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1
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历史考察 2
丁守和 学习·探索·追求 3
一、我怎样搞起历史研究 3
二、对历史观的探求 5
三、对历史问题的若干思考 10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特色 11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15
四、对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15
五、关于研究方法的思考 22
一、博览·庭训·抉择 29
冯天瑜 地老天荒识是非 29
二、义理·考据·词章 32
三、贯穿古今与打通中西 34
四、历史记载与历史诠释的尊严性 36
五、回复与前进 39
六、近代化进程对元典精神的选择与承袭 44
七、克服概念的滥用 45
石泉 我的治学道路与方法 51
一、我是怎样走上史学研究道路的 51
二、我是怎样选择荆楚历史地理研究的 53
三、古文献之“江”并非专指长江 55
四、围绕古郢都、江陵定位问题展开的外围战 56
五、我是如何为古郢都、江陵城定位的 65
六、关于古云梦泽的讨论 70
七、关于巫、巴及黔中地望的探讨 73
八、研究荆楚历史地理的方法论体会 76
九、在荆楚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理论体会 79
皮明庥 我的城市史观与研究视野 85
一、城市史学是如何应运而生的 86
二、城市史学研究的对象和内涵 90
三、关于城市史学科建设的意见 93
四、对近代武汉城市发展的基本看法 95
文泽华 困惑与思索 107
一、史料——历史认识的中介 107
二、“史学革命”中的两难选择与“疑天”意识的萌生 109
三、从教条主义的禁锢中走出来 112
四、“平视”——“我”在历史认识中的地位 114
五、通古今之变,关切民族与人类的命运 119
六、君权支配社会——对中国古代社会机制的看法 122
刘祚昌 为人民的需要写历史 129
一、学术上的“拨乱反正” 129
二、“为时而著” 138
三、治学经验谈 148
苏双碧 历史发展规律及其他 155
一、关于历史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155
二、史学理论的范畴和对象 160
三、研究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166
四、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历史科学的关系 168
来新夏 立足于勤,持之以韧 177
一、厚积薄发,勤学精思 178
二、开拓新领域,发掘新史源 181
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184
四、方志是撰述历史借以取材的资料宝库 186
五、“老骥出枥,志在万里” 189
李桂海 新闻学与历史学的混合体 193
一、农民战争史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切口 193
二、探索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是我研究历史的深入 197
三、从史学理论的高度反顾历史研究中的问题 201
四、开拓和更新历史研究的方法,摸索历史研究的新路 206
吴泽 我的治学历程和史学观 215
一、经历和学源 215
二、治学的四个阶段 219
三、关于史学观的几点感想 224
吴量恺 求是长留河山色,汗青难忘日月新——我的求真求新的历史观念 229
一、时代的特征与历史的定位 230
二、研究历史必须掌握历史的特质 232
三、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实际出发认识中国历史 235
四、历史评价与价值判断 239
五、学习和研究历史,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 242
何兹全 我的史学观和我走过的学术道路 249
一、西周春秋早期国家说 250
二、战国秦汉古代社会说 256
三、汉魏之际封建说 260
四、我走过的学术道路 270
一、孕育史学观的经验基础 275
余树声 在历史与哲学之间架一道桥梁 275
二、动态“亚细亚生产方式”观 279
三、立体历史存在规律观 285
陈启能 为历史学而呐喊 297
一、“历史有什么用?” 297
二、给历史以尊重 298
三、历史并非过眼烟云 299
四、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301
五、“实事求是”是历史学的灵魂 302
六、要有“历史感” 303
七、历史学的性质 304
八、对人的研究 306
九、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08
十、研究和借鉴西方史学,推进史学现代化 309
十一、“总体史”概念的演进 311
十二、加强跨学科研究 313
十三、继承优秀传统,发扬自身优势 315
十四、“一生为了历史” 317
苑书义 我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看法 323
一、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的演变 323
二、李秀成评价问题与太平天国史研究 325
三、李鸿章研究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327
四、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如何起步和展开的 330
五、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几点启示 334
一、历史进步的标志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标准 339
茅家琦 从历史进步的标志说开去 339
二、历史发展的动力 342
三、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 346
四、“假说”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 347
五、从历史实际中获取启示 349
林剑鸣 将我的思想和情感灌注到秦汉史研究中 353
一、少时所受的文化影响 354
二、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对历史的基本看法 355
三、在秦汉史研究中所体现的史学观点 362
金冲及对历史科学的几点认识 371
一、历史知识有什么用 371
二、以求真的态度,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研究它 374
三、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378
金景芳 在我的历史科学研究作品中所反映的史学观 385
一、我的学术信念 385
二、“文革”前我研究了些什么问题 387
三、新时期的史学追求 389
张磊 我与历史科学 403
一、我为什么选择史学研究作为终生事业 403
二、读史使人明智 404
三、我对史学改革作如是观 406
四、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看法 408
张正明 历史文化的多元复合与二元耦合 419
一、人类及其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整体 420
二、殊相本位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422
三、古代世界的文化格局 424
四、古代中国的文化格局 425
五、大知与小知 427
六、读书·考古·采风 429
七、危机乎?转机乎? 431
姜义华 我的历史认识论、近代社会变动论及中国文化观 435
一、作为三极思维活动的历史认识 435
二、中国传统的小农社会及其近代变迁 439
三、关于中国文化史研究 443
赵光贤 我在史学研究中是如何贯彻求真精神的 449
一、我学习和研究历史走了非常大的弯路 449
二、从攻明清史到治先秦史 451
三、我从陈垣师那里学到了什么 453
四、我在史学研究中坚持贯彻求真精神 459
夏东元 从史学的科学性说到中国近代史“两段论” 467
一、从“临渊斋”的书斋名谈起 467
二、史学的科学性 469
三、历史地位与历史学上地位当时的是非与历史学上的是非 471
四、学术生命力在于创新 473
五、经济学与历史学相结合 475
六、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 476
七、历史是人创造但其规律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79
八、洋务运动发展论 481
九、百十年中国近代史“两段论” 483
十、由博而约的“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 485
十一、甘心寂寞不凑热闹 487
十二、两条座右铭 489
徐扬杰 回头看看自己在史学园地里走过的足迹 493
一、我是怎样走进史学园地的? 494
二、我企图通过秦汉史研究表述一些什么观点? 496
三、淝水之战的论争说明了一些什么问题? 498
四、我是怎样研究起中国家族史来的? 502
五、谈谈我是怎样同青年一起讨论读书的? 506
戚其章 治史琐谈 513
一、实行专题研究与拓宽研究领域 513
二、学、思、写三者的辩证关系 515
三、辨析材料与研究过程的开始 518
四、史与论的矛盾运动 523
五、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527
谢本书 走自己的路 535
一、初入史坛 535
二、恩师引路 537
三、“革命风暴” 538
四、治学三题 540
五、人物评议 542
六、爱国研究 544
七、云南历史 546
八、军阀与实力派 548
九、没有结束的话 550
曾宪林 我的史学研究道路的回顾与前瞻 553
一、与史学结缘 554
二、走上史学科研岗位 556
三、主攻中国大革命史 559
四、研究中国大革命史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 566
五、拓宽科研领域 展望研究前景 569
彭树智 时代、历史学家的步履和史学观 577
一、历史学是基于史实理解人类自身的分析科学 578
二、在统一体中分析多样化,把世界史看成“和而不同”的整体 581
三、研究历史人物,最忌运用简单思维把复杂的人物简单化 585
四、把社会生活史回归给历史 588
五、治学的“三风”、“四训”和“五功” 594
程应镠 历史的真实与通变 601
一、关于历史的真实问题 601
二、关于治史的通变问题 604
熊铁基我学史的经历和体会 611
一、基础与传统 611
二、做人与治学 614
三、历史与现实 615
四、史论关系 616
五、博览与精读 618
六、学·问·思 619
七、求实与创新 621
八、癖与痴 623
九、勤与巧 624
十、学无止境 625
编后杂感 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