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与现代化 1
1.1 什么是国民经济 2
1.2 小经济与大经济 5
1.3 大经济的几个特点 10
1.3.1 系统化经济 10
1.3.2 信息化经济 12
1.3.3 运输化经济 14
1.3.4 科学化经济 15
1.4.1 四化建设的内容 17
1.4 国民经济与现代化 17
1.4.2 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18
第二章 我国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23
2.1 运输邮电业的建设成就 24
2.1.1 历年投资 24
2.1.2 运网和运能的增长 25
2.1.3 邮电业的成就 29
2.1.4 就业与业务量 31
2.2 广播、电视和情报通讯 33
2.2.1 广播、电视概况 34
2.2.2 情报通讯 36
第三章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39
3.1 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职能部门 40
3.1.1 运输产品的社会形态 41
3.1.2 运输方式的多样性 42
3.1.3 运输是生产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 43
3.1.4 多种经营实体化的发展 45
3.2 工农业发展的先行官 47
3.3 建筑业与商业的纽带 55
3.3.1 建筑业的运输 56
3.3.2 商业运输 60
3.4 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64
3.4.1 运输不适应的主要表现 64
3.4.2 不适应的原因及改进办法 68
第四章 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要求 73
4.1 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74
4.1.1 铁路运输 74
4.1.2 公路运输 78
4.1.3 水路运输 81
4.1.4 航空运输 82
4.1.5 管道运输 84
4.2 运输与生产的合理配置 85
4.2.1 运输与生产配置——一门新的应用科学 85
4.2.2 生产成本中运输费用的构成 88
4.2.3 工业布局与不合理运输 92
4.2.4 充分利用现有运力 94
4.3 建立全国统一的交通运输网 96
4.3.1 产销平衡与运输分工 97
4.3.2 全国运网规划 103
4.3.3 改善运输结构 105
4.3.4 协作与“联运” 110
4.4 解决城市运输问题的途径 112
4.4.1 日本的城市交通对策 112
4.4.2 现代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114
4.4.3 解决我国城市运输的途径 118
5.1 建设中等水平的现代化铁路 122
5.1.1 什么是现代化 122
第五章 铁路运输的现代化 122
5.1.2 国外现代铁路的特点 123
5.1.3 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铁路 128
5.2 关于铁路“大包干” 134
5.2.1 铁路部门的改革 134
5.2.2 铁路“大包千”的承包任务 136
5.2.3 国家的支持和铁路部门的保证 138
5.3 既有线的强化改造 140
5.3.1 改造的意义和作用 140
5.3.2 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42
5.3.3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44
5.4 我国铁路2000年展望 148
5.4.1 铁路需要大发展 148
5.4.2 “七五”的铁路建设 152
5.4.3 后十年的设想 156
第六章 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 160
6.1 加速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160
6.1.1 汽车工业的现状和问题 160
6.1.2 汽车需求量的预测 165
6.1.3 发展汽车工业的关键 169
6.2 公路建设和汽油供应 173
6.2.1 公路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175
6.2.2 广泛集资修路 176
6.2.3 保证汽油供应简议 180
6.3 港口建设掠影 182
6.3.1 令人鼓舞的景象 182
6.3.2 不应忽视的问题 186
6.3.3 几点可行的措施 190
6.4.1 可利用的优势 193
6.4 发展水运大有可为 193
6.4.2 更上一层楼 194
第七章 其他运输方式的综合发展 198
7.1 大有希望的航空运输 198
7.1.1 世界民航概况 198
7.1.2 我国的有利条件 201
7.1.3 发展途径 207
7.2 迅速发展的管道运输 211
7.2.1 世界著名的几座管道系统 211
7.2.2 现代管道工程的特点 215
7.2.3 我国管道运输的发展 219
7.3 开创新的运输工具 223
7.3.1 磁浮铁路 223
7.3.2 新交通系统 225
7.3.3 轻轨运输 227
7.3.4 气垫船和核动力船 230
7.3.5 电子汽车 233
7.4 联合运输的发展 235
7.4.1 铁路与水路的联运 237
7.4.2 城乡联运新貌 239
7.4.3 发展集装箱联运 241
第八章 国民经济中的通讯事业 244
8.1 信息和信息社会 244
8.1.1 什么是信息 244
8.1.2 信息的种类和传递方式 246
8.1.3 步入信息社会 251
8.2 信息——事业成功的保证 255
8.2.1 白手起家办“大厂” 255
8.2.2 科学中心转移的向导 258
8.2.3 锡德拉湾的高技术空战 260
8.2.4 令人振奋的记录 262
8.3.1 通讯工作的特点 264
8.3 现代通讯工作的特点和作用 264
8.3.2 发挥“神经系统”的作用 269
8.4.1 加强通讯业势在必行 274
8.4.2 建立多系统多层次的综合通讯网 276
第九章 广播电视通讯 280
9.1 广播电视的优势及分类 280
9.2 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283
9.3 播演节目的创新 285
9.4 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前景 289
第十章 情报通讯 294
10.1 报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294
10.2 科技情报为经济建设服务 298
10.3 业务通讯的发展 302
11.1 邮政网的发展 307
11.1.1 国际邮政网的重大变革 307
第十一章 邮电通讯 307
11.1.2 我国邮政网亟待改革 310
11.1.3 邮电通讯的社会经济效益 313
11.2 公用电信网 314
11.2.1 电信网记略 314
11.2.2 电话通信 317
11.3 电报及数据通信 320
11.3.1 电报网 320
11.3.2 数据网 322
11.4 传真通信 323
11.5 光纤通信 328
11.5.1 通讯技术的一次革命 328
11.5.2 我国光导技术的试验和应用 331
11.6 卫星通信 333
11.6.1 通讯家族中的佼佼者 334
11.6.2 卫星通信在交通部门的应用 336
12.1 交通与通讯的同异析 339
第十二章 交通与通讯的关系 339
12.2 交通是通讯的重要手段 342
12.3 通讯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 345
12.4 交通与通讯的协调发展 347
8.4 我国通讯业发展的对策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