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中华民国成立前的中英关系概述 1
第一节 中英两国最早的接触 2
一 和林城中的英国翻译与中国景教徒出使欧洲 2
二 中国纸、瓷器、茶叶和火药火器传入英国 3
三 中英式花园风靡欧洲 8
第二节 马戛尔尼与阿美士德使华及清政府的对策 10
一 两使团相继来华的背景 10
二 两使团奉使失败的原因 14
三 两使团对中国的不同态度和评价 20
一 中英贸易的发展与鸦片输入的日增 23
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与两次鸦片战争的严重后果 28
二 赫德与中国海关及其他 28
第四节 近代中英文化科学交流 33
一 英国是近代欧洲文化科学技术和新式产业模式输入中国最早最多的国家 33
二 英国在求进步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38
三 鸦片战争后英国汉学的发展 39
第二章 英国对中国辛亥革命的态度和政策 46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英国在华攫取的经济和政治权益 47
一 英国在华商业和经济利益的优势 47
二 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川粤汉铁路借款 51
三 英国攘夺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签订 56
第二节 中华国民军政府的对外政策与英国官方的对策及非官方的态度 58
一 军政府不反帝的对外承诺 58
二 英帝国主义是绞杀辛亥革命的元凶 60
三 朱尔典与袁世凯的肮脏交易 63
四 从“金融中立”到四国银行团对袁世凯的财政支持 66
五 孙中山美欧之行遍遭冷遇 69
六 英国传教士和商人对中国辛亥革命的态度 73
第三节 中国早期留英学人与英国教会在华办学 75
一 中国第一位留英学博士--黄宽 75
二 英国教会在华办学的目的和早期留欧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76
三 早期留英的著名矿业人物与留英女学士--曾宝荪 78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中英关系 86
第一节 英国与“善后大借款”和“二次革命”失败 87
一 国际银行团严苛的借款监督条件与莫里森其人 87
二 英国支持下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 91
第二节 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 92
一 “西藏问题”的源起 92
二 中英关于西藏的交涉与英国两次侵藏战争 94
三 关于中、英、藏西姆拉会议 98
四 英国对日本亡华的“二十一条”所持的立场 103
五 巴黎和会前后英国侵略西藏策略的变化 106
第三节 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对于中国问题的态度和政策 109
一 一次大战后英国在远东面临的重大抉择 109
二 英国对于华盛顿会议的基本态度 112
三 英国关于撤废在华特权的态度和政策 114
第四节 文化巨匠罗素来华讲学与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人李四光三赴英伦 118
一 罗素的世界文化地位 118
二 罗素来华讲学与他对中英文化交流的贡献 120
三 李四光三赴英伦与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 123
第四章 英国对中国大革命的镇压和软化 132
第一节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与中英交涉 133
一 “五卅”惨案和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133
二 南北两政府对英、日暴行的不同态度和政策 136
三 英国公众与政府对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不同立场与反应 138
四 沙基惨案与省港大罢工的伟大胜利 139
第二节 万县惨案与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44
一 万县惨案--英国对中国革命的直接武装干涉 144
二 成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46
三 英国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失败 152
第三节 英国软化中国革命的“新政策” 156
一 英国对华“新政策”备忘录的出台与宁汉的不同反应 156
二 南京政府成立初期的对英外交 160
三 北伐统一后中英关系的“新变化” 163
第五章 “九·一八”事变后英国对华基本政策 174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英国对日绥靖 175
一 “九·一八”事变与李顿“国联调查团” 175
二 英国对日本“天羽声明”的反应 179
第二节 李滋罗斯的中国之行 183
一 李滋罗斯来华的背景、目的和使命 183
二 李滋罗斯为实施币改方案和达成贷款条件进行的努力 189
三 李滋罗斯中国之行的历史评估 194
一 文坛巨擘、伟大的人道主义战士--萧伯纳 199
第三节 中英文化科学交流的使者 199
二 萧伯纳在上海留下的纪念 202
三 30年代我国留英生的几位精英 205
第六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 217
第一节 “远东慕尼黑”阴谋的破产 218
一 英国积极策划“调停”的实质 218
二 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协定与《有田--克莱琪协定》 221
三 滇缅公路的封锁与重开 228
一 香港沦陷与美英对华政策的转变 232
第二节 中英战时的合作与分歧 232
二 中国远征军血战缅甸 236
三 中英新约--战时中英合作的重要标志 239
四 中英关于收复缅甸的分歧 247
五 中英有名无实的经济合作与英国参与美苏“雅尔塔密约” 252
第三节 英国文化科学界对中国抗战的声援 255
一 中英半官方访问团的互访 255
二 从“左书会”到“全英援华总会”的援华活动 257
三 李约瑟博士--中英友谊的象征 261
第七章 战后初期的中英关系 276
第一节 中英香港受降的争议与香港归属问题 277
一 战后重占香港是英国当局的既定方针 277
二 美国对香港问题政策的转变及其对重庆政府的制约和影响 282
三 中英香港受降的争议与蒋介石的最后妥协 286
四 战后香港问题终未解决的原因 290
第二节 英国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干涉 294
一 美、英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294
二 战后英国对华政策的经济依据与对日索赔的表现 297
三 英国干涉和侵略西藏的新手法 302
四 英国干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罪证--“紫石英号”事件 306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英关系 315
第一节 英国率先承认新中国 316
一 英国承认新中国的背景 316
二 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原因 320
三 曲折的中英建交谈判 324
四 “两航”飞机问题上的争端 326
第二节 中英关于朝鲜战争的反应与活动 328
一 中英对于朝鲜战争的对立立场 328
二 英美关于朝鲜战争的分歧与英国的主张 330
三 英国劝阻美国在朝鲜使用原子弹 334
四 政治解决朝鲜问题的活动 335
五 围绕停战谈判的斗争 338
第三节 既冲突又协调的中英关系 341
一 中英关于财产和特权的冲突 341
二 日内瓦会议前的中英关系状况 344
三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英关系的新进展 347
四 中英商贸关系逐渐恢复 351
一 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骑墙态度 362
第九章 中英关系从低潮走向正常化 362
第一节 低潮中的纷争 362
二 中英在香港事务上的纷争 367
三 中国谴责英国等国制造“苏伊士危机” 370
四 英国对于中印边界冲突的立场 371
第二节 发展中英关系的新努力 374
一 蒙哥马利访华 374
二 中英对关系正常化的态度 375
一 “文革”初期中英围绕香港事态的冲突 377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中英关系 377
二 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 378
第四节 中英关系正常化 381
一 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背景 381
二 关于关系正常化的谈判 382
三 中英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385
第十章 中英关系的发展与香港问题的解决 391
第一节 中英合作和交流的加强 391
一 中英两国领导人为加强合作和交流所作的努力 391
第二节 中国对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战争的态度 394
一 马岛战争的背景 394
二 中国政府的态度 395
第三节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 396
一 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396
二 “适当时机”的到来 397
二 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398
三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400
四 中英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的原因 409
中英关系大事年表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