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中国有多坏? 20
一、中国有多坏? 20
他们为什么讨论中国有多坏? 20
感到困惑的两张中国面孔 25
“解妖魔化”中国 29
“新中国”的背后 32
二、重读中国 37
摆脱陈旧的政治框框 39
与中国共存 41
认识中国:难解之谜 46
北京现场:中国的新政治 52
学习古老的中国 59
三、进入后天安门时代 65
白宫官员在北京三次坦言 65
“结束中国的冷战形象” 65
不再称中国为“极权国家” 67
美国进入后天安门时代 69
中美专家在华盛顿的6场讨论 72
开场白:美国媒体中国报道的历史透视 74
第一场讨论:美国人如何看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 75
第二场讨论:中国人如何看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 77
第三场讨论:报道中国的实际挑战 80
第四场讨论:从事例看西方记者的兴奋点 82
——香港回归报道 82
——1996年台湾海峡导弹危机报道 86
第五场讨论: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对政策和舆论的冲击 87
最后一场讨论:预测中国未来将发生的重大新闻 91
《天安门》制片人的回答 96
四、“不要相信你读到的中国的一切” 99
绝望新闻学 104
“他妈的!”新闻学 105
揭开“深喉”身世之谜 107
一个世界多种制度 108
五、中美记者对话录:道德与责任 116
美国记者的“闷闷不乐” 117
笼中鸟与井底之蛙 119
“我们美国记者没有道德责任” 121
“我最不愿干的就是当中国领导人” 122
“中国人总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126
“中国人不愿在公共场合洗内裤” 127
“新闻报道不应该在民族之间制造仇恨” 130
“西方记者是根据自己的假想报道中国” 134
六、美国媒体为什么对北大学生失望了? 140
“北大学生拷问美国总统”? 141
“未来要认真对付的是北大学生” 149
北大学生吐真情 153
这种情绪是人民大众的心声 155
七、亚当斯教授:结束媒体冷战 158
把陈旧的思想撇在脑后 158
改变天安门的固定形象 160
不要再错过中国的重大热点新闻 161
结束媒体冷战的迹象 166
中国传媒正在发生一场重大变革 167
观察一个新中国 169
八、中美军队互解妖魔化 173
九、“向中国敞开大门” 184
——与美国右派保守组织领袖罗伯逊博士一席谈 184
十、在长城上采访克林顿 197
五个记者一张采访证 197
中美30名记者拥挤在一个城台上 200
“总统先生,请说几句话” 203
挖掘更精彩的引语 205
十一、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草根民主” 210
现场感受“草根民主” 210
“草根民主”的种子最初是如何播种的? 223
克林顿与“草民”闲聊“草根民主” 227
十二、与希拉里对话:中国开放精神的新迹象 235
美国记者:“中国迈向自由表达的新趋势” 235
关于挑战的自由发言 238
中国很多妇女不知道有个《妇女法》 244
卖驴的故事感动了第一夫人 246
第二部分:你为什么当中国人? 250
一、在新千年,中国人会依旧被称为中国人吗? 250
——四位西方学者访谈录 250
二、“我不是为自己活着” 259
——中国记者采访何祚庥院士 259
“要懂得怎么讲真话” 259
新闻报道要讲科学性 261
中国要不要搞马克思主义? 263
“我反对政治一体化” 265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在哪里? 267
三、“请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273
——美国记者采访何祚庥院士 273
中国的氢弹是从第一原理做起 274
“你要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278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跟美国作战” 282
中美科学家就禁止核武器定期交换意见 283
四、“我不是新保守主义” 286
——与胡鞍钢博士谈国事 286
“我不是新保守主义” 288
从北大荒到耶鲁大学博士后 289
大胆发表独立见解 292
中国可能再次出现“贞观之治” 294
美国如何对待中国这样一个非西化国家的兴起? 296
民主化和专家化 297
中国面临的十大矛盾 299
五、无声的革命 305
电脑迷周光召说:不上网就没有出路 308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10
一场无声的革命 312
数字墨水:挡不住的大潮 315
六、中国拥抱新经济 322
新经济核心人物来中国布道 323
中央王国进入网络世界 329
美国模式能否成为世界典范? 335
“不能简单模仿西方国家” 338
创新,中国的希望所在 340
七、两个北京记者侃改革新闻 343
——与《中国青年报》副总编马役军的对话 343
文字媒体记者在电视挤压下能否重新崛起 343
根深蒂固的“宣传味”模式扼杀记者的创新精神 347
把新闻写深 350
成功的记者:一要观察,二要谈话,三要广泛阅读 352
敏感问题,别人不敢碰,你敢去碰 354
记者最大的财富在于了解社会 355
第三部分:背景材料 359
一、1997:中国“妖魔”依旧 359
1997年春天:妖魔化上升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主旋律 360
1997年秋天:百闻不如一见 363
妖魔化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社会心理需求 366
妖魔化的手段分析 373
妖魔化服务于什么目的? 382
美国传媒能否摆脱妖魔化情结? 388
二、1998:“新中国”千呼万唤始出来(于家娣) 396
永恒的主题 398
让中国站在闪光灯下直播 410
阴暗心看香港 414
平常心看中国 417
对中国,媒体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 424
多种声音的渠道 432
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客观性有多大? 434
美国媒体分析中国的质量如何? 438
影响美国媒体中国报道的因素是什么? 443
三、后冷战时代的“冷思维” 446
未名湖畔访刘康 446
冷眼向洋看世界 451
四、一家美国主流报纸编辑的来信 458
五、“你说出了我们知识分子的心里话”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