮肤 157
(三)腹壁静脉 157
(四)呼吸运动 158
(五)胃、肠型及胃、肠蠕动波 159
(六)腹部搏动 159
三、触诊 159
(一)触诊注意事项 159
(二)触诊内容 159
1.腹肌紧张度 159
2.腹部器官的触诊 160
3.压痛及反跳痛 164
四、叩诊 165
5.波动感 165
4.摩擦感 165
(一)肝脏的叩诊 166
(二)脾脏的叩诊 166
(三)肾脏的叩诊 166
(四)胃泡鼓音区 166
(五)腹水的叩诊 166
五、听诊 167
六、消化性溃疡穿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168
(四)摩擦音 168
(三)血管音 168
(二)振水音 168
(一)肠鸣音 168
第八章 肛门、直肠及生殖器 169
一、肛门与直肠检查 169
(一)肛门检查 169
(二)直肠检查 170
二、生殖器官检查 170
(一)男性生殖器检查 170
1.外生殖器检查 171
2.内生殖器检查 172
(二)女性生殖器检查 172
1.外生殖器检查 173
2.内生殖器检查 174
第九章 脊柱及四肢 174
一、脊柱 174
1.脊柱弯曲 175
二、四肢 176
2.脊柱的运动 176
3.脊柱压痛及叩击痛 176
第十章 神经系统 177
一、一般所见 177
二、头颅和脊柱 177
(一)头颅 177
(二)脊柱 177
三、颅神经 177
(一)嗅神经 177
(二)视神经 177
(三)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 178
(四)三叉神经 178
(五)面神经 179
(六)听神经 179
(七)舌咽及迷走神经 179
(八)脊髓副神经 179
(三)肌张力 180
(二)肌力 180
(五)不自主运动 180
(四)肌容积 180
五、运动系统 180
四、感觉系统 180
(九)舌下神经 180
(一)姿势及步态 180
(六)共济运动 181
六、反射 181
(一)浅层反射 181
(二)深层反射 181
(三)病理反射 183
八、其他 185
七、植物神经系统 185
第四篇 心电图 187
一、描记心电图的导联 187
(一)标准导联 187
1.第一导联 187
2.第二导联 187
3.第三导联 189
(二)单极导联 189
1.单极肢导联和加压单极肢导联 189
2.单极胸导联 189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 190
三、心电图各波的形成及其各部分的意义 193
(一)P波 194
(二)PR段和PR间期 194
(三)QRS综合波 194
(四)ST段 196
(五)T波 196
(六)QT间期 196
(七)U波 196
四、心电向量和心电轴 196
(一)心电向量的概念 196
(二)心脏的平均电轴 197
五、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200
(一)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论断 200
1.激动起源障碍所致的心律失常 200
2.传导障碍所引起的心律失常 204
(二)心房和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论断 206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电图论断 209
(四)心肌疾患的诊断 211
(五)电解质平衡失调的诊断 211
(六)其他 211
六、分析心电图的程序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