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语言的圈套 1
前言 1
一、是否因此类话,而被迫接受无理要求 5
1.满口“我们”的人,无非想利用同类亲和的心理,制造双方特殊关系 5
2.询问对方“第三者意见”,可套出他不愿为人知的意见 6
3.利用“同情语”的“开头效果”,使对方无法拒绝接踵而互的要求 8
4.与对方拥有共同的秘密,以造成亲近感而企图操纵对方 9
5.故意强调偶然的人,无非是想利用命运式的邂逅解除对方的戒心 10
6.将第三者做为共同敌人而加以批判者,其实主要,目的是在批判我方 12
7.利用部分的一致点错觉为全面性,以建立伙伴意识 13
8.强调亲密关系,以激起同胞意识而解除戒心 14
9.将对方名字挂在嘴上者,是利用对方的虚荣心理,使之错觉彼此的亲密关系 15
10.利用第三者的说词,使对方相信言不由衷的恭维 17
11.以“原来如此”附和对方,以使自己的想法得逞 18
12.假装对他人做深入观察以博取欢心 19
13.承认部分的不安,可使之扩大而忽视别的不安 20
14.暴露自己的弱点,使对方建立优越感以解除戒心 21
15.不断重复对方话语,企图在最后导入自己的意见 22
16.先以温言软语赞美对方,使其敞开心扉,易于接受要求或指责 24
17.以眼前的利益隐藏接踵而来的亏损 25
18.以身边事仿为话题,产生立场相同的错觉,再抓住对方弱点 26
19.指出缺点,可让对方以为是一片赤诚 27
20.哀兵战术,获取同情,以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 28
21.以全体成员为对象提出警告时,用意是使特定对象模糊以达警告目的 29
22.对局部做过分夸赞,以掩饰这份赞美的不实 31
二、是否因这些言语,而采取违背本意的行为 33
23.提出让对方能轻易回答yes的询问者,欲借肯定的气氛使对方对重大的要求道出yes 33
24.会话中要求结论者,意欲中断对方的思考,露出破绽 34
25.强调“这是最后”的人,是想在对方的判断力上施予迫切感,而使其对事物的评价趋于马虎 35
26.先发制人式地提供选择方向,借此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36
27.利用比较心理,以更强烈的对象为挡箭牌,可压抑对方的不满 38
28.强调对方的特别,曲意讨好对方,以使对方采取违背本意的行为 39
29.时常更换话题,扰乱对方的步调,以获取会话中的主动地位 40
30.谈话中突然冒出的意见,无非以突然想起,企图传达内心想说的话 41
31.故意提出刁难的条件,是想引起情绪化的反驳,以刺探对方的真心 43
32.一开始提出刁难的建议,以诱使对方接受下一个建议 44
33.接二连三地提出询问,以让对方主动提出结论,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45
34.特别提醒的错误,排除对方心理障碍,使其采取内疚的行动 48
36.强调但说无妨的人,实际是在抑制对方什么话也别说 49
37.向对方提示“我会那么做”的人,是企图让对方依其意思行动 50
38.传递暧昧不明的消息,是想以摸糊的印象让对方感到不安 51
39.以官式口气下达命令,是利用言语“阶级性”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权威 53
40.反复提出不是“是”与“不”能回答的询问,是企图使对方多开口以泄露真心话 54
41.针对第三者提出的抗议,是假非难他人以向对方抗议 55
42.以“物理条件无法更改”做为挡箭牌者,是想推辞对方的要求 56
43.话语中留有疑点,是想引起对方的关心 58
44.强调“严守秘密”,是想利用揭露秘密的心理,散布传闻 59
45.不提出预期的答复,是想违背“期待心理”,企图改变对方的行动 60
46.对意气风发者予以一针见血的刺激,目的在削减对方的气势 61
47.以“大家的要求”为理由,是想借此让“自己的要求”通过 62
48.唆使别人去做犹豫不决的事,是利用人“乖戾”的心理,使其决心动摇 64
49.若对方透露出“已知我方情报”的口气时,是企图造成松懈之心而得到新的消息 65
50.以疑问语气发问者,是想将强行下达的命令,让对方以为是自己所下的判断 66
51.会话中保持沉默者,是想使对方猜不出其真心而增加压力 67
52.提出容易接受的条件,以减轻心理抗拒,接受下一步无理的要求 69
53.重复对方的说词,是想封锁对方说话 70
54.“大声疾呼”与“轻声细语”交替,是想扰乱对方,控制说话的主权 71
三、是否受这些言语影响,而强迫接受片面的判断 73
55.对方的夸张不满,是想以此封锁我方的不满 73
56.利用“错误前提暗示”,导向有利于自己的解答 74
57.提出片面的建议,想以不容分说的确信,封锁另一方的要求 75
58.会话中常说“所以”者,想借此表达自己言之有理 77
59.将别人的意见加入自己的想法,是假装尊重他人的意见而掩饰盗用别人巧思的作法 78
60.开头便提出几个问题重点的人,是想让自己的言语显得有道理 79
61.喜欢引用数字的人,是想利用数字的客观性,使主观变为客观 81
62.时常引用“这个”“那个”指示语的人,是想伪装事情已得到承认,企图使小事变大 82
63.利用一般论来进行会话者,是企图借此坚持己见 83
64.强调“委托事情艰难”的人,是想引起别人“亏欠”的心理,并抬高自己的身价 84
65.会议上最后发言者,是企图利用“新近效果”,让自己意见通过 86
66.喋喋不休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是想吸引对方的注意而使人忘却主题 87
67.假借第三者的传述,以加强公信力,意图散播谣言 88
68.谈话中高举权威者的名字,借“威势效果”以使自己的意见显得突出 89
69.话前交代“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是想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90
70.说话过于形式化,让人以为不主张自由构想,企图限制对方的思考范围 91
71.以激怒对方,套出其“感情化的言辞”,来刺探他的真心 92
72.会话中自言自语的人,是想打断对方的思考,企图在谈话中占优势 94
73.过分地赞美,是想让对方以为话中有文章,引起对方的不安 95
74.言行不一是想引起对方的关心,使对方留下强烈的印象 96
75.以计划已定为由拒绝对方的要求,是伪装忙碌借此强调自己的能干 97
76.颠倒言辞是为了制造言辞的“新奇”,使平凡的言辞显得新鲜 98
77.话中附带其他消息,是假装若无其事以麻痹对方的戒心,借机表达自己的意见 99
四、是否因这类话,而被迫接受不利的立场78.强调他人的“恶”,是想引开别人的注意力,企图掩饰自己的“恶” 101
79.话中附带“不利消息”,是想使对方建立信赖感,以掩饰一派胡言 102
80.企图改变数字单位,是想利用“换算的心理效果”,让人把不利的数字当做有利 103
81.进入主题前加上冗长的开场白,以此封锁对方的反驳或疑问 104
82.过分炫耀知识,是想让人以为知识即是体验,企图掩饰自己的经验不足 106
83.假借第三者的言论炫耀自己,是强调自己的言论值得采信 107
84.强调与权威人士意见相左,是反利用权威人士的“威势”,掩饰自己的无能 108
85.先发制人式的认错,是想伪装全面投降,以闪避严厉的追究 109
86.过分强调一种特长时,是想让对方吸引力集中,以掩饰其他缺点 110
87.忽视习俗强调合理性,以似是而非的理论掩饰自己的感情 111
88.反问对方的询问,颠倒立场,借以掩饰不想回答的问题 112
89.过分使用温言腻语,是想隐藏自己的亏心事 113
90.喜欢喊口号者是想以正当理由为幌子,达到自己任性的要求 115
91.反复相同的话,是想以“反复效果”使对方相信自己的谎言 116
92.以“不值得一提”,让人以为是公认的事实,借此避开议论 117
93.使用武断语气,假装熟知以掩饰缺乏自信 118
94.以唐突的询问来反问,是想造成对方混乱,借以闪避主题 120
95.说话模棱两可,混淆对方的判断,以隐藏自己的真面目 121
下编 语言的艺术 124
前言 124
1.自称语 125
2.他称语 132
3.疑问语 139
4.肯定语和否定语 144
5.指示语 155
6.限定语 158
7.赞美语 163
8.毁谤语 172
9.接续语 181
10.开头语 186
11.结尾语 193
12.强调语 198
13.闲散语 202
14.抽象语 207
15.尊敬语 213
16.谎话 217
17.声调 221
18.自言自语 232
19.沉默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