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唐宋金元时期(续) 1
第十五章 苏轼和北宋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1
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 1
第二节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澹”论 5
第三节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14
第四节 道学家的主理抑情文学观及其影响 32
第十六章 黄庭坚和北宋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39
第一节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39
第二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北宋诗话的发展 50
第三节 北宋的词论和李清照的《论词》 61
第十七章 南宋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65
第一节 吕本中的“话法”论和朱熹的文道一贯论 65
第二节 陆游论“功夫在诗外”和杨万里的“去词”、“去意”论 75
第三节 南宋诗话的繁荣和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85
第四节 南宋的词论 96
第十八章 严羽《沧浪诗话》和诗禅说的发展 100
第一节 严羽的生平和思想 100
第二节 论“别才”、“别趣” 106
第三节 论“妙悟” 115
第四节 论“以盛唐为法” 122
第十九章 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129
第一节 王若虚的“自得”论和“形神”论 129
第二节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 134
第三节 方回《瀛奎律髓》的“格高”论和情景合一论 141
第四节 张炎论词的“清空”与“意趣” 145
第五节 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的萌芽 148
第四编 明清时期 161
第二十章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161
第一节 明初的文学思想和高株的《唐诗品汇》 161
第二节 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168
第三节 复古高潮中的别派支流 184
第二十一章 阳明心学和明代中后期的文艺新思潮 190
第一节 王阳明心学和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 190
第二节 李贽的“童,心说” 195
第三节 焦竑和汤显祖的“情真”说 201
第四节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205
第五节 明代中后期的“神韵”说 218
第二十二章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 224
第一节 小说评点的盛行及其文学批评特征 224
第二节 李贽《忠义水浒传序》及其《水浒》评本的真伪问题 228
第三节 明代小说批评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241
第二十三章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256
第一节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256
第二节 重音律的吴江派和重意趣的临川派之争论 265
第三节 吕天成的《曲品》和王骥德的《曲律》 270
第二十四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 277
第一节 明末清初诗歌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 277
第二节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和”论 292
第三节 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 311
第二十五章 金圣叹和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 330
第一节 金圣叹及其对《水浒传》的批评 330
第二节 金圣叹评点《水浒》在艺术上的贡献 335
第三节 毛宗岗、张道深和脂砚斋的小说理论批评 349
第四节 清代对《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的批评 365
第二十六章 李渔和清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374
第一节 李渔《闲情偶记》中的戏剧文学理论 374
第二节 清代其他戏曲理论批评 390
第二十七章 清代前中期的诗词理论 397
第一节 王士稹的神韵说 397
第二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410
第三节 袁枚的性灵说 421
第四节 翁方纲的肌理说 433
第五节 清代的词论 441
第二十八章 桐城派的文论和章学诚、阮元的文学观 447
第一节 方苞的“清真雅正”论和“义法”论” 447
第二节 刘大櫆论古文的神气、音节、文字 450
第三节 姚鼐论义理、词章、考据统一和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454
第四节 章学诚和阮元的文学观 460
后记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