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文化形式所看到的近代化的前提 1
1 从文化形式所看到的近代化的基础 1
文化的基本形态 1
文化的摄取形态 4
社会的协作形态 5
社会的教育形态 8
2 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13
3 争取近代化的人民斗争的意义——市民革命型与土地革命型 16
亚洲近代化的动力 16
第二章 近代化的对象——幕藩体制与清朝 21
1 日本的幕藩体制与清朝 21
幕藩体制 21
清朝的统治体制 23
作为前提的统一国家——绝对主义 24
藩的存在的意义 27
2 世袭制与科举制 28
中国的科举制 28
科举制与世袭制 29
日本的世袭制 30
科举制与西学 31
第三章 学术、思想方面的前提 33
1 西学的成立 33
儒学——带来了论理的思考 33
中国的科学技术——西学的前提 35
荷兰学的繁荣 36
江户时代荷兰学的局限 37
2 攘夷思想与华夷思想 38
册封体制 38
册封体制与日本 39
“战”与“抚” 42
3 锁国与攘夷 43
什么是“锁国” 43
日本的攘夷论 44
第四章 有关近代国家知识的流入及其影响 47
1 欧美国家制度的知识 47
威斯敏斯特——诸官人集会议政之衙门 47
洋务书籍的出版及其流入日本 48
欧美议会的实际见闻——“宛如我日本桥之鱼市” 51
2 欧美国家制度的影响——争取实现统一国家 53
从太平天国到“同治中兴” 53
学习欧美国家制度 54
巴力门与高门士 55
全国一致与“皇国政府” 57
统一国家的设想 59
《五条誓文》与《五榜揭示》 64
统一国家成立的意义 67
第五章 统一国家的成立及对近代国家的探索 69
1 统一国家的完成——废藩置县 69
推进废藩置县的原因 70
绝对主义国家的动摇 72
2 对近代国家的探索 74
权利与义务 74
“君主亦人,人民亦人” 77
3 政府对国家制度的讨论 79
第六章 争取近代国家的实现 81
1 自由民权运动 81
《设立民选议院建议书》 81
关于民选议院的争论 82
政府与人民 87
民权运动的展开 88
政党内阁制的主张 90
2 明治14年政治变动——争取实现近代国家 92
私拟宪法 95
“明治14年政治变动”以后的形势 96
3 近代国家的成立 97
第七章 经济的近代化——土地与资本 101
1 地租改正与土地问题 101
幕府末期的土地问题 101
地租改正 104
“竹枪捅一捅,捅出二分五” 107
2 殖产兴业——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 110
前期殖产兴业与洋务运动 110
3 两国振兴产业的过程 114
4 后期殖产兴业与扶植民间企业——抛售官营企业 117
第八章 “近代化”的楷模——日本 123
1 从洋务运动到变法运动 123
2 变法派的兴起 124
变法为当务之急 125
争取实现统一国家 126
3 变法派的明治维新观——近代日本观的原型 129
结束语 135
译后记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