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篇 影像学 1
第一节 医学影像技术进展概况 2
一、CT 2
二、MRI 3
三、常规X线信息数字化技术 3
四、DSA 4
五、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和超声波的生物效应 4
一、检查方法的选择 6
二、立体定向 6
第二节 影像诊断检查方法选择和分析诊断原则 6
六、介入放射技术 6
二、分析诊断的原则 7
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 8
第一节 普通X线检查 8
一、透视 8
二、摄片检查 9
第二节 特殊X线检查 10
一、体层摄影 10
二、口腔曲面全景摄影 10
三、钼靶X线摄影 10
第三节 造影X线检查 11
一、对比剂 11
二、消化道造影 12
五、阴囊疾病 13
三、胆系造影 16
四、肾盂造影 20
五、膀胱造影 21
六、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22
七、盆腔充气造影 22
八、脊髓造影 23
九、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24
十、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 25
十一、四肢动脉造影 26
十二、四肢静脉造影 28
第四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28
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工作原理 28
三、DSA的临床应用 29
二、DSA的检查方法 29
一、计算机X线成像 30
二、原理和方法 30
第五节 计算机X线成像和图像储存 30
三、CR的临床应用 31
四、DR的临床应用 32
五、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 32
六、PACS的临床应用 32
第三章 CT检查技术 33
第一节 概述 33
一、CT的基本原理 33
二、CT机的基本构造 33
三、CT图像特点 34
四、CT的检查方法 35
五、CT对比剂 36
一、颅脑CT 37
第二节 普通CT检查 37
二、胸部CT 43
三、腹部与盆腔CT 45
四、脊柱与四肢CT 48
一、螺旋CT的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 49
第三节 螺旋CT检查技术 49
二、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及临床应用 53
三、CT仿真内镜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57
第四节 电子束CT扫描技术 59
一、成像基本原理 59
二、临床应用 61
第五节 CT介入技术 63
一、概述 63
三、体部应用 64
第四章 MRI检查技术 6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6
第二节 MRI基本成像原理 66
一、原子核与自旋 67
二、磁场对原子核的作用 68
三、磁共振发生过程 68
四、驰豫时间 70
五、自由感应衰减 72
第三节 MRI设备 73
一、磁体 73
二、梯度系统 74
三、射频系统 74
四、计算机系统 75
五、射频屏蔽和磁屏蔽 75
第四节 MRI成像技术 75
一、空间编码与梯度磁场 75
二、脉冲序列与扫描参数 78
一、MRI图像特点 79
第五节 MRI图像特点和分析诊断 79
二、MRI图像分析诊断 82
第六节 MRI的临床应用 83
一、MRI检查的适应证 83
二、MRI检查的禁忌证 85
三、MRI的优势与限度 86
第七节 MRI的新进展 86
一、磁共振血管成像 86
二、磁共振水成像 87
三、快速成像技术 87
五、磁共振脑血流灌注加权成像 88
六、MR波谱分析 88
四、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88
七、新型MRI的对比剂的研制 89
第八节 人体正常和病理组织MR信号特点 89
一、正常组织的MR信号特点 89
二、病理组织的MR信号特点 90
第五章 超声影像技术 94
第一节 超声成像原理和超声诊断仪 94
一、超声成像原理 94
二、超声诊断仪的分类 94
三、超声诊断仪的基本结构 95
第二节 超声诊断方法 95
一、病人体位和扫查途径 95
二、扫查方法 95
三、图像方位 96
四、图像分析内容 97
五、常用超声医学术语 98
六、图像特征和病变关系 99
七、超声诊断报告 99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 100
一、超声心动图技术 100
二、常见心血管病的超声诊断 108
三、心功能测定 118
第四节 肝胆脾胰疾病的超声诊断 119
一、肝脏疾病 119
二、胆道疾病 121
三、脾脏疾病 123
四、胰腺疾病 124
第五节 胃肠道疾病的超声诊断 125
一、胃部疾病 125
二、肠道疾病 126
第六节 泌尿系统疾病的超声诊断 127
一、肾脏疾病 127
三、前列腺疾病 128
二、膀胱疾病 128
第七节 妇产科疾病的超声诊断 129
一、子宫疾病 129
二、卵巢疾病 130
三、输卵管疾病 132
四、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 132
五、滋养细胞疾病 132
六、产科疾病 133
一、眼部疾病 134
第八节 小器官、周围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 134
二、甲状腺疾病 135
三、涎腺疾病 136
四、乳腺疾病 136
六、周围血管疾病 137
第九节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138
一、概述 138
二、临床价值 138
三、应用举例 139
第一节 总论 140
一、概念 140
二、历史与现况 140
三、分类与特点 140
第六章 介入治疗 140
四、基本器械 141
五、操作技术 144
六、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 148
第二节 临床应用 151
一、血管内药物灌注 151
二、血管内栓塞 154
三、血管内成形术 158
四、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62
五、非血管内治疗 166
一、核医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173
二、核医学的诊疗原理 173
第二篇 核医学 173
第一章 核医学总论 173
三、放射性药物 174
四、核医学显像仪器 174
五、核医学发展简史 175
第二章 体外放射配体结合分析 176
第一节 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 176
第二节 放射免疫分析的必备条件 177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以外的配体结合分析 178
第一节 甲状腺吸碘率测定 180
第三章 内分泌系统 180
第二节 甲状腺显像 181
第三节 肾上腺皮质显像 184
第四节 肾上腺髓质显像 186
第四章 心血管系统 188
第一节 心肌灌注显像 188
一、负荷心肌显像 188
二、静息心肌显像 190
三、显像剂 190
五、适应证 191
四、图像分析 191
第二节 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 193
第三节 心脏神经受体显像 194
第四节 心肌代谢显像 194
第五章 神经系统 196
第一节 脑血流灌注显像 196
第二节 葡萄糖代谢显像 197
第三节 神经受体显像 199
第一节 肾动态显像 202
第六章 泌尿系统 202
第二节 肾静态显像 204
第七章 骨显像 206
第八章 呼吸系统 208
第一节 肺灌注显像 208
第二节 放射性133Xe肺通气显像 210
第三节 溶胶吸入显像 211
第九章 消化系统 213
第一节 肝胆显像 213
第三节 消化道出血检查 215
第二节 异位胃黏膜显像 215
第四节 肝实质显像 216
附 肝内占位性病变的图像特点 218
第五节 肝血流、血池显像 219
第十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 222
第一节 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22
第二节 153Sm-EDTMP治疗骨转移癌 224
第三篇 内镜技术 227
第一章 内镜原理及检查方法 227
第一节 概论 227
第二节 内镜发展史 227
一、早期硬式内镜 227
二、半可曲式胃镜 228
三、纤维内镜 228
四、电子内镜 229
五、超声内镜 229
一、术前准备(以胃镜为例) 230
二、插镜方法(以前视式为例) 230
第三节 内镜检查技术 230
三、食管、胃、十二指肠检查 232
四、活组织检查 232
五、细胞学检查 233
第四节 内镜检查适应症与禁忌证 234
一、胃镜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234
二、结肠镜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234
一、严重并发症 235
第五节 内镜检查并发症及其防治 235
二、一般并发症 236
第六节 支气管镜诊疗技术 237
一、支气管镜检查技术 237
二、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 239
三、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243
第七节 泌尿系内镜的应用 246
一、膀胱尿道镜检查法 246
二、输尿管肾镜检查法 248
一、鼻窦内镜 249
第八节 耳鼻咽喉内镜诊疗技术及应用 249
二、电视纤维鼻咽喉镜 251
三、支态喉镜 252
第九节 妇科内镜诊疗技术 253
一、宫腔镜 253
二、腹腔镜 255
三、阴道镜 257
第一节 正常消化道内镜表现 258
一、正常上消化道镜下表现 258
第二章 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诊疗技术 258
二、正常下消化道镜下表现 259
第二节 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表现 260
一、食管癌 260
二、食管静脉曲张 262
三、慢性胃炎 262
四、胃溃疡 264
五、十二指肠溃疡 267
六、胃癌 268
七、胃息肉 269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内镜检查 270
第三节 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疗 270
二、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271
第四节 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 272
一、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治疗 272
二、内镜下静脉曲张结扎术 273
三、内镜下静脉曲张其他结扎方法 273
第五节 食管狭窄的内镜治疗 274
第三章 腹部外科内镜诊疗技术 276
第一节 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276
第二节 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 277
第三节 消化道息肉的电凝切除术 278
第四节 电视腹腔镜检查及治疗 279
一、电视腹腔镜的设备及器械 279
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79
第五节 纤维胆道镜检查术 281
第四篇 心脏电生理与肺功能 283
第一章 正常心电图及分析步骤 284
第一节 正常心电图 284
第二节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步骤 285
第三节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286
第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表现 287
第一节 高血压的心电图表现 287
一、左心室肥厚 287
二、左心房扩大 288
三、ST-T异常 288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 288
一、基本图形及机制 288
二、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 290
三、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 291
四、溶栓治疗的心电图指征及再通判断标准 291
五、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 291
第三节 心肌缺血 291
一、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 291
二、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 292
第四节 风湿性心脏病的心电图表现 293
一、二尖瓣狭窄的心电图表现 293
二、联合瓣膜病变的心电图表现 293
第五节 心包疾病的心电图表现 294
一、心肌炎的心电图 295
二、心肌病的心电图 295
第六节 心肌炎与心肌病 295
第七节 肺心病的心电图表现 296
一、急性肺原性心脏病 296
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296
二、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步骤 298
一、窦性心律失常 298
第二节 窦性心律失常 298
一、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分类 298
第一节 总论 298
第三章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298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00
第三节 过早搏动 300
一、房性过早搏动 300
二、房室交界性过早搏动 301
三、室性过早搏动 301
一、心房扑动与颤动 302
第四节 扑动与颤动 302
二、心室扑动与颤动 303
第五节 异位性心动过速 303
一、房性心动过速 303
二、交界性心动过速 304
三、室性心动过速 304
四、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05
第六节 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 306
一、房室传导阻滞 306
二、室内传导阻滞 307
第七节 预激综合征 309
第四章 动态心电图 311
一、动态心电图 311
二、适应证 311
三、结果评价 311
第五章 心电图负荷试验 313
第一节 运动负荷试验 313
一、负荷量的确定 314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315
三、结果判断 315
第二节 药物及其他心电图负荷试验 316
一、潘生丁试验 316
二、腺苷试验 317
三、心房调搏试验 317
二、检查方法 319
一、适应证 319
第一节 有创电生理检查 319
第六章 有创电生理检查与治疗 319
三、临床应用 320
第二节 快速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 320
一、原理及适应证 320
二、射频消融术 320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 321
一、起搏器的类型 321
二、起搏器的适应证 322
三、起搏器安装技术 323
四、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及处理 325
第七章 肺功能检查 326
第一节 肺容量测定 326
一、肺容量及其组成 326
二、测定方法 327
三、临床意义 328
第二节 通气功能测定 328
一、每分钟静息通气量 328
四、通气贮量百分比 329
五、用力肺活量 329
二、肺泡通气量 329
三、最大通气量 329
六、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330
七、通气功能障碍的判断 330
第三节 小气道功能测定 331
一、闭合容积的测定 331
二、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 332
一、弥散功能测定 333
二、通气血流比例测定 333
第四节 肺换气功能测定 333
三、吸入气肺内分布均匀性测定 334
第五节 呼吸动力机制测定 335
一、肺顺应性 335
二、气道阻力测定 336
第八章 机械通气治疗 337
一、呼吸机的分类 337
二、正压呼吸机的分类和特点 337
三、常用正压机械通气方式 338
四、高频通气 340
五、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 341
六、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342
七、机械通气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42
八、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343
九、呼吸机的停用指征及撤离 344
十、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345
一、低氧血症与缺氧 347
第九章 氧气疗法 347
二、缺氧和低氧血症的诊断 348
三、氧疗的作用 349
四、氧疗的适应证 350
五、氧疗的方法 350
六、氧的毒副作用 352
七、氧疗的注意事项 352
一、胸腔积液产生的机制 355
第一节 胸腔积液的产生机制和病因 355
第一章 胸腔积液的实验诊断与临床 355
第五篇 实验诊断与临床 355
二、病因 356
第二节 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57
一、临床表现 357
二、实验室检查 357
第三节 胸腔积液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60
一、诊断和鉴别诊断 360
二、治疗 361
一、病因 362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分类和病理生理 362
第二章 呼吸衰竭的实验诊断和临床 362
二、分类 363
三、病理生理 363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365
一、缺氧的临床表现 365
二、高碳酸血症的临床表现 365
三、酸碱平衡紊乱 365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实验诊断 366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治疗 369
一、氧疗 369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370
三、增加通气量 370
四、控制感染 370
五、酸碱失衡的处理 370
六、支持治疗 371
一、血脂的组成 372
二、脂蛋白的组成、分类及来源 372
第一节 血浆脂质和脂蛋白的组成 372
第三章 血脂代谢异常与临床 372
第二节 脂质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 374
第三节 影响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水平的主要因素 375
第四节 脂质代谢异常的诊断及分型、分类 375
一、脂质代谢异常的诊断 375
二、脂质代谢异常的分类与分型 377
第五节 脂质代谢异常的治疗 379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的特点及致病机制 381
第四章 幽门螺杆菌实验室检查和临床 381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的检验方法 382
第三节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383
第四节 幽门螺杆菌和临床疾病的关系 383
一、HP和慢性胃炎 383
二、HP与消化性溃疡 384
三、HP与胃恶性肿瘤 385
第五节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及预防 385
一、治疗方法 385
二、HP感染的预防 386
二、蛋白质类肿瘤标志 387
一、概述 387
第五章 肿瘤的免疫诊断与免疫治疗 387
第一节 肿瘤的免疫学诊断 387
三、酶类肿瘤标志 390
四、多种肿瘤标志的联合检测 391
第二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 391
一、恶性肿瘤和免疫学有关联的临床证据 391
二、BRM理论与癌治疗的第四程式 392
五、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 393
六、干扰素 393
四、特异性被动免疫治疗 393
三、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 393
七、白细胞介素-2 394
八、IL-2与过继免疫治疗 394
第六章 慢性肾功能衰竭实验诊断和临床 395
第一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 395
一、病因 395
二、发病机制 395
第二节 临床表现 396
一、肾功能检查 397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397
二、血常规检查 399
三、尿常规检查 399
四、肾小管功能测定 399
七、血气分析 400
八、其他 400
六、血清铁 400
五、血生化检查 400
第四节 诊断与治疗 401
一、诊断 401
二、治疗 401
第七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诊断与临床 403
第一节 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403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03
二、病理改变 404
第二节 临床表现 404
二、免疫学检查 406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406
一、一般检查 406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408
一、诊断 408
二、鉴别诊断 408
第五节 治疗和预后 410
一、治疗 410
二、预后 411
第八章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实验诊断和临床 412
第一节 病因及病理生理 412
一、病因 412
二、人体内尿酸生成的过程 413
三、病理生理 414
第二节 临床表现 416
一、关节病变 416
二、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临床表现 416
一、实验室检查 417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417
三、其他表现 417
二、诊断 419
第四节 治疗 419
一、一般治疗 419
二、药物治疗 42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21
二、临床表现 421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21
第九章 甲状腺疾病的实验诊断和临床 421
三、治疗 422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422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422
二、临床表现 423
三、治疗 423
第三节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42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42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24
第四节 亚急性甲状腺炎 424
二、临床表现 424
二、临床表现 424
三、治疗 424
三、治疗 425
第五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 425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25
二、临床表现 425
第六节 甲状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426
一、甲状腺激素的测定 426
三、治疗 426
二、甲状腺球蛋白的测定 427
三、促甲状腺激素 427
四、血清蛋白结合碘 427
五、TSH受体抗体 427
六、TGAb和TMAb 428
七、甲状腺激素抗体 428
八、甲状腺生长刺激抗体 428
九、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 428
一、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糖尿病 430
第十章 糖尿病实验诊断和临床 430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430
二、与自身免疫无关的糖尿病 431
三、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 431
第二节 临床表现 431
一、无症状期 431
二、症状期 431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432
一、实验室检查 432
三、体征 432
二、诊断 438
第四节 治疗 439
第十一章 贫血的实验诊断与临床 440
第一节 贫血的分类 440
一、按病因分类 440
二、按形态学分类 440
第二节 贫血的临床表现 441
二、体格检查 442
三、实验室检查 442
第三节 贫血的实验诊断 442
一、病史 442
第四节 贫血的治疗 445
第十二章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与临床 447
第一节 止血机制 447
第二节 凝血及抗凝机制 448
一、凝血机制 448
二、抗凝机制 448
三、凝血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449
四、抗凝因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449
第三节 出血性疾病分类 449
二、血小板因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449
一、血管因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449
第四节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450
一、病史 450
二、出血特点 450
三、实验室检查 450
一、DIC的诊断标准 454
二、DIC治疗进展 454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诊断和治疗 454
第十三章 常用检验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456
第一节 光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457
一、光谱技术的概述 457
二、吸收光谱分析 457
三、发射光谱分析 462
四、散射光谱分析法 463
第二节 标记的免疫技术 464
一、标记的免疫技术概况 464
二、免疫荧光技术 464
三、酶免疫技术 468
四、放射免疫技术 473
五、发光免疫技术 476
六、金免疫技术 477
第三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479
一、PCR的基本原理 479
二、PCR扩增系统组成 479
三、PCR技术的类型 481
四、PCR技术的特点 482
五、临床应用 483
参考文献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