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1. 治则和治则学的含义 1
2. 治则学的发展源流与规律 10
3. 治则学在中医药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20
4. 治则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2
第一篇 治则学的理论基础 28
1. 古代哲学思想 28
2. 中医治疗思想与治疗原则的区别与联系 37
第二篇 基本治则 44
1. 治未病,既病防变 44
2. 治病求本 53
3. 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62
4. 扶正祛邪 69
5. 标本缓急 74
6. 正治 80
7. 反治 90
8.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98
9. 三因制宜 107
第三篇 辨证治则 116
1. 阴阳治则 116
2. 表里治则 123
3. 寒热治则 130
4. 虚实治则 136
5. 脏腑辨证治则 143
6. 气血辨证治则 156
7. 六经辨证治则 159
8. 卫气营血辨证治则 162
9. 三焦辨证治则 168
10. 六淫辨证治则 171
11. 附:常用治法 177
第四篇 辨病治则 198
内科疾病 198
1. 发热 198
2. 感冒 203
3. 咳嗽 205
4. 哮喘 210
5. 痰饮 214
6. 肺痿、肺痈 219
7. 虚劳 224
8. 肺痨 229
9. 出血 234
10. 惊悸、怔忡 239
11. 不寐 244
12. 遗精 249
13. 癫狂 254
14. 痫证 258
15. 中风 261
16. 眩晕 265
17. 厥证 268
18. 痹证 272
19. 痿证 276
20. 噎嗝 279
21. 呕吐 281
22. 泄泻 283
23. 黄疸 286
24. 积聚 290
25. 水肿 293
26. 臌胀 297
27. 消渴 301
28. 癃闭 305
29. 淋证 308
30. 头痛 311
31. 胸痛 313
32. 胁痛 315
33. 腹痛 318
34. 腰痛 321
35. 奔豚气 323
36. 疟疾 325
37. 汗证 330
38. 湿证 333
39. 湿温 335
40. 中暑 337
1. 疔疮 341
外科与皮肤科疾病 341
2. 疖 347
3. 痈 351
4. 痔疮 353
5. 丹毒 357
6. 湿疹 360
妇科疾病 364
1. 痛经 364
2. 闭经 367
3. 崩漏 371
4. 带下病 374
1. 麻疹 377
儿科疾病 377
2. 积滞 380
3. 疳证 383
4. 惊风 385
五官科疾病 390
1. 眼睑疾病 390
2. 两眦疾病 395
3. 白睛疾病 399
4. 黑睛疾病 405
5. 瞳神疾病 410
6. 咽喉疾病 415
参考书目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