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社会 1
第一节 从原始群到氏族制的出现 1
北京人 1
丁村人和河套人 2
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3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 4
仰韶文化 4
龙山文化 6
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 7
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文化 8
第三节 古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原始社会 8
第二章 奴隶社会 11
第一节 夏 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11
夏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11
夏王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12
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 13
夏代的社会经济 14
夏代的灭亡 14
第二节 商 奴隶社会的发展及其崩溃 15
一、商的兴起 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15
商的先世 15
汤灭夏和商王朝的建立 16
盘庚迁殷 16
武丁时期的商王国 17
二、商的经济和阶级结构 17
农业 17
手工业和商业 19
奴隶主贵族和奴隶 20
三、商的政治制度 21
官僚机构和分封贵族 21
军队和刑法 22
商和诸方国的关系 23
四、商的衰亡 23
商奴隶制国家的崩溃 23
五、商朝的文化艺术 25
天文和历法 25
文字 25
宗教迷信 25
雕塑艺术 乐舞 26
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27
第一节 西周 中国封建领主制社会 27
一、周族的兴起和西周封建王朝的建立 27
周族早期的历史 27
武王伐纣 29
管蔡以武庚叛 30
周初大分封 31
周初的重要封国 32
册封 33
二、西周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34
土地所有制 34
阶级关系 35
井田制与地租形态 36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37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39
官制 39
兵制 41
刑罚 41
四、周和其他各族的关系 42
周和东夷、淮夷的关系 42
周和楚、吴的关系 43
周和西北、东北各族的关系 44
五、西周的衰亡 45
第二节 春秋 封建领主制经济的发展和地主经济的萌芽 48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48
周东迁和诸侯的强大 48
齐桓公的霸业 49
晋文公的霸业 50
秦霸西戎 51
楚庄王的霸业 51
鞍之战和鄢陵之战 52
晋悼公复霸 53
向戌弭兵 53
吴的强大和攻陷楚之郢都 54
吴伐越和越灭吴 54
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关系 55
二、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生 56
领主与农奴 56
田制和税制的变化 58
工商业的发展 58
三、西周、春秋的文化 59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 59
《尚书》《春秋》《诗经》 60
第三节 战国 从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 61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61
铁器的广泛使用 61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62
水利工程的兴修 63
手工业的发展 63
商业交换的发展 65
阶级和阶级关系 67
二、各国的变法和君主集权的形成 69
魏、楚、齐、韩的政治改革 69
秦商鞅变法 70
官制和兵制 72
三、七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73
战争规模的扩大 73
魏的强盛和徐州相王 75
秦的对外进攻和疆土的扩大 75
齐宣壬伐燕和燕破齐 76
楚的削弱 77
赵的向北发展和长平之战 77
秦灭六国 78
四、各少数族 79
五、战国的文化 80
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 80
诸子的学说和思想 81
散文和诗歌 85
第四章 秦汉 封建地主经济发展和封建统一国家形成、确立时期 87
第一节 秦 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形成 87
一、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和巩固统一的活动 87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87
防止封建割据的措施 焚书坑儒 90
整齐制度 91
对匈奴和对越人的战争 92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 93
秦代的急政 93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 95
楚汉之战 96
第二节 西汉时期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确立 98
一、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 98
汉高祖稳定封建秩序的措施 98
“文景之治” 100
削弱王国势力 102
对匈奴的和亲和对南越的安抚 104
二、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106
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的发展 106
手工业的发展 108
商业的发屉 110
三、西汉社会各阶级的状况 111
地主阶级 112
农民阶级 113
商人 116
奴婢 117
四、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巩固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18
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119
实行察举制度 建立太学 120
削弱丞相权力 121
加强中央军力 122
设置刺史 124
任酷吏,严刑法 124
统一货币 126
莞盐铁和实行均输法、平准法 127
算缗和告缗 128
五、边境各民族西汉王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 129
越人 129
匈奴 130
西域诸国 133
羌 137
西南各族 138
乌桓 鲜卑 140
六、阶级矛盾的发展与王莽改制 141
汉武帝末年的农民暴动 141
昭、宣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43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144
王莽改制 146
七、绿林、赤眉大起义 150
绿林军 150
赤眉军 152
农民起义失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153
第三节 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的扩张和统一国家走向瓦解 154
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势力的扩张 154
生产的发展 南方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 154
光武帝对豪强地主武装的安抚和斗争 159
大地主的田庄 161
二、封建专制体制的完备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163
封建专制体制的完备 163
外戚、宦官的黑暗统治 166
官僚士大夫集团的形成 世家大族的出现 168
清议和党锢 169
三、边境各民族东汉王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 172
南匈奴 北匈奴 172
西域诸国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 174
乌桓 鲜卑 东北各族 177
羌 东汉王朝同羌人的战争 179
南方各蛮族 180
西南各族 181
四、东汉后期的阶级斗争和黄巾大起义 182
东汉后期的阶级斗争 182
黄巾大起义 183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187
一、哲学和宗教 187
从提倡黄老到独尊儒术 187
董仲舒的思想 190
经学和谶纬 192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195
佛教和道教 197
二、史学、文学、艺术 199
史学 199
文学 202
绘画和雕刻 205
乐舞和角抵 206
三、自然科学 207
天文历算 207
农学 209
医学 210
纸的发明 211
化学的起源 212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各民族,封建割据和南方封建经济发展时期 213
第一节 三国鼎立和西晋短期统一 213
一、封建割据势力混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13
董卓之乱和封建割据势力混战 213
曹操统一中原 215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216
二、魏国的政治和经济 217
屯田制和士家制 217
“唯才是举”和九品中正制 220
经济的恢复 222
世家大放势力的重起和司马氏代魏 224
三、蜀国的政治和经济 226
蜀国地主阶级各集团的矛盾和南中之战 226
蜀国的经济 228
蜀魏战争和蜀的灭亡 229
四、吴国的政治和经济 230
孙吴的兴起及其与山越的斗争 230
三吴经济的发展 231
江南大族的兴起 233
南北的军事形势和晋灭吴 234
五、从西晋统一到八王之乱 236
占田制 236
统治集团的腐朽 238
八王之乱 239
六、西、北边疆各族的内迁 240
匈奴 240
羯 241
鲜卑慕容部 242
鲜卑拓跋部 242
氐羌 243
巴 243
各族逐渐封建化的趋势 244
七、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大起义 246
第二节 十六国北朝的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 248
一、十六国时期各族贵族的封建割据 248
汉 前赵 后赵 248
前燕 前秦 250
淝水战后北方的形势和北魏统一北方 251
二、北魏前期(386—451年)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 253
北魏前期的民族压迫和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 253
北魏统治者对汉族地主的笼络 258
三、北方社会各阶级的状况 259
地主和荫户 宗主督护制 259
封建国家的各种依附户 261
自耕农民 262
奴隶 263
四、北魏中期(452—499年)的阶级斗争和孝文帝的改革 264
北魏中期阶级斗争的形势 264
吏治的改革 265
三长制 均田制 266
迁都洛阳和改革鲜卑旧俗 268
五、北魏后期(500—534年)的社会经济 271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271
手工业和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272
寺院经济 273
六、六镇、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大起义 275
北魏统治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275
六镇、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大起义 276
七、北齐、北周的短期对峙。隋统一南北 279
东魏 北齐 279
西魏 北周 282
隋统一南北 283
八、北朝的边境各族 284
柔然 284
高车 286
高句丽 287
库莫奚契丹 287
吐谷浑 287
西域诸国 288
突厥 289
第三节 东晋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290
一、东晋的统治和南北战争 290
东晋的建立 290
北方人民的南迁 292
祖逖和桓温的“北伐” 293
淝水之战 295
二、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 296
豪强大族统治下南方农民生活的痛苦 296
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 298
三、南朝的政治 300
朱的政治和南北战争 300
齐的统治和寿阳、南阳入魏 302
粱武帝的统治和侯景之乱 303
陈代南方内地豪强的割据和隋灭陈 304
土族与寒人势力的消长 305
四、南方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状况 308
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困苦 308
大地主的田庄和奴客 310
寺院经济 313
手工业的发展 315
商业的发展 316
五、南方各民族 317
蛮 317
僚 318
俚 越 爨 319
南方各民族的融合 319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321
一、玄学和宗教 321
魏晋玄学 321
佛教的发展 326
范缜及其光辉的哲学著作《神灭论》 331
道教的发展 332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 335
史学 地理学 335
文学 337
绘画 雕塑 书法 341
乐舞和戏剧 345
三、自然科学 346
算学和历法 346
医学 347
农学 348
第六章 隋唐。封建经济向上发展和统一国家的重建时期 349
第一节 隋朝。统一国家的再建 349
一、南北统一前后的新局面 349
巩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349
巩固中央集仅的政治措施 351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52
营建东京和大运河的开凿 353
二、隋与边疆各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 354
突厥 354
吐谷浑 西域 355
流求 355
对高丽的战争 356
三、隋末农民大起义 357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57
农民大起义 358
第二节 唐前期中央集汉政治制度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360
一、唐王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 360
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完成 360
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 362
二、唐初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 366
均田令和租庸调法 366
“贞观之治” 369
唐初与边疆各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 370
三、徽到开元初年的政治发展 373
武则天打击门阀贵族、提拔普通地主的政策 373
政局的混乱和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 376
四、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 379
农业 379
私手工业 380
官手工业 382
城、市、商业和交通 384
五、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军与形势 386
土地兼并的发展 386
开元中年的政治、经济措施 387
天宝年间社会矛盾的发展 390
开元、天宝时期唐与边疆各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 391
六、唐前期的边疆各族 392
突厥 392
回鹘 394
天山南北各族 395
吐蕃 396
吐谷浑 398
西南各族 399
奚契丹 400
第三节 唐后期的政治经济 401
一、安史之乱和安史乱后的政治军事形势 401
安史之乱和安史乱后的政治军事形势 401
淮浙地区的农民起义 403
二、两税法的实行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04
财赋制度的整理和两税法的实行 404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06
三、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411
唐王朝对藩镇的战争 411
宦官的专权 413
官僚士大夫对宦官的斗争 414
牛李党争 415
四、唐朝晚年的农民起义 416
唐朝晚年阶级矛盾的激化 416
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 419
庞勋领导的徐泗地区农民起义 420
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421
五、边疆各族 424
回鹘 424
吐蕃 425
南诏 426
奚 契丹 427
渤海 428
室韦 429
第四节 隋唐文化 430
一、哲学和宗教 430
佛教 430
道教 433
祆教 景教 摩尼教 伊斯兰教 433
哲学 434
二、史学和地理学 437
史学 437
地志和地图 439
三、文学 440
唐诗 440
古文运动和古文 444
传奇小说 445
俗讲和变文 446
四、艺术 447
雕塑 447
绘画 448
莫高窟艺术 449
书法 450
乐舞 451
五、科学技术 452
天文历算 452
医学 453
建筑 454
印刷术 455
第五节 唐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456
唐代中国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往 456
唐代中国与南亚各国的文化交往 458
唐代中国与中亚、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