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胡适学术文集总序 1
编订说明 1
禅宗的白话散文 1
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 8
海外读书杂记 22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31
论禅宗史的纲领 34
禅学古史考 38
《楞伽师资记》序 54
中国禅学的发展 61
楞伽宗考 94
朱子论禅家的方法 129
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 141
《顿悟无生般若颂》的全卷 152
北宋惟白和尚关于西天祖师偈颂来历及《宝林传》《圣胄集》等书的记载 155
跋《宝林传》残本七卷 171
禅宗史的真历史与假历史 183
《全唐文》里的禅宗假史料 193
《金石录》里的禅宗传法史料 196
与柳田圣山论禅宗史纲领的信 198
《佛法金汤编》记朱熹与开善道谦的关系 211
衢州府有白居易《传法堂碑》 215
跋裴休的《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 216
附:改写未完稿 229
李华《左溪大师碑》及《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所记南北诸宗世系 243
与周叔迦论牟子书(二通) 247
《四十二章经》考 250
附一:寄陈援庵先生书 258
附二:陈援庵先生来书 259
附三:答陈援庵先生书 262
从《牟子理惑论》推论佛教初入中国的史迹 265
菩提达摩考——中国中古哲学史的一章 270
书《菩提达摩考》后 278
校写《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后记 280
记日本“入唐求法”诸僧的目录里的“南宗”资料 286
附记:兴福寺永超的《东域传灯目录》里的“南宗”资料 291
记李朝正的《重建禅门第一祖菩提达摩大师碑》阴文 293
能禅师与韶州广果寺 296
附记:房融的韶州广界寺诗 298
所谓“六祖呈心偈”的演变 299
记嵩山老安 301
嵩山(会善寺)故大德净藏禅师身塔铭 306
郎瑛《七修类稿》 310
《七修类稿》里的“六祖” 311
弘忍门下的“十人” 312
跋《神会语录》第三残卷 313
跋《南宗定是非论》残卷 315
跋《神会语录》第一残卷 318
跋《顿悟无生般若颂》 320
荷泽大师神会传 324
附:荷泽神会大师语 358
《神会和尚遗集》序 363
宗密的神会略传 365
《宋高僧传》里的《唐洛京荷泽寺神会传》 369
附:《宋高僧传》的《慧能传》的一部分 375
关于“开元二十年”的一条小注 376
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 378
致入矢义高书十封 409
神会和尚语录的第三个敦煌写本:《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刘澄集) 431
慧忠与灵坦都是神会的弟子? 456
《宋僧传》卷十所记神会弟子 461
神会(年谱)札记 462
《宋僧传》卷廿九所记神会弟子 464
关于神会和尚材料的校写后记 465
《坛经》考之一(跋《曹溪大师别传》) 476
《坛经》考之二(记北宋本的《六祖坛经》) 484
六祖《坛经》原作“檀经”考 498
与周法高论所谓景宋宝祐本《五灯会元》的底本的信 502
与黄彰健论刘世珩翻刻《五灯会元》的年代的信 505
记中央图书馆藏的宋宝祐本《五灯会元》 507
附:后记四则 515
论刘世珩翻刻《五灯会元》的“贞治马儿年” 523
记宋宝祐刻本《五灯会元》的刻工 527
记“恭仁山庄善本书影”里的《五灯会元》书影 530
记宋椠本容安书院藏与求古楼藏贞治戊申刊本《五灯会元》 531
宝祐本的抄补与配补 532
杨守敬《留真谱》初编里的《五灯会元》书影 533
明成祖御制《佛曲》残本跋 535
跋《销释真空宝卷》 536
《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序 542
《碛砂藏经》序 546
《大般涅槃经》里极端排斥女人的话 547
记美国普林斯敦大学的葛思德东方书库藏的《碛砂藏经》原本 548
附:致芮逸夫函 555
《续传灯录》的作者居顶和尚 557
《楞严经》的来历有七种不同的说法 560
元僧熙仲的《历代释氏资鉴》十二卷《续藏经》乙第五套第一册 565
记日本最近八十年中校印的四部《大藏经》 567
宗密自记他得《圆觉经》及后来作疏的始末 568
附一:宗密记《圆觉经》的译主 570
附二:后记 571
伦敦大英博物院藏的十一本《阎罗王授记经》 575
提谓波利经 588
佛说妙好宝车经 591
虞集《道园学古录》四九《晦机禅师塔铭》 592
支谦译的《四愿经》 594
智?的《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四下 595
孙吴时代康僧会在建业翻译《六度集经》八卷 598
影印《续藏经》缘起 603
《大正大藏经》的译经字比《论》《孟》合计字数要多一千二百倍 607
“深沙神”在唐朝的盛行 609
南宋以后的五山十刹与日本的五山十刹 610
关于“五山十刹”的资料 615
再记“五山十刹”——教院的“五山十刹” 615
十殿阎王 616
唐临《冥报记》里的太山、太山府君、阎罗天子 620
沈德符《野获编》二七记明朝的“僧家考课” 621
黄溍《金华黄先生集》里的“五山十刹” 623
读王小徐先生的《佛法与科学》 626
《宋濂文集》里的“教寺” 629
读王昶的《金石萃编》 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