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引论 1
一、即使选择一千零一次 3
二、答新华社记者问 6
总论 11
一、理论面临着实践的挑战 13
二、对“坚持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18
三、创造我们时代的新理论 27
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34
第一编 哲学 39
一、哲学的社会功能 41
二、马克思创立科学认识论的思维进程 50
三、《资本论》中的认识论思想 115
四、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系统阐发 174
五、列宁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 228
六、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变革 238
七、社会发展动力观变革的方法论 266
八、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力观述要 283
九、列宁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319
十、若干问题论析 330
第二编政治经济学 361
一、经济理论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363
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对商品经济的认识 364
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375
四、社会主义经济机制 383
五、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目标 395
六、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465
七、社会主义利益协调的社会机制 518
八、商品经济和商品意识 540
九、若干问题论析 556
第三编科学社会主义 591
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要实行三个转换 593
二、社会主义的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595
三、系统方法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研究 612
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 628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特征 645
六、加强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研究 647
七、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 648
八、社会主义改革的现实依据 663
九、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目的 682
十、社会主义改革的系统原则 697
十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708
十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734
十三、社会主义观念更新 750
十四、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772
十五、社会主义:大树常青大江东流 795
十六、若干问题论析 799
第四编文化 819
一、文化事业的进步应与经济发展同步 821
二、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822
三、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文化 832
四、神学论 838
五、人性论 861
六、民本论 887
七、思维方式论 912
八、审美意识论 944
九、精神生产论 959
十、社会思潮论 981
十一、中华民族近代悲剧的文化根源 989
十二、若干问题论析 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