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庭和少年时代 1
(一)家乡和家庭 1
(二)在本村柳溪小学就读 4
(三)升入南陵县乐育学校 8
第二章 在芜湖圣雅各中学 12
(一)真理的传播挡不住 12
(二)为了求知识、求真理 14
(三)思想“更加左了” 17
(四)“革命是我终身的寄托” 20
第三章 献身革命的起点 27
(一)在追悼孙中山大会上作讲演 27
(二)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人 32
(三)“努力直往,决不中馁” 35
第四章 在上海大学附中 40
(一)进入“最革命的学校” 40
(二)确立革命意志 43
(三)加入共青团,确定赴苏学习 47
(四)满怀豪情的告别信 48
第五章 留学莫斯科 52
(一)赴“赤都”途中 52
(二)“康姆纳尔”以勤奋学习著称 55
(三)理论水平的迅速提高 62
(四)既是学生又当教师、翻译 66
(五)入党 69
(六)考入红色教授学院 73
(七)回国 76
第六章 艰难曲折的考验 79
(一)反对“立三路线” 79
(二)负责中央党报工作 84
(三)参加六届四中全会 89
第七章 进入中央苏区 97
(一)中央代表团成员 97
(二)同毛泽东初次见面 103
(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109
(四)“左”的错误 114
第八章 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 120
(一)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120
(二)宁都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28
(三)攻打赣州的教训 137
第九章 参与指挥第四次反“围剿” 148
(一)红军四大领袖之一 148
(二)宁都会议上的态度 152
(三)第四次反“围剿”的政治动员 157
(四)黄陂大捷 162
(五)红军与地方的联系制度 167
第十章 负伤回后方 171
(一)负伤 171
(二)坚持在战斗岗位上 170
(三)抵制宗派主义干部政策 181
(四)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86
第十一章 红军政治工作 191
(一)“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 191
(二)对红军政治工作的建树 200
(三)广昌失守后的反思 206
第十二章 长征途中(上) 210
(一)反对“左”倾军事路线 210
(二)遵义会议上“关键的一票” 217
(三)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 224
第十三章 长征途中(下) 233
(一)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错误 233
(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 242
(三)参加晋西会议 249
第十四章 辗转赴苏途中 259
(一)决定赴苏治伤 259
(二)由保安辗转抵达上海 265
(三)在上海地下党的精心掩护下 270
(四)给中央的建议信 275
第十五章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281
(一)在中共代表团会议上作报告 281
(二)会见斯大林 287
(三)主持中共代表团工作 289
(四)在共产国际的两次会议上 292
(五)历经艰险回延安 296
第十六章 六中全会前后 304
(一)传达共产国际指示 304
(二)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311
(三)主持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 319
(四)同朱仲丽结为伉俪 324
第十七章 中央领导集体成员 330
(一)参与中央决策 330
(二)处理复杂事变的能手 337
(三)理论著述 342
(四)挂念父母和儿子 349
第十八章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353
(一)主持起草《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 353
(二)中央学习组副组长 359
(三)领导军委直属系统整风学习 364
(四)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 371
第十九章 军队政治工作的新贡献 380
(一)敌军工作 380
(二)知识分子工作 387
(三)锄奸工作、机要工作 393
第二十章 七大前后 398
(一)病伤发作住院治疗 398
(二)给毛泽东的两封信 405
(三)落选一事泰然处之 410
(四)再次赴苏治病 416
第二十一章 主管东北解放区城市工作 423
(一)在莫斯科治病 423
(二)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 427
(三)坚持调查研究 434
(四)《城市工作大纲》 437
(五)东北局宣传部代部长 442
第二十二章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446
(一)参加七届二中全会 446
(二)在香山的日日夜夜 452
(三)随刘少奇秘密访苏 458
(四)同没有见过面的儿子见面 464
第二十三章 首任驻苏大使 468
(一)赴苏履任 468
(二)精干、高效的大使馆 474
(三)外交活动 480
第二十四章 在毛泽东主席访苏的日子里 485
(一)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 485
(二)陪同毛泽东主席参观访问 492
(三)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苏 494
(四)为中苏友好倾注心血 498
第二十五章 中联部首任部长 505
(一)开创性的工作 505
(二)中联部机关建设 509
(三)“是一家人,又不是一家人” 515
(四)兼任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 521
第二十六章 “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527
(一)参加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代表会议 527
(二)当选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531
(三)在多事之秋的日子里 534
(四)对国内情况的关注和思考 537
(五)卓越的国际政治活动家 546
第二十七章 对外工作的见解和主张 553
(一)给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的建议信 553
(二)防“左”纠“左”的尝试 558
(三)被指责为“三和一少” 564
第二十八章 在动乱的年代里(上) 570
(一)大难临头 570
(二)实事求是“交代”历史 577
(三)在信阳的一年 583
第二十九章 在动乱的年代里(下) 588
(一)九一三事件前后 588
(二)重新出来工作 594
(三)在深切忧虑中逝世 598
第三十章 “历史是最好的裁判官” 603
后记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