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定位基准及其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鸿闻,李国智,陈士银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测绘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3012404
  • 页数:1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细叙述我国现行地理空间定位各种基准,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深度基准、重力基准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建立背景、方法和结果及其应用。全面介绍了目前广泛采用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和WGS84大地坐标系。资料数据翔实、丰富。可供从事测绘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相关学科专业人员阅读参考。

第一篇 大地基准与天文大地网第一章 大地坐标系的基本概念 3

1.1 大地水准面与地球椭球 3

1.2 天文坐标与垂线偏差 4

1.3 大地坐标的定义 4

1.4 参考椭球定位 5

第二章 全国天文大地网的布设 5

2.1 天文大地网布设总况 5

2.2 1958年前大地网采用的技术标准 8

2.3 1958年后大地网采用的技术标准 8

2.4 天文重力水准与天文水准网的布设 9

2.5 天文大地网的实测精度 9

第三章 1954年北京坐标系 10

3.1 坐标系建立背景 10

3.2 坐标系的实现 10

3.3 使用与存在的问题 12

第四章 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 13

4.1 工程项目的提出 13

4.2 平差基本技术原则 13

4.3 观测数据选择 14

4.4 垂线偏差与高程异常计算 15

4.5 平差技术方案 16

4.6 平差结果检核与精度 17

第五章 1980西安坐标系 19

5.1 椭球参数选定 19

5.2 基本参考面确定 20

5.3 参考椭球定位与大地原点 21

5.4 坐标系的特点 22

5.5 三、四等大地点坐标的改算 22

第六章 坐标系变更时地形图的处理 24

6.1 地形图处理的必要性 24

6.2 处理的原理与特点 24

6.3 处理的方法 26

第七章 建立地方独立坐标系的方法 27

7.1 建立地方独立坐标系的目的 27

7.2 长度的归化与高斯投影改化 27

7.3 建立地方独立坐标系的几种方法 28

7.4 抵偿坐标系问题 30

7.5 地方独立坐标系椭球参数与坐标计算 30

第二篇 高程基准与高程控制网第八章 有关高程基准的基本概念 35

8.1 高程基准面 35

8.2 正高 35

8.3 正常高 36

8.4 力高 37

第九章 建立高程基准的一般方法 38

9.1 建立国家高程基准的基本任务 38

9.2 海洋潮汐的基本规律 38

9.3 验潮 39

9.4 验潮站的设立与标定 40

9.5 平均海面的计算与标定 40

9.6 国家水准原点 41

第十章 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 42

10.1 基准建立的必要性 42

10.2 基本验潮站的选定 42

10.3 青岛验潮站 43

10.4 国家水准原点与原点网 43

10.5 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的建立 44

10.6 统一高程基准的实现 45

第十一章 旧高程基准及其转换关系 46

11.1 利用旧高程基准的有关说明 46

11.2 大连高程基准 46

11.3 大沽高程基准 47

11.4 废黄河高程基准 48

11.5 吴淞高程基准 49

11.6 坎门高程基准 50

11.7 珠江高程基准 51

11.8 罗星塔高程基准 52

11.9 秀英高程基准 52

11.10 榆林高程基准 52

第十二章 1985国家高程基准 53

12.1 重新确定国家高程基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3

12.2 重新确定高程基准的主要依据 53

12.3 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确定 54

12.4 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与我国沿海海面的关系 57

12.5 国家水准原点高程的重新确定 58

12.6 海南岛高程基准的统一 59

第十三章 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61

13.1 布设的基本原则 61

13.2 我国第一期一、二等水准网的布设 62

13.3 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布设 65

13.4 国家一等水准网的复测 68

13.5 布测综述 71

第十四章 各期水准网点的高程变化分析 73

14.1 第一期与第二期水准点的高程变化 73

14.2 第二期与复测水准点的高程变化 75

14.3 增强国家高程控制网的现势性 77

第十五章 现代高程基准研究 78

15.1 现代大地测量对高程基准提出的要求 78

15.2 区域高程基准的改进 78

15.3 统一全球高程基准的必要与可能 79

15.4 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统一高程基准实践 79

15.5 统一全球高程基准的基本思路 80

第十六章 深度基准 82

16.1 深度基准概念 82

16.2 我国深度基准 82

16.3 理论深度基准面计算公式 83

16.4 使用深度基准的一些说明 84

16.5 世界一些国家(地区)采用的深度基准面 84

第三篇 重力基准与大地水准面第十七章 重力和重力测量 89

17.1 重力的基本概念 89

17.2 重力测量的作用 90

17.3 重力测量的方法 91

第十八章 世界重力基准的回顾 93

18.1 重力基准与重力系统的一般说明 93

18.2 维也纳重力基准 93

18.3 波茨坦重力基准 93

18.4 国际重力基准网1971(IGSN-71) 94

18.5 国际绝对重力基准网(IAGBN) 94

第十九章 我国的重力基准 95

19.1 1957国家重力控制网及其重力基准 95

19.2 1985国家重力基本网及其重力基准 96

19.3 “57网”—“85网”重力系统重力值的转换 97

19.4 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及其重力基准 97

19.5 国家级重力仪检定基线及格值标定场 99

第二十章 2000中国似大地水准面(CQG2000) 100

20.1 实施概况 100

20.2 似大地水准面计算 100

20.3 精度评估 101

第四篇 国际地心参考系与国家空间大地网第二十一章 WGS 84的建立 105

21.1 WGS 72的建立 105

21.2 WGS 84的实现 105

21.3 若干跟踪站坐标及其优化 106

第二十二章 WGS 84的定义 107

22.1 坐标框架 107

22.2 椭球参数 107

22.3 地球重力场 109

22.4 大地水准面 110

第二十三章 WGS 84的应用 111

23.1 联结各国参心坐标系 111

23.2 全球统一的导航基准 111

23.3 地球动力学研究及应用 112

第二十四章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的定义 113

24.1 概述 113

24.2 ITRF的定义 113

第二十五章 ITRF的建立与维持 115

25.1 建立和维持遵循的原则 115

25.2 ITRF 88—ITRF 93 115

25.3 ITRF 94 116

25.4 ITRF 96 117

25.5 ITRF 97 118

第二十六章 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 120

26.1 不同大地坐标系转换的必要性和意义 120

26.2 不同大地坐标系三维转换的模型 120

26.3 不同大地坐标系的二维转换方法 122

26.4 高斯平面坐标系的二维转换方法 124

第二十七章 国家GPS A级网 126

27.1 A级网的布设 126

27.2 A级网的数据处理及其精度 126

27.3 A级网的复测概况 128

27.4 复测A级网的数据处理及其精度 128

第二十八章 国家GPS B级网 130

28.1 B级网布设目的与结构 130

28.2 B级网的施测 130

28.3 同步基线的精处理 132

28.4 B级网的整体平差 134

28.5 整体平差结果的精度 136

第二十九章 国家GPS A、B级网对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检核 138

29.1 概述 138

29.2 A级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比较 138

29.3 B级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比较 140

29.4 对我国天文大地网的应变分析 141

第三十章 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 142

30.1 网的构成 142

30.2 平差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144

30.3 平差模型与基本步骤 145

30.4 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联合平差 146

参考文献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