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代序: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模式转换的若干问题/刘国光 1
上篇 改革的目标模式论 52
第一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总体设想 52
第一节 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意义和前提 52
第二节 从比较中看我国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选择 59
第三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 75
第四节 对目标模式的归结和进一步的思索 89
第二章 所有制结构 95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的模式比较 95
第二节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105
第三节 我国所有制结构目标模式的选择 115
第三章 经济决策体系 132
第一节 传统经济决策体系的特征和改革的两条线索 134
第二节 影响分层决策的基本结构要素和行为规则 149
第三节 决策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 164
第四章 经济利益体系 182
第一节 对我国传统的经济利益体系的再认识 182
第二节 经济改革过程中经济利益体系的演变 19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经济利益体系 212
第一节 经济调节体系及其功能 223
第五章 经济调节体系(上)——在计划指导下有宏观控制的市场调节 223
第二节 经济调节体系的理论模式比较 229
第三节 我国原有经济调节体系模式的基本特点和改革的必要性 238
第四节 经济调节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 243
第六章 经济调节体系(下)——经济杠杆的运用 264
第一节 价格杠杆 266
第二节 税收杠杆 275
第三节 信贷杠杆 284
第四节 汇率杠杆 291
第五节 工资杠杆 298
第七章 经济组织体系 308
第一节 经济组织体系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目标模式的比较和选择 309
第二节 微观经济组织结构:企业的专业化、联合化、群体化…… 317
第三节 中间经济组织的重组与创新 326
第四节 改进部门管理,加强行业管理 332
第五节 从行政区管理为主转向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管理 342
第六节 精兵简政,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 355
下篇 双重体制的转换论 360
第八章 我国体制模式转换的特殊道路 360
第一节 对现阶段转换进程的估量 360
第二节 模式转换的两个基本方面 375
第三节 推进模式转换中的“三位一体”关系 381
第四节 经济改革和模式转换的长期性及其步骤 388
第九章 我国经济模式转换过程中的双重体制问题 397
第一节 双重体制的由来 397
第二节 双重体制的积极作用 405
第三节 双重体制下的矛盾和摩擦 408
第四节 对各种可能解决办法的分析 411
第五节 积极创造从双重体制向目标模式转换的条件 418
第一节 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体制模式的一般关系 425
第十章 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与经济体制模式转换 425
第二节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体制模式的演进 433
第三节 发展模式与体制模式的转换及其摩擦 444
第四节 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455
第十一章 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的环境与供需总量平衡 468
第一节 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困难、问题和前景 468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 478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需求膨胀 486
第四节 实现供需总量平衡的战略与对策选择 497
第十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 512
第一节 传统结构与传统体制 513
第二节 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 523
第三节 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换与经济体制改革 538
第十三章 企业体制模式的转换 549
第一节 独具特色的企业体制改革道路 549
第二节 深化企业改革形式的比较 558
第三节 企业改革:从多样化走向规范化 569
第十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 578
第一节 经济运行由行政协调向市场协调转换的条件 578
第二节 经济运行机制转换过程中的双重经济参数 584
第三节 双重经济参数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594
第四节 理顺经济关系,从双重经济参数转入一重经济参数 601
第五节 经济运行机制转换中的市场体系形成 608
第十五章 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 619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任务 619
第二节 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紧迫要求 624
第三节 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重要前提 630
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体制模式演变的回顾 652
第一节 建国初期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 652
第二节 1958—1976年间的演变 659
第三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初步改革 667
第四节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进展 675
第五节 “七五”期间的设想和展望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