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教传入以前,秦汉时期中国社会上流行的宗教迷信和方术 1
第一节 五行、五德、五帝 2
第二节 秦汉王朝的“五帝”、“太一”的崇拜和祠祀 7
“五帝”崇拜和祠祀 7
象征大一统的“太一”神 11
第三节 鬼神观念 14
第四节 方士和神仙 18
第五节 卜筮 24
第六节 占星术 27
日占 30
月占 31
五星占 32
恒星占 34
星变谴告 36
第七节 望气和风角 39
望气 39
风角 42
第二章 佛教输入中国 45
第一节 关于佛教输入中国的一些传说 45
(一)三代以前已知佛教 46
(二)周人已传入佛教 49
(三)孔子已知佛教 53
(四)战国末年传入佛教 54
(五)中国在先秦曾有阿育王寺 55
(六)秦始皇时有外国僧众来华 57
(七)汉武帝时已知佛教 58
(八)刘向发现佛经 65
第二节 佛教从印度向西域的传播 67
汉与西域的交通 67
阿育王时期佛教的传播 71
印度西北希腊移民的佛教信仰 74
部派佛教的分布 75
大月氏的佛教 77
安息和康居的佛教 80
龟兹和于阗的佛教 83
两汉之际西域与中国内地的往来 87
第三节 两汉之际佛教的输入 87
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佛经 90
楚王英奉佛 92
关于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 94
第三章 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 106
第一节 佛教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 106
第二节 东汉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创立 121
桓帝祠黄老、浮屠 121
道教的创立和《太平经》 127
汉译佛经概况 141
笮融祠佛招徕民户 151
第三节 三国时期的佛教 156
魏地佛教 157
吴地佛教 166
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造像 182
第四节 《牟子理惑论》及其对佛教的理解 186
牟子其人与其书 187
《牟子》的佛、道(道家)、儒一致的观点 203
(一)佛陀观 204
(二)对佛教的基本教义的理解 208
(三)关于佛教僧侣的修行生活 217
(四)佛教、儒家的关系 222
(五)对原始道教的批判 224
第一节 安世高所传佛教小乘禅法 228
第四章 东汉时期汉译重要佛经剖析 228
佛教“三科”和“五阴”论 230
“十二因缘”及其社会意义 245
“四谛”论 262
“三十七道品”和“道果” 280
小乘禅法和“安般守意” 296
第二节 支娄迦?及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 314
支娄迦?和“般若”学 314
般若思想在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17
般若的基本内容之一——“缘起”论 323
般若的基本内容之二——“本无”论 339
般若的基本内容之三——“般若沤?拘舍罗” 356
般若波罗蜜与大乘禅法 365
第五章 三国时期汉译重要佛经剖析 375
第一节 为适应门阀地主阶级需要的佛教理论——支谦的译述 375
支谦译经中的“佛身”思想 375
《了本生死经》的内外“缘起”论 383
第二节 《维摩诘经》的思想剖析 395
维摩诘其人 398
“佛国”论 401
如来种 406
不二入法门 410
无言与有言 412
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417
“忍世界”的社会意义 424
第三节 康僧会的佛教仁道说 428
第四节 弥陀净土信仰的传入——《大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 439
关于弥陀经典的翻译 439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说 443
附录一:东汉三国译经目录 459
附录二:历代佛教经录所载汉三国译经卷数 482
附录三:中国佛教史大事年表(汉、三国) 483
附录四:印度佛教哲学 黄心川 488
人名索引 572
名词索引 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