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平和时代 1
(一)没落身世与治荆事迹 1
(二)动荡的时代 13
二 “心即理”的宇宙观 18
(一)“心即理”命题的提出 19
(二)“吾心即是宇宙” 33
(三)“事外无道” 42
三 直觉“本心”的认识论(上) 46
(一)讲明“本心” 47
(二)存养“良知” 61
(一)“知至”与“力行” 80
四 直觉“本心”的认识论(下) 80
(二)学知与辨伪存真 95
五 “心学”体系中的辩证法 111
(一)“心”或“理”的变与不变 111
(二)“奇耦相寻”的矛盾观 115
(三)“道”“器”说 120
(五)“实本文末”说 128
(四)“体”“用”与“理”“势”说 129
(六)“动”“静”说 131
(七)“有同而后有异”说 135
(八)“称道不浮其实”与“不可以形迹观” 139
六 “心本之善”的人性与修养 146
(一)“良心正性”理会实处 147
(二)“五常之性”与“气禀清浊” 152
(三)“道性善”旨在防“后患” 159
(四)“义理所在”刀锯鼎镬不避 160
七 “可欲之谓善”的伦理道德观 165
(一)道德上的善恶论 165
(二)“心”“欲”对立统一说 171
(三)“义”“利”之辨 175
八 “三代之法”终可复的历史观 181
(一)圣人“各物致用” 181
(二)“成能之功卒归之圣人” 183
(三)“三代之法”终可复 187
(一)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199
九 “心学”的批判锋芒 199
(二)律诸佛、老,百家,横扫“邪说”、“异端” 214
十 社会政治思想 225
(一)君权上的民主思想的萌芽 226
(二)“宽民力厚国本”的政治主张 232
(三) 抑0兼并、主授田的土地制度的设想 240
(四)达上下、严法制,反对“宽仁之说” 244
(五)“革弊去蠹”“变而通之” 249
(六)志复仇耻的民族气节 259
十一 陆九渊“心学”的时代作用和历史地位 263
(一)“心学”的时代作用 264
(二)“心学”对后世的影响 271
(三)陆九渊后学——杨简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