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经典 新针灸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琏著
  • 出 版 社: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7630999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介绍了针灸治疗原理、针灸术等内容,明确提出了针灸作用的原理,并相应地采取了抑制与兴奋的手法作为具体措施。最后附上医案选录,进一步验证了针灸的疗效。

第一编 绪论 3

第一章 针灸的由来和现状 3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针灸 7

第三章 针灸不是万能 9

第二编 针灸治疗原理 13

第一章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13

第二章 针灸治病的三个关键 16

第一节 刺激的手法 16

一、抑制法 16

二、兴奋法 17

第二节 刺激的部位 18

第三节 刺激的时机 21

第三章 手法和“补泻”问题 23

第三编 针灸术 27

第一章 总论 27

第一节 施术时医者的态度 27

第二节 施术时患者的体位 27

一、卧位 28

二、坐位 29

三、上肢取穴体位 30

第三节 针灸前的准备 31

第二章 针术 33

第一节 针的种类 33

第二节 针的制造和修理、保存 35

一、针的结构和规格 35

二、针的质料 35

三、针的制造 36

四、针的修理和保存 36

第三节 针感 37

一、针感的种类 37

二、针感出现的大体规律和基本要求 39

第四节 针刺的方向 39

一、定针刺方向 40

二、正确掌握针刺方向 40

三、直刺、料刺和横刺的应用 40

第五节 选穴局部的注意事项 41

第六节 针刺的深度 42

一、根据诊断和症状定针刺深度 42

二、根据患者年龄、胖瘦定针刺深度 43

三、根据针刺部位和针刺方向定针刺深度 43

四、根据患者针感掌握针刺深度 43

第七节 进针法 44

一、缓慢捻进法 44

二、快速刺入法 45

三、刺入捻进法 46

第八节 进针后的手法 46

一、进 46

二、退 47

三、捻 47

四、留 47

五、捣 48

第九节 起针法 48

一、轻捻提出法 48

二、平稳拔出法 49

三、迅速抖出法 49

四、起针时注意事项 49

第十节 安全留针法 50

一、安全留针的由来 50

二、安全留针操作手法 52

三、安全留针实例 52

第十一节 针治时注意事项 54

一、晕针 54

二、断针 56

三、禁针 57

第三章 灸术 58

第一节 灸和灸法 58

一、灸 58

二、灸法和种类 58

第二节 艾卷灸的由来 60

一、改革艾炷灸等灸法的原因 60

二、艾卷灸的临床应用过程 61

第三节 艾卷的制作 62

第四节 艾卷灸法 62

一、执艾卷手势 63

二、正确掌握艾卷温热强度 63

三、艾卷灸操作方法 63

第五节 灸治的长处 65

第六节 施灸时注意事项 66

第四章 点按术 68

第一节 指针 68

一、指针的优点 68

二、指针的手法 68

三、指针操作方法 69

四、指针注意事项 72

五、指针实例 72

第二节 圆头针 75

一、圆头针的形状 75

二、执针手势和针刺方向 75

三、使用和操作方法 75

第四编 孔穴 79

第一章 总论 79

第一节 经穴与孔穴 79

第二节 定穴与尺度 88

第三节 配穴的原则 91

第四节 配穴的方法 93

第五节 配穴的处方 94

第二章 各论 96

第一节 头部和颈部 96

一、头顶部正中线 96

二、头顶部第一侧线 98

三、头顶部第二侧线 99

四、头顶部第三侧线 100

五、眼区 100

六、耳区 102

七、口鼻区 104

八、颞区107、九、颊区 108

十、颈前区 109

十一、颈后区 110

第二节 背部和肩胛部 112

一、肩胛区 112

二、背部正中线 115

三、背部第一侧线 117

四、背部第二侧线 122

第三节 胸部 124

一、胸部正中线 124

二、胸部第一侧线 125

三、胸部第二侧线 126

四、胸部第三侧线 127

五、胸部第四侧线 128

第四节 腹部 129

一、腹部正中线 129

二、腹部第一侧线 132

三、腹部第二侧线 133

四、腹部第三侧线 136

五、腹部第四侧线 137

第五节 上肢部 138

一、前外侧线(掌面桡侧线) 138

二、前内侧线(掌面尺侧线) 139

三、前正中线(掌面正中线) 141

四、后外侧线(背面桡侧线) 143

五、后内侧线(背面尺侧线) 146

六、后正中线(背面正中线) 148

七、指掌面和指尖端 150

第六节 下肢部 150

一、前外侧线 150

二、前正中线 153

三、前内侧线 156

四、正内侧线 158

五、后内侧线 160

六、后正中线 162

七、后外侧线 163

八、足趾尖端 165

第五编 简易取穴法 169

第一节 头、面部取穴 169

第二节 颈部取穴 171

第三节 肩胛、背部取穴 171

第四节 胸、腹部取穴 172

第五节 上肢部取穴 173

第六节 下肢部取穴 175

第六编 治疗 179

第一章 传染性疾病 179

一、血吸虫病 179

二、感冒 181

三、麻疹 181

四、流行性腮腺炎 附:继发性腮腺炎和慢性腮腺炎 182

猩红热、丹毒等病继发的腮腺炎 183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183

六、传染性肝炎 183

七、痢疾 184

八、流行性斑疹伤寒 185

九、百日咳 186

十、霍乱 186

十一、疟疾 187

第二章 内科疾病 189

第一节 消化器官疾病 189

一、食道炎 189

二、神经性食道痉挛 189

三、食道扩张 189

四、食道狭窄 190

五、食道麻痹 190

六、急性胃炎 190

七、慢性胃炎 191

八、胃、十二指肠溃疡 191

九、幽门狭窄 192

十、胃癌 193

十一、胃扩张 193

十二、胃下垂 193

十三、胃神经痛 194

十四、胃酸过多症 194

十五、胃酸过少症 194

十六、急性肠炎 195

十七、慢性肠炎 195

十八、肠结核 196

十九、肠绞痛肠痉挛 196

二十、便秘 196

二十一、胃肠神经官能症 197

二十二、黄疸 197

二十三、肝硬化 198

二十四、慢性腹膜炎 198

二十五、腹水 199

第二节 呼吸器官疾病 199

一、急性支气管炎 199

二、慢性支气管炎 199

三、支气管哮喘 200

四、小叶性肺炎 200

五、大叶性肺炎 201

六、肺结核 201

七、肺气肿 202

八、胸膜炎 202

九、胸膜粘连、胸水、气胸 202

第三节 泌尿生殖器官疾病 203

一、急性肾炎 203

二、慢性肾炎 203

三、肾盂肾炎 204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204

五、膀胱炎 204

六、膀胱痉挛 205

七、膀胱麻痹 205

八、淋病 205

九、遗精 206

十、阳痿 206

十一、男性不育症 206

第四节 循环系统的疾病 207

一、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07

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07

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207

四、心绞痛 208

五、心脏神经官能症 208

六、阵发性心动过速 208

七、心包炎 209

八、高血压病 209

九、动脉硬化 210

第五节 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 210

一、贫血 210

二、红血球过多症 211

三、淋巴结核、淋巴腺炎 211

第六节 内分泌腺疾病 212

一、突眼性甲状腺肿 212

二、单纯性甲状腺肿 212

三、黏液性水肿 213

四、尿崩症 213

第七节 新陈代谢疾病 213

一、糖尿病 213

二、痛风 214

第八节 肌肉与关节疾病 214

一、肌肉风湿病 214

二、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 215

三、风湿性关节炎 215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216

五、结核性关节炎 216

六、关节神经痛 216

第三章 神经精神科疾病 218

第一节 脑脊髓的病 218

一、脑出血 218

二、脑动脉血栓形成 219

三、脑血管栓塞 220

四、脑缺血 220

五、震颤麻痹 221

六、癫痫 221

七、舞蹈病 222

八、脊髓炎 222

九、脊髓痨 223

第二节 神经痛 223

一、三叉神经痛 223

二、枕神经痛 224

三、臂丛神经痛 224

四、肋间神经痛 225

五、坐骨神经痛 225

六、腰骶神经痛 226

七、股神经痛 226

八、股外侧皮神经痛 226

九、闭孔神经痛 226

十、精索神经痛 227

第三节 运动神经障碍 227

一、面神经麻痹与面肌痉挛 227

二、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与咀嚼肌痉挛 228

三、舌下神经麻痹与痉挛 228

四、眼肌麻痹 228

五、副神经麻痹 229

六、隔神经麻痹与隔肌痉挛 229

七、臂神经丛及其分支的麻痹 230

八、股神经麻痹 232

九、闭孔神经麻痹 232

十、坐骨神经麻痹 232

十一、胫神经麻痹 233

十二、腓神经麻痹 233

十三、腓肠肌痉挛 233

十四、书痉 233

第四节 头痛与偏头痛 234

一、头痛 234

二、偏头痛 235

第五节 心因性精神病 235

一、神经官能症 235

二、反应性精神病 238

第六节 精神分裂症 239

第七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240

第四章 外科疾病 241

一、疖、痈 241

二、静脉炎 241

三、静脉曲张 242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42

五、狭窄性腱鞘炎 242

六、健鞘囊肿 243

七、阑尾炎 243

八、痔疮 244

九、直肠脱垂 244

十、急性腹膜炎 244

十一、胆石症 245

十二、肾结石 245

十三、膀胱结石 245

十四、睾丸和副睾九炎 246

十五、睾丸鞘膜积液 246

十六、乳腺炎 246

十七、乳房痿管 247

十八、破伤风 247

第五章 产科疾病 248

第一节 妊娠中毒病 248

一、妊振剧吐 248

二、子痫 248

三、妊振水肿 249

四、其他妊振疾病 249

第二节 分娩时的病和流产 249

一、胎盘早期剥离 249

二、滞产 250

三、急产 250

四、流产 250

第三节 产褥的病和泌乳异常 251

一、子宫复旧不全 251

二、子宫内膜炎 251

三、泌乳异常 252

第六章 妇科疾病 253

一、痛经 253

二、闭经与月经过少 253

三、月经过多 254

四、阴道炎 254

五、阴门瘙痒 254

六、卵巢炎 255

七、更年期症候群 255

第七章 小儿科疾病 257

一、小儿惊厥 257

二、小儿夜惊症 257

三、小儿消化不良症 258

四、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258

五、小儿遗尿症 260

第八章 眼科疾病 261

一、结合膜充血 261

二、结合膜炎 261

三、神经麻痹性角膜炎 262

四、夜盲症 262

五、淋病性结合膜炎 262

六、沙眼 263

七、眼睑缘炎 263

八、白内障 263

九、青光眼 264

十、视神经炎 264

十一、视网膜出血 264

十二、巩膜炎 265

十三、角膜白斑 265

第九章 耳鼻喉科疾病 266

第一节 耳病 266

一、欧氏管闭塞 266

二、中耳炎 266

三、神经性耳鸣 266

四、神经性耳聋 267

五、美尼尔氏综合征 267

第二节 鼻病 267

一、鼻衄 267

二、急性、慢性鼻炎 268

三、萎缩性鼻炎 268

四、嗅觉异常 269

第三节 咽喉疾病 269

一、急性、慢性咽炎 269

二、扁桃体炎 270

三、急性、慢性喉炎 270

四、喉肌麻痹 271

第十章 口腔的病 272

一、牙痛 272

二、口腔炎 273

三、鹅口疮 273

四、流涎症 274

第十一章 皮肤科疾病 275

一、毛囊炎 275

二、湿疹 275

三、荨麻疹 276

四、神经性皮炎 277

五、牛皮癣 277

六、多汗症 278

七、寻常座疮 279

八、秃发 279

九、酒渣鼻 279

第七编 医案选录 283

一、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83

二、慢性肝炎 285

三、肝硬化 288

四、迁延性无黄疸型肝炎 290

五、小儿蔓延性鹅口疮、腹泻 290

六、急性胃肠炎 291

七、口腔溃疡 292

八、三叉神经痛 293

九、趾端疼痛症 294

十、中毒性心肌炎 294

十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296

十二、头痛 298

十三、风湿热 298

十四、肩、膝关节风湿痛 300

十五、胸锁乳突肌炎 300

十六、落枕 301

十七、肺结核 301

十八、哮喘 302

十九、精神分裂症 303

二十、乳腺囊性增生 305

二十一、腰肌肿块 305

二十二、急性肩关节周围炎 306

二十三、腰扭伤 307

二十四、左足局部感染 307

二十五、先天性巨结肠 308

二十六、慢性咽炎、舌根部发炎 310

二十七、慢性喉炎 310

二十八、慢性中耳炎 311

跋 313

后记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