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念、原理、技术及应用 网络大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稼兴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1012840X
  • 页数:528 页
图书介绍:

1.1数据通信概述 1

1.1.1数据与信号 1

1.1.2信号的类型 1

1.1.2.1模拟信号 1

1.1.2.2数字信号 1

1.数据通信基础 1

1.1.3信号频谱 2

1.1.3.1重复矩形脉冲序列信号频谱 2

1.1.3.2单个矩形脉冲信号的频谱 3

1.1.4.2数据通信系统 4

1.1.4.3数据通信系统的连接方式 4

1.1.4.1什么是数据通信 4

1.1.4数据通信系统 4

1.1.4.4数据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 5

1.2数据传输 5

1.2.1数据传输速率 5

1.2.1.1波特(band) 6

1.2.1.2比特(bit) 6

1.2.2模拟传输和数据传输 6

1.2.2.1模拟数据—模拟信号传输 6

1.2.2.2数字数据—模拟信号传输 6

1.2.2.3数字数据—数字信号传输 6

1.2.2.4模拟数据—数字信号传输 6

1.2.2.5脉冲编码调制(PCM,Pulse Code Modulation) 7

1.2.3基带传输 7

1.2.6.1信道概念 8

1.2.6信道(Channel) 8

1.2.6.2信道类型 8

1.2.4频带传输 8

1.2.5宽带(BRR,broad band)传输 8

1.2.6.3信道特性 9

1.3传输介质 10

1.3.1硬介质 10

1.3.1.1双绞线缆 10

1.3.1.2同轴电缆 10

1.3.1.3光缆 11

1.3.1.4硬介质比较 15

1.3.2软介质 15

1.3.2.1电磁波传输 16

1.3.2.2卫星通信(satellite comunication) 16

1.4传输损害 21

1.4.1外部传输损害 21

1.4.2内部传输损害 22

1.4.4对付传输损害的方法 23

1.4.3信噪比 23

2数据通信技术 24

2.1数据传输的同步 24

2.1.1传输介质上的定时 24

2.1.2数据传输的同步方式 24

2.1.2.1异步传输 24

2.1.2.2同步传输 24

2.1.2.3同步传输的应用 25

2.2计数体系与传输代码 25

2.2.1计数体系 25

2.2.2传输编码 25

2.3调制与解调 25

2.3.1什么是调制与解调 25

2.3.2为什么要进行调制 25

2.3.3.2数一模调制 26

2.3.3.1模一模调制 26

2.3.3调制技术 26

2.4多路复用技术 28

2.4.1频分多路复用(FDM)技术 28

2.4.1.1 FDM原理 28

2.4.1.2 FDM的其他应用 29

2.4.2时分多路复用(TDM)技术 29

2.4.2.1 TDM原理 29

2.4.2.2隔位扫描技术 30

2.4.2.3隔字符扫描技术 30

2.4.2.4数字信号分级 31

2.4.2.5 T1多路复用器 31

2.4.3统计时分多路复用(STDM)技术 31

2.5.1.2时分电路交换 33

2.5.1.1空分电路交换 33

2.5.1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33

2.5数据交换 33

2.5.2存储交换(Store and Forward Switching) 34

2.5.2.1报文交换 34

2.5.2.2报文分组交换 34

2.6检错与纠错 37

2.6.1数据传输中产生差错的原因与类别 37

2.6.2差错控制 38

2.6.3检错与纠错的基本方式 38

2.6.3.1检错法 38

2.6.3.2前向纠错 41

2.6.3.3混合纠错 41

3.2.2.2同步通信 42

3.2.2.1异步通信 42

3.2.2通信方式 42

3.2.1数据编码 42

3.1概述 42

3.串行通信 42

3.2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42

3.2.3数据传送方式 43

3.2.4串行数据传送的速度 43

3.2.5字符集与码 43

3.2.5.1 ASCII字符集 43

3.2.5.2汉字编码 47

3.2.6串行通信硬件 48

3.2.6.1调制解调器 48

3.2.6.2通信适配器 54

3.2.6.3 RS—232—C 56

3.2.7.1安装和设置 57

3.2.7.2调制解调器的控制 57

3.2.7串行通信软件 57

3.2.7.3数据控制功能 58

3.2.7.4数据操作功能 58

3.2.7.5特殊功能 58

3.2.7.6终端仿真 58

3.2.7.7文件传输协议 59

3.3微机串行通信 63

3.3.1用C语言进行异步串行通信说明 63

3.3.2情况分析 63

3.3.3 BIOS异步串行通信 64

3.3.3.1串行口的初始化 64

3.3.3.2向串行口发送一个字节 64

3.3.3.3接收一个字符 65

3.3.3.4检查串行口状态 65

4.1.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67

4 计算机网络概述 67

4.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67

4.1.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68

4.1.3计算机网络结构 69

4.1.3.1网络单元 69

4.1.3.2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71

4.2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 72

4.2.1通信过程 72

4.2.1.1通信过程概述 72

4.2.1.2通信控制 72

4.2.1.3通信功能 72

4.2.2计算机网络的协议 72

4.2.2.1协议的概念 72

4.2.2.2协议的功能 73

4.2.2.4协议的基本特点 74

4.2.2.3协议的特性分类 74

4.2.3计算机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 75

4.2.3.1概述 75

4.2.3.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75

4.2.3.3 IBM的SNA 79

4.2.3.4 IBM的系统应用结构SAA 84

4.3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86

4.3.1广域网(WAN)和局域网(LAN) 86

4.3.2专用网和公共网 86

4.3.3单主机网络和多主机网络 86

4.3.4同机种网络和异机种网络 86

4.3.5其他分类法 87

4.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87

5.2.1.1工作站(Workstation) 89

5.2.1 LAN的硬件组成 89

5.2计算机局域网的组成 89

5 计算机局域网(LAN) 89

5.1概述 89

5.2.1.2服务器(Server) 90

5.2.1.3通信线路及其附属设备 95

5.2.1.4网卡 95

5.2.2 LAN的软件 97

5.2.2.1 LAN的软件组成 97

5.2.2.2局域网的网络操作系统 97

5.3局域网的物理连接形式——拓扑结构 102

5.3.1总线型拓扑结构 102

5.3.2环型拓扑结构 103

5.3.3星型拓扑结构 103

5.3.4星一环结构 104

5.3.4.1环型拓扑结构的潜在问题 104

5.3.4.3环网桥 105

5.3.4.2星一环体系结构 105

5.4局域网协议及其标准 106

5.4.1 LAN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106

5.4.1.1局域网络硬件的标准化 106

5.4.1.2局域网络协议的标准化 107

5.4.1.3局域网络系统的标准化 107

5.4.2局域网的OSI模型 108

5.4.2.1局域网协议的IEEE802标准 108

5.4.2.2局域网的OSI模型描述 109

5.4.3高层协议 111

5.4.3.1 LAN通信协议 111

5.4.3.2分布式文件系统(AFP NFS SMB RFS) 113

5.4.3.3通信机制(IPC,有名管道,NetBIOS) 113

5.5.2争用技术 114

5.5.1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分类 114

5.4.3.4传输协议(SPX/IPX,TCP/IP) 114

5.5 LAN 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114

5.5.2.1 ALOHA技术 115

5.5.2.2 CSMA技术 115

5.5.2.3 CSMA/CD技术 116

5.5.2.4随机退避时延算法 118

5.5.3环访问技术 120

5.5.3.1令牌传送 120

5.5.3.2令牌总线(Token-Bus)工作原理 123

5.6几种典型的LAN 125

5.6.1 Ethernet(以太网) 125

5.6.1.1标准以太网(10 BASE—5) 125

5.6.1.2 3+网络 126

5.6.1.3以太网的发展 127

5.6.2.1概述 129

5.6.1.4千兆位以太网 129

5.6.2令牌环网(Token Ring) 129

5.6.2.2主要技术指标 131

5.6.2.3 Token Ring帧结构 131

5.6.2.4硬件配置 132

5.6.2.5 IBM Token Ring局域网络的软件 136

5.6.2.6高速令牌环网 137

5.6.3 AT T STARLAN网络 138

5.6.3.1概述 138

5.6.3.2 AT T STARLAN软件的兼容性 139

5.6.3.3 AT T STARLAN网络服务项目 139

5.6.3.4 STARLAN网的电子邮件 140

5.6.3.5 MS-DOS至MS-DOS环境 140

5.6.3.7 UNIX至UNIX环境 141

5.6.3.6 MS-DOS至UNIX环境 141

5.6.3.8 AT T STARLAN网络的性能特点 142

5.6.3.9 AT T STARLAN网络工作站 142

5.6.3.10 STARLAN硬件的组成 142

5.6.3.11 STARLAN软件的组成 142

5.6.3.12网络访问单元(NAU) 143

5.6.3.13 AT T STARLAN网络菊花链结构 143

5.6.3.14网络扩充单元(NEU) 144

5.6.3.15 AT T STARLAN网络室内星型结构 145

5.6.3.16扩充型室内星型结构 145

5.6.3.17 AT T STARLAN网络接线间星型结构 145

5.6.3.18 AT T STARLAN网络两级接线间星型结构 146

5.6.3.19网络中断器(NRU) 146

5.6.3.20 AT T STARLAN网络与信息系统网络(ISN)的连接 146

5.6.3.21 ISN接口模块(SLIM—B,SLIM—C) 147

5.6.3.22 RS—232—C网络访问单元(RS—232—C NAU) 148

5.6.3.23 AT T STARLAN网络的限制 148

5.6.4 Novell网络 148

5.6.4.1网络策略及体系结构 148

5.6.4.2 NetWare协议 150

5.6.4.3 NetWare接口技术 150

5.6.4.4 NetWare的安全保密功能 151

5.6.4.5 NetWare容错技术 152

5.6.4.6 NetWare 5 153

5.6.5 Arcnet 154

5.6.5.1 Arcnet的硬件组成 154

5.6.5.2 Arcnet的拓扑结构 155

5.6.5.4 Arcnet特性 156

5.6.5.3 Arcnet的访问控制方式 156

5.6.6对等网络——超根 157

5.6.6.1对等式LAN特点及产品 157

5.6.6.2网络增值服务 157

5.6.6.3什么是“超根” 158

5.6.6.4从网络操作系统角度看“超根” 158

5.6.6.5“超根”对等网的实现方案 159

5.6.6.6硬件的环境 159

5.6.6.7从用户角度看“超根” 160

5.6.6.8超根对等网中的单机操作 160

5.6.6.9用户通过超根对等网操作网上的非本机资源 160

5.7.2 FDDI的一般结构 161

5.7.1概述 161

5.7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 161

5.6.6.10超根对等网的应用 161

5.7.3 FDDI的体系结构 162

5.7.3.1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163

5.7.3.2 FDDI的物理层(PHY) 170

5.7.3.3物理介质子层(PMD) 172

5.7.3.4站管理(SMT) 174

5.7.4 FDDI系列标准 174

5.7.5 FDDI网络的应用 174

5.7.5.1高速办公室网 174

5.7.5.2后端局域网 175

5.7.5.3主干局域网 175

5.7.6 FDDI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76

5.8.3高层协议标准化 177

5.8.2通信接口及通信协议芯片化 177

5.8.4新型传输介质的开发和应用 177

5.8局域网络的研究与开发 177

5.8.1综合(或集成)网络的开发研究 177

5.8.5局域网网际互连 178

5.8.6局域网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研究 178

5.9如何配置局域网和分析网络性能 178

5.9.1网络的配置策略 178

5.9.1.1选择策略 178

5.9.1.2对网络技术指标的考虑 178

5.9.2网络性能的分析方法 179

5.9.2.1分析指标 179

5.9.2.2分析方法 179

5.9.3局域网通信量分析 180

5.9.3.1一个工作站情况 180

5.9.3.2两个工作站情况 180

5.9.3.3多个工作站工作的情况 181

5.9.4.1令牌传送信道控制的利用率分析 183

5.9.4局域网络信道利用率分析 183

5.9.4.2 CSMA/CD信道控制利用率分析 185

5.10虚拟LAN(VLAN)技术 187

5.10.1 VLAN的出现 187

5.10.2 VLAN的技术 188

5.10.3 VLAN的新特性 188

5.10.3.1良好的适应性和优异的高性能 189

5.10.3.2建立连接关系 189

5.10.4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VLAN应用 189

5.10.5基于ATM网络的VLAN应用 190

5.10.5.1 LAN仿真技术和VLAN 190

5.10.5.2 IPOA(IP Over ATM)技术和VLAN 191

5.10.6综述 191

5.11局域网中的802.1P和802.1Q规范 191

6.1.2开放系统的特征 193

6.1.1开放系统概念 193

6 计算机网络应用问题 193

6.1开放系统 193

6.1.3与开放系统有关的工业标准 194

6.1.3.1操作系统与各种应用程序的接口 194

6.1.3.2 OS与其他计算机的接口 194

6.1.3.3 OS在人机交互界面上的标准 194

6.2系统集成 195

6.2.1系统集成的概念 195

6.2.2系统集成的发展原因 196

6.2.3 CIMS的集成思想 197

6.2.4.3提供网络管理系统 198

6.2.4.5综合布线系统 198

6.2.4.4网间互连技术 198

6.2.4.2提供可靠的多级容错的网络 198

6.2.4.1提供高效的网络解决方案 198

6.2.4系统集成在网络设计中的应用 198

6.2.4.6提供丰富的软件 199

6.3客户机/服务器系统 199

6.3.1什么是客户机/服务器系统 199

6.3.2从传统的计算机到Client/Server(C/S)计算机 200

6.3.3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及其技术 201

6.3.3.1远程过程调用(RPC) 201

6.3.3.2分布式数据库(DDBMS) 201

6.3.3.3文件传输 201

6.3.4.4开放式平台 202

6.3.4.3扩充升级自如(Scalability) 202

6.3.5应用实例 202

6.3.4.1极高的运行性能 202

6.3.4 Client/Server计算机系统的优点 202

6.3.4.2中央式数据监察管理 202

6.3.6 DBMS Server——后端开发工具 203

6.3.7 Client端应用开发工具 203

6.3.7.1 Uniface 203

6.3.7.2 Power Builder 204

6.3.8影响C/S应用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 204

6.3.9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建设 205

6.3.9.1 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 205

6.3.9.2 “CIMS/MRPI应用软件系统”项目中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206

6.3.9.3 AMP投资公司有价证券管理系统的“缩小化” 207

6.3.10 C/S应用开发面临的主要难点 208

6.3.11 Client/Server与File server之间的区别 209

6.3.12 FoxPRO/Novell平台如何向C/S转换 209

6.4.1.1具有并发控制功能,能保证数据一致性 210

6.4网络数据库 210

6.4.1特点 210

6.4.1.2具备数据安全性处理 211

6.4.1.3数据处理能力增加 211

6.4.2并发控制的常用方法——锁 211

6.4.2.1什么是锁 211

6.4.2.2死锁 211

6.4.2.3预防死锁 211

6.4.2.4死锁的检测与恢复 212

6.4.3目前流行的网络数据库系统 212

6.4.3.1 xBASE类 212

6.4.3.2 Novell Btrieve 214

6.4.3.3 Oracle 215

6.4.4.5汉字环境 217

6.4.4.6编程人员 217

6.4.4.4网络规模 217

6.4.4.7性能价格比 217

6.4.4.1数据库系统本身的技术指标 217

6.4.4.2数据库系统技术及性能 217

6.4.4网络数据库系统的选择 217

6.4.4.3数据库本身或第三方厂家是否提供所需功能 217

6.4.5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开发 218

6.4.5.1开发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基本要求 218

6.4.5.2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的编程 219

6.4.5.3网络数据库编程的一般步骤 220

6.4.5.4网络数据库编程注意事项 221

6.4.5.5常用的编程优化方法 221

6.4.6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维护 223

6.4.6.1数据库备份 223

6.4.6.2出错处理 223

6.4.6.3对数据库系统参数及变量进行调整 223

6.4.7在广域网上的分布数据库综合管理系统 223

6.4.8.1 LAN上的数据库产品 224

6.4.8微机局域网上的数据库 224

6.4.8.2运行环境的网络化 225

6.4.8.3总体结构的开放化 226

6.4.8.4应用对象的多样化 227

6.5 Windows的网络功能 227

6.5.1 Windows网络系统 227

6.5.2 Windows网络系统与Novell网络的比较 228

6.5.3 Windows网络系统的建立 228

6.5.3.1 Windows for Workgroup 228

6.5.3.2 Windows NT 228

6.5.3.3 Windows 95 229

6.5.3.4 Microsoft Networks Client 229

6.5.4 Windows网络系统的使用 229

6.5.5.2关于内置网络 230

6.5.5 Windows NT的内置网络 230

6.5.5.1与OSI参考模型对照 230

6.6帧中继工作原理及工其标准化 232

6.6.1概述 232

6.6.2帧中继的技术特点 232

6.6.3帧中继的工作原理 233

6.6.3.1帧结构 233

6.6.3.2帧舍弃和恢复 233

6.6.3.3阻塞管理 233

6.6.3.4交换虚电路(SVC)和永久虚电路(PVC) 234

6.7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异步传输方式(ATM) 234

6.7.1概述 234

6.7.2 ATM的概念 234

6.7.2.1统一的信息传输单位 234

6.7.3.2 ATM以固定长度的单元来传送与交换 235

6.7.4 ATM的优势 235

6.7.3.3 ATM为用户提供了规模可缩放的网络 235

6.7.2.2复用方式 235

6.7.3.1 ATM采用星状结构,经交换方法访问数据 235

6.7.3 ATM的主要特点 235

6.7.5战略意义 236

6.7.6 ATM对信息技术的影响 236

6.7.7 ATM技术 236

6.7.7.1 ATM对连网结构的修改 236

6.7.7.2 ATM单元 237

6.7.7.3 ATM交换机 237

6.7.7.4 ATM虚连接 237

6.7.8.2 ATM的标准化工作 238

6.7.8.1 ATM协议参考模型的组成 238

6.7.8 ATM通信协议与标准 238

6.7.9 ATM的服务 239

6.7.10 ATM的应用 239

6.7.11 ATM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41

6.7.11.1 ATM寻址机制 241

6.7.11.2 ATM信号约定 241

6.7.11.3控制点的设计 242

6.7.11.4流量控制 242

6.7.11.5 ATM网络的接口 242

6.7.12 ATM网络的管理 243

6.7.12.1三种网络管理类型 243

6.7.12.2拥挤管理 243

6.7.12.4内部管理 244

6.7.12.5外部特征 244

6.7.12.3服务质量(QOS) 244

6.7.12.6清除障碍 245

6.8计算机网络互连 245

6.8.1概述 245

6.8.2网络互连的基本要求 246

6.8.3不同网络之间的差别 246

6.8.4网络互连技术 246

6.8.4.1网卡技术 247

6.8.4.2中继器(Repeater) 248

6.8.4.3集线器(HUB) 248

6.8.4.4网桥(Bridge) 249

6.8.4.5路由器(Router) 251

6.8.4.6桥式路由器(Brouter) 253

6.8.4.7网关(Gateway) 253

6.8.5.1 TCP/IP简介 255

6.8.5 TCP/IP 255

6.8.5.2 TCP/IP体系结构 256

6.8.5.3互连网协议集 257

6.8.5.4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258

6.8.5.5用户数据报文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259

6.8.5.6 TCP/IP上三层服务协议 260

6.8.5.7文件传输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261

6.8.5.8 TFTP(Trivial File Transfer) 261

6.8.5.9电子邮件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port Protocol) 261

6.8.5.10区域名字服务DNS(Domain Name Service) 262

6.8.5.11符合TCP/IP和OSI协议的网络互连实例 262

6.9.2交换与路由 263

6.9.2.1交换技术转发数据 263

6.9.1什么是多层交换技术 263

6.9多层交换技术 263

6.9.2.2路由器转发数据 264

6.9.2.3提高硬件性能,不能解决路由器形成的网络瓶颈问题 264

6.9.2.4交换机与路由器的结合 264

6.9.3多层交换技术的功能 264

7 应用性计算机网络系统 265

7.1国际互联计算机网络Internet(简称因特网) 265

7.1.1什么是Internet 265

7.1.2 Internet的发展形成过程 265

7.1.3 Internet的规模 267

7.1.4 Internet开发过程 267

7.1.5 Internet上的资源 268

7.1.6 Internet提供的十大基本信息服务 268

7.1.6.3电子邮件服务(E-mail) 269

7.1.6.1远程登录服务Telnet 269

7.1.6.2文件传送服务FTP 269

7.1.6.4邮件服务器服务 270

7.1.6.5名址服务 271

7.1.6.6文档查询服务 271

7.1.6.7网络新闻服务 271

7.1.6.8 Gopher服务 272

7.1.6.9 WAIS服务 272

7.1.6.10 WWW服务 273

7.1.7 Intetnet网的管理 274

7.1.7.1 Intetnet网的管理机构和技术支持机构 274

7.1.7.2 Intetnet的域名管理DNS与IP地址分配 275

7.1.8 Intetnet的工作文件RFC 275

7.1.9 Intetnet的网络服务机构 275

7.1.10.2局域网入网 276

7.1.10.1单机入网 276

7.1.10如何加入Intetnet 276

7.1.11访问Intetnet资源的方法 277

7.1.11.1通过finger命令 277

7.1.11.2拷贝远程计算机上的文件 277

7.1.12 Intranet(内部网) 278

7.1.13 Intranet的规划与设计 279

7.1.13.1自身特色 279

7.1.13.2需求分析 279

7.1.13.3服务类型 279

7.1.13.4网络设计 279

7.1.13.5与Internet的连接与建立防火墙 281

7.1.13.6网络设备的选择 282

7.1.13.7业务系统的开发与原有信息系统的集成 283

7.1.14.3建立Extranet的意义 284

7.1.14.2什么是Extranet与Internet、Intranet的关系 284

7.1.14 Extranet 284

7.1.14.1什么是Extranet 284

7.1.14.4 Extranet的类型及其应用 285

7.1.14.5小结 286

7.1.14.6 Extranet与电子商务 286

7.1.15 Java(爪哇) 286

7.1.16 Internet的未来 287

7.1.16.1 Internet的未来与信息高速公路 287

7.1.16.2安全问题 287

7.1.16.3在未来的二到五年内,Internet所面临的最棘手的技术问题 287

7.1.16.4在未来的二到五年内,Internet所面临的最麻烦的业务问题 288

7.1.16.5在未来的二到五年内,Internet所面对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288

7.1.17 Internet进入中国 288

7.1.18因特网与我国的网络发展 289

7.2.1公共数据网的形成 290

7.2公共数据网(PDN) 290

7.2.2数据交换技术的演进 291

7.2.2.1电路交换 291

7.2.2.2报文交换 292

7.2.2.3分组交换 292

7.2.3公共数据网的发展 292

7.2.3.1新的交换方式的探讨 292

7.2.3.2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 294

7.2.4分组交换公共数据网 294

7.2.4.1网络构成 294

7.2.4.2用户进网接口标准 296

7.2.4.3 X.25——标准用户网络接口协议 299

7.2.5网际互连 304

7.2.5.1网际互连的要求和方式 305

7.2.5.3采用X.75网关进行网际互连 306

7.2.5.2采用X.25网关进行网际互连 306

7.2.6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发展过程 307

7.2.6.1 CHINAPAC现状 307

7.2.6.2 CHINAPAC所提供的业务功能 308

7.2.6.3 CHINAPAC可提供的新业务功能 309

7.2.6.4利用CHINAPAC可开放的数据通信新业务 309

7.3计算机化分支交换网 310

7.3.1概述 310

7.3.2从模拟式PABX到计算机式的CBX 310

7.3.3 PABX方法 311

7.3.3.1 PABX体系结构 312

7.3.3.2 PABX LAN 313

7.3.4.1 CBX的特点 314

7.3.4计算机化分支交换网(CBX) 314

7.3.4.2 CBX对数据交换的要求 315

7.3.4.3电话呼叫处理的要求 315

7.3.4.4 CBX网 316

7.3.4.5 CBX的组成 316

7.3.4.6关键接口 317

7.3.4.7办公自动化系统中CBX的应用 317

7.3.5如何利用电话网进行数据通信 319

7.4高速光纤通信系统 321

7.4.1引言 321

7.4.2影响高速传输的因素与改进措施 321

7.4.2.1光纤 321

7.4.3光放大器的作用 322

7.4.3.1光放大器的种类 322

7.4.2.2光源 322

7.4.2.3接收器件及接收灵敏度 322

7.4.3.2应用形式 323

7.4.4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23

7.4.5我国光纤通信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323

7.5视频通信 324

7.5.1概述 324

7.5.2相关技术分析和标准 325

7.5.2.1压缩 325

7.5.2.2数字信号传输 325

7.5.2.3数据存储 325

7.5.2.4基础技术及设施 325

7.5.3.1基本可视电话服务 326

7.5.3.3其他视频服务 326

7.5.3.2 ISDN可视电话服务 326

7.5.3服务及其产品 326

7.5.2.5标准 326

7.6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327

7.6.1概述 327

7.6.2 ISDN的定义 328

7.6.3 ISDN的特点 329

7.6.3.1通信业务的综合化 329

7.6.3.2实现高可靠性及高质量的通信 329

7.6.3.3使用便利 330

7.6.3.4费用抵廉 330

7.6.3.5通信网中的功能分散 330

7.6.4 ISDN网络体系 331

7.6.4.1 ISDN的网络构成 331

7.6.4.2 7号信令系统 331

7.6.4.3 ISDN系统体系结构 334

7.6.5.1承载业务 336

7.6.5 ISDN的业务 336

7.6.5.2用户终端业务 337

7.6.5.3补充业务 337

7.6.6 ISDN的用户一网络接口 338

7.6.6.1 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功能 339

7.6.6.2 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参考配置 339

7.6.6.3通路类型和接口结构 340

7.6.6.4 ISDN用户—网络接口协议 341

7.6.7宽带ISDN 341

7.6.7.1向B—ISDN发展的背景 341

7.6.7.2 B—ISDN业务种类及其主要应用 343

7.6.7.3 B—ISDN的关键技术 344

7.6.7.4宽带ISDN中的视频编码 346

7.6.8 ISDN标准化 351

7.6.8.1蓝皮书的要点 352

7.6.8.2 ISDN的国际标准——CCITT的I系列建议 352

7.6.9 ISDN的应用 356

7.6.9.1基于计算机应用的主叫用户线标识 356

7.6.9.2 ISDN在局域网上的应用 356

7.6.9.3文件传送 357

7.6.9.4销售点的经营和管理 357

7.6.9.5 ISDN在屏幕共享中的应用 357

7.6.9.6 ISDN的视频应用 358

7.6.9.7远端教学 358

7.6.9.8医疗 358

7.6.9.9自动读表系统 358

7.6.10.2实现ISDN的方法 359

7.6.10.1多种业务的综合 359

7.6.9.11在家办公 359

7.6.9.10接入帧中继业务 359

7.7计算机无线数据通信网络 360

7.7.1需求与问题 360

7.7.2无线数据通信网络的主要技术特点 362

7.7.3分组无线网(PRnet) 362

7.7.3.1概述 362

7.7.3.2 PRnet发展概况 362

7.7.3.3分组无线网的概念 362

7.7.3.4分组无线网TNC的硬件体系 364

7.7.3.5网络的协议体系 365

7.7.3.6 PRnet的特点 366

7.7.4无线局域网 367

7.7.4.1无线局域网的分类 367

7.7.4.2无线局域网的标准化 367

7.7.3.7应用环境 367

7.7.4.3无线LAN产品实例——WaveLAN 368

7.6.10如何利用现有电话网实现ISDN 369

7.7.4.4计算机无线网络在我国应用探讨 371

7.7.5扩展频谱(SS)通信技术 373

7.7.5.1 AM和FM调制技术 373

7.7.5.2 SS调制技术 373

7.7.5.3扩频基本概念 374

7.7.5.4直接序列调制系统(DS—SS) 375

7.7.5.5跳频扩频技术(FH—SS) 380

7.7.5.6跳时系统(TH—SS) 384

7.7.5.7混合调制(DS/FH) 384

7.7.5.8扩展频谱通信的应用 385

7.7.5.9无线通信技术与LAN 387

7.8移动通信 389

7.8.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390

7.8.2个人手持电话 391

7.8.3数字化移动通信正式进入新时代 392

7.8.4蜂窝移动电话(PDC) 393

7.8.4.1三种数字蜂窝网标准 393

7.8.4.2 PDC技术 393

7.8.4.3大容量数字蜂窝系统 393

7.8.4.4结构紧凑的终端 394

7.8.4.5 ISDN及分组服务 394

7.8.4.6国际漫游 394

7.8.4.7小尺寸的基站 395

7.8.4.8证实和加密 395

7.8.4.9可用终端 395

7.8.4.10相关的技术 395

7.8.7.1无线寻呼的发展 396

7.8.7无线寻呼系统 396

7.8.6无中心控制移动通信系统 396

7.8.5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396

7.8.7.2国际寻呼业务 397

7.8.8无绳电话 397

7.8.9移动卫星通信 397

7.8.10发展趋势 398

7.9 个人通信 399

7.9.1个人通信的概念 399

7.9.2个人通信的原由 399

7.9.3无线个人通信的主要技术 399

7.9.4当前主要的个人通信系统 400

7.9.4.1时分多址(TDMA)系统(以GSM系统为例) 400

7.9.4.2码分多址(CDMA)系统 401

7.9.4.3移动卫星系统 401

7.10智能网络 402

7.9.5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 402

7.10.1智能网络(IN)的概念及类型 403

7.10.2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403

7.10.2.1 A1型IN的结构 403

7.10.2.2 关于A1型IN的几点说明 404

7.10.2.3 A2型IN的基本构成 404

7.10.3 A2型智能网提供的电信新业务 407

8 计算机网络应用 409

8.1电子邮件 409

8.1.1什么是电子邮件 409

8.1.2 E-mail系统的基本组成 409

8.1.3 E-mail系统的标准 409

8.1.4邮件系统的三种系统结构 409

8.1.4.2 UNIX方式 410

8.1.4.1文件共享式 410

8.1.4.3 C/S方式 411

8.1.5企业级邮件系统的建设 412

8.1.5.1异构电子邮件系统的问题 412

8.1.5.1 E—BACKBONE的构成 412

8.1.6 X.400系列建议 412

8.1.6.1系列建议内容概要 412

8.1.6.2 X.400(88)修改和补充的内容 413

8.1.6.3 MHS的显著特点 414

8.1.7电子邮件功能 414

8.1.7.1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过程 415

8.1.7.2具体功能描述 415

8.1.8我国的电子邮件系统 416

8.1.8.1系统结构与配置 416

8.1.8.4用户入网方式 417

8.1.8.2系统特点 417

8.1.8.3系统功能 417

8.1.8.5 PC Mail 418

8.1.9中文E-mail 418

8.1.10 X.400的发展前景 418

8.1.11 X.400的问题 419

8.1.11.1 X.400编址存在的问题 419

8.1.11.2网关问题 419

8.1.11.3投资 419

8.1.11.4目录的同步更新 419

8.2.1什么是GPS 420

8.2.2 GPS的工作原理 420

8.2.2.1系统组成 420

8.2卫星定位系统GPS 420

8.1.11.5兼容性 420

8.2.2.2定位原理 422

8.2.2.3测速原理 422

8.2.2.4差分GPS定位 422

8.2.3 GPS的应用 423

8.2.3.1军用 423

8.2.3.2民用 423

8.3 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网络 424

8.3.1概述 424

8.3.2 CIMS的系统结构 424

8.3.3 CIMS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 425

8.3.3.1 CIMS环境中的通信 425

8.3.3.2 CIMS的计算机网络 425

8.3.4.3制造报文规范(MMS) 427

8.3.4.2场地总线(Field—Bus)协议 427

8.3.4.1 MAP/EPA结构 427

8.3.4 CIMS环境中的特殊网络 427

8.3.5 CIMS网络技术的发展 428

8.3.5.1高速计算机网络 428

8.3.5.2集成计算机网络及服务平台 428

8.3.5.3集成网络管理系统 428

8.4网络电话(IP电话) 428

8.4.1概述 428

8.4.2分组话音 429

8.4.2.1话音在分组中实现的基本推动力 429

8.4.2.2大力发展分组话音的基本因素 429

8.4.2.3分组话音的网络模式 429

8.4.3 IP标准 429

8.4.4.2 xDSL技术的分类 430

8.4.4.1什么是xDSL 430

8.4.4 xDSL(数字用户线) 430

8.4.5 IP电话交换软件 431

8.4.5.1概述 431

8.4.5.2 IP技术 431

8.4.6 IP电话软件简介 432

8.4.6.1 NetMeeting 432

8.4.6.2 Internet Phone 432

8.4.6.3 MediaRing Talk99 432

8.4.6.4 VDOPhone 433

8.4.6.5 PhoneFree 433

8.4.6.6 Net2Phone 433

8.4.7怎么打网络电话 433

8.4.8 IP电话的发展展望 433

8.5北航校园网 435

8.5.1方案 435

8.5.2校园网组成 436

8.5.4提供的服务 437

8.6智能大厦 437

8.6.1智能大厦的含义与结构 437

8.5.3网络实施 437

8.6.1.1先进的4 C技术 438

8.6.1.2系统一体化集成 439

8.6.2智能大厦的集成管理系统 439

8.6.2.1智能大厦集成管理系统的优点 439

8.6.2.2智能大厦的一体化集成模式 439

8.6.3.1安全性方面 440

8.6.3.3便捷性方面 440

8.6.3.2舒适性方面 440

8.6.3服务功能的分配 440

8.6.2.3控制器集成模式的自主性和集成性 440

8.6.4智能大厦的通信基础设施 441

8.6.4.1通信系统的作用 441

8.6.4.2数字PBX 441

8.6.4.3 LAN 441

8.6.4.4智能大厦中的线缆系统 443

8.6.4.5 ISDN的应用 444

8.6.4.6 CSMA/CD 10 BASE—TLAN的应用 444

8.6.4.7令牌传递环形 LAN的应用 444

8.6.4.8通信系统与大厦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接口 444

8.6.5智能大厦的中枢楼宇控制系统 445

8.7.1.3起源 446

8.7.1.2描述 446

8.7.1.4内涵 446

8.7.1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 446

8.7信息基础设施 446

8.7.1.1名称 446

8.7.1.5效益 448

8.7.2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模式 449

8.7.2.1观点 449

8.7.2.2国家高速信息网结构 449

8.7.2.3发展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 451

8.7.3建议中国信息化基础结构(CII)的策略 453

8.7.3.1内涵 453

8.7.3.2特色 453

8.7.3.3立足国情,周密部署,建议CII 454

8.7.4“金桥工程”与“金”系列工程 454

8.7.5中国四大网络 459

8.7.5.1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459

8.7.5.4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 460

8.7.5.2中国金桥网(ChinaGBN) 460

8.7.5.3中国科技网(CSTNet) 460

8.7.6政府上网工程 465

8.7.6.1形势 465

8.7.6.2意义 465

8.7.6.3条件 466

8.7.6.4现状 466

8.7.6.5目标 467

8.7.6.6内容 467

8.7.6.7难度与措施 467

9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 469

9.1网络管理 469

9.1.1概述 469

9.1.2网络管理功能 469

9.1.2.1故障管理 469

9.1.2.4性能管理 470

9.1.2.2记账管理 470

9.1.2.3配置管理 470

9.1.2.5安全管理 471

9.1.2.6管理功能间的相互关系 471

9.1.3 网络管理模型 472

9.1.4 网络管理协议 472

9.1.5 网络管理系统 473

9.1.5.1 IBM的从网络管理到系统管理(System View) 473

9.1.5.2 Novell公司的智能化网管软件Manage Wise 474

9.1.6专家系统的应用 474

9.2.1.3计算机网络安全方法学 475

9.2.1.2网络安全潜在的威胁 475

9.2.1.1网络安全的目的与功能 475

9.2.1概述 475

9.2网络安全 475

9.2.2信息安全保护 476

9.2.2.1密码 476

9.2.2.2 密码学 476

9.2.2.3数据加密标准DES 481

9.2.2.4密钥分配问题 482

9.2.2.5密钥保护 482

9.2.3公开密钥密码技术 483

9.2.3.1什么是公开密钥密码技术 483

9.2.3.2 MIT算法 484

9.2.4.4密钥分配 485

9.2.4.3密钥管理 485

9.2.4.5密钥生成和存储 485

9.2.4.1链路层数据加密器 485

9.2.4应用于链路层的数据加密 485

9.2.4.2应用对象 485

9.2.4.6诊断能力 486

9.2.4.7抗干扰结构 486

9.2.4.8断电保护 486

9.2.5数字签名 486

9.2.5.1数字签名的提出 486

9.2.5.2数字签名的基础 486

9.2.5.3确认 487

9.2.5.4用公开密钥密码术实现数字签名 487

9.2.5.5用常规密码技术实现数字签名 488

9.2.6.2有哪几种病毒程序 489

9.2.6.3防病毒技术 489

9.2.6.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489

9.2.6网络防病毒 489

9.2.6.4网络防病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490

9.2.7防火墙 491

9.2.7.1什么是防火墙 491

9.2.7.2实现防火墙的主要技术 492

9.2.7.3防火墙的作用 492

9.2.7.5防火墙体系结构 493

9.2.7.4防火墙的不足之处 493

9.2.7.6防火墙体系结构的组合形式 495

9.2.7.7内部防火墙 495

9.2.7.8防火墙的未来发展趋势 495

9.2.7.9防火墙产品Firewall—1 495

10.1.2.2通信需求调查 498

10.1.2.1系统调查 498

10.1.2调查与分析 498

10.1.1.3建设与应用同步 498

10.1.1.2依据需求建设网络系统 498

10.1.1.1遵循系统工程方法 498

10.1.1方法与原则 498

10.1计算机网络的规划 498

10 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与实现 498

10.1.2.3系统分析 499

10.1.3系统可行性分析 500

10.1.3.1体系结构分析 500

10.1.3.2确定网络方案 500

10.1.3.3做出预算 500

10.1.4建设基础工程 501

10.1.5网络系统选型 501

10.1.5.1网络应用概述 501

10.1.5.2网络方案选择 502

10.1.5.3精选网络设备 503

10.1.5.4网络操作系统选择 505

10.1.5.5网络数据库选择 506

10.2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507

10.2.1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507

10.2.2计算机通信设计 507

10.2.2.1通信传输介质之间的转换 508

10.2.2.2计算机系统服从于通信系统(广域网) 508

10.2.2.3计算机通信信道应服从于通信系统的信道(广域网) 509

10.2.3计算机网络设计 509

10.2.3.1网络信息数据格式的统一 509

10.2.3.2网络结点(计算机系统)数据量的分配 509

10.2.3.3减少数据重复率 509

10.2.4.1主干网 510

10.2.4.2局域网 510

10.2.4网络结构形式设计 510

10.2.5可靠性设计 511

10.2.5.1双机热备份 511

10.2.5.2磁盘双工及镜像磁盘 511

10.2.5.3提高网络性能的因素 511

10.2.6网络的扩展性设计 511

10.2.6.1网络的容错性 512

10.2.6.2网络的灵活性设计 512

10.2.7主辅文件服务器设计 512

10.2.7.1主/辅服务器网络结构 512

10.2.7.2主/辅服务器网络的操作和使用 512

10.2.8.2降低和平衡通信负荷 513

10.2.9网络布线设计 513

10.2.8.1文件传输 513

10.2.8文件传输方法选择及降低和平衡通信负荷设计 513

10.2.9.1局域网络布线系统 514

10.2.9.2布线系统组成 515

10.2.10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MIS)中的Novell网设计实例 516

10.2.10.1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516

10.2.10.2功能设计 516

10.2.10.3物理设计 517

10.2.10.4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中的几个问题 518

10.3系统实现 519

10.4系统维护 520

10.5微机局域网的设计、安装与维护实例 520

10.5.1局域网的布线设计 520

10.5.2局域网的安装 525

10.5.3局域网的维护 525

10.5.4局域网的成本 525

参考文献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