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表面物理化学基础 1
第一节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 1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及分类 2
第三节 HLB值 4
第四节 表面张力与表面过剩自由能 7
第五节 Gibbs吸附定理 10
一、表面过剩量 11
二、Gibbs公式的热力学推导 12
三、Gibbs定理的应用 15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 18
一、吸附机理 19
二、吸附状态与界面现象 20
第七节 乳状液的形成及其性质 22
一、乳状液的稳定性 23
二、胶印水墨乳化的类型 25
第一节 印版的表面状态 27
第二章 润湿与水墨平衡 27
第二节 润版原理 29
一、水是极性分子 29
二、油基本上是非极性分子 30
三、油和水几乎不相溶 33
四、选择性吸附 34
第三节 润湿方程和铺展系数 36
一、润湿 36
二、接触角—young氏方程的应用 36
三、润湿过程—铺展系数 37
四、润湿方程 40
五、两种不相混溶液体的界面张力 40
六、接触角的测量 41
第四节 胶印水墨平衡 42
一、静态水墨平衡 44
二、动态水墨平衡 45
第五节 润湿液 47
一、普通润湿液 48
二、酒精润湿液 51
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润湿液 52
第六节 PS版润湿液 54
一、加入柠檬酸 56
二、加入某些表面活性剂 56
第七节 亲水胶体的使用 57
一、阿拉伯树胶 58
二、羧基甲基纤维素 59
三、合成胶粉 59
第八节 润湿液的pH值 59
一、pH值 59
二、测定pH值的方法 60
三、润湿液pH值对油墨转移效果的影响 61
第九节 润湿液浓度 63
一、决定原液加放量的因素 63
二、印刷中原液的增减 64
第三章 印版 67
第一节 版材 67
第二节 印版的种类及其表面结构 68
一、PS版 68
二、平凹版 69
三、多层金属版 70
四、蛋白版 70
第三节 印版的变形 71
一、印版的弯曲变形 71
二、印版的拉伸变形 73
三、印版的其它变形 74
第四节 印版的耐印力 75
一、摩擦对印版的损坏 76
二 印版的电化腐蚀和化学腐蚀 78
三、印版耐印力的提高 79
第五节 印版的检查 79
二、印版深浅的检查 80
一、印版色别的检查 80
第四章 印刷压力的合理选择 83
第一节 印刷总压力 83
一、圆压平型印刷机的总压力 83
二、圆压圆型印刷机的总压力 85
第二节 印刷压力的分布 89
一、接触宽度上压力的分布 89
二、测量压力的基本准则 91
第三节 压印滚筒大小与印品质量 94
第四节 滚筒速度和速差 96
一、线速度与角速度 97
二、滚筒的速差 99
三、滚筒包衬不适当的速差 102
第五节 保持最小速差的方法 104
一、滚筒接触弧滑动量的数学推导 104
二、滑动量综合分析 112
三、影响滚筒间摩擦量的多种因素 113
四、用速度曲线解析λ值的分配 114
五、λ值的分配计算 115
第五章 包衬与图文变形 118
第一节 接触宽度上的相对位移的计算 118
一、圆压平接触宽度上相对位移的计算 118
二、圆压圆接触弧上相对位移的计算 120
三、相对位移与印迹变形的关系 123
四、接触宽度上滑移量的计算 127
一、滚筒软硬衬垫的性质比较 128
第二节 滚筒软硬衬垫的分析 128
二、滚筒软硬衬垫的印刷性能比较 130
第三节 包衬厚度与相对位移 131
一、Z值大小与图文的绝对伸长、滑移量的 131
关系 131
二、圆压平印刷机上的滚筒包衬厚度 135
三、圆压圆印刷机的包衬厚度 138
一、滚压中的摩擦力和它的方向 139
转化 139
第四节 滚筒滚压中的摩擦力及其分配和 139
二、橡皮布的表、背面摩擦 142
第五节 关于摩擦的归纳 145
一、减少摩擦的基本途径 145
二、印刷面过量摩擦的害处 145
第六章 油墨调配 148
第一节 彩色油墨的基本属性 148
二、色相误差 150
一、色强度 150
三、灰度 151
四、色效率 152
五、GATF彩色色环图 153
第二节 调配油墨的理论 156
一、色料三原色的性质 156
二、色料三原色在色度图中的位置 156
三、色料的混合和叠加 158
四、灰色油墨 160
一、调墨作用 161
第三节 调墨 161
二、间色和复色墨的调配 162
三、深色油墨的调配 163
四、浅色油墨的调配 163
第四节 油墨的调配过程 164
一、分析色稿确定用墨量 164
二、燥油的用量 166
三、油墨厚薄的掌握 168
四、调墨操作 169
第七章 油墨转移传递 171
第一节 油墨在印刷机上的传输 171
一、给墨 171
二、油墨分配 172
三、油墨转移行程 177
第二节 油墨转移方程 180
一、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 180
二、油墨转移方程的应用 183
第三节 油墨转移方程的参数赋值 185
一、近似法 186
二、实验法 188
三、逼近法 192
四、三角形形心法 195
五、优化法 195
第四节 油墨转移方程的修正 198
一、二次项修正法 199
二、指数修正法 200
三、扩大系数修正法 201
四、概率分布修正法 201
五、纸面形状修正法 206
第五节 影响油墨转移的因素 212
一、承印材料与油墨转移 212
二、印版与油墨转移 213
三、印刷机的结构与油墨转移 214
六、油墨的流动性与油墨转移 215
五、印刷压力与油墨转移 215
四、印刷速度与油墨转移 215
第六节 胶印的油墨转移 217
一、马丁·西维尔胶印模式 217
二、普遍胶印的油墨转移 219
三、墨辊供水式胶印 223
第八章 油墨转移中的现象与温湿度 225
第一节 油墨的雾散(墨雾) 225
一、产生原因 225
二、影响墨雾的因素 225
第二节 叠印 228
一、影响叠印的因素 228
二、叠印率 229
第三节 透映与反印 230
一、透映 230
二、反印 231
一、剥纸现象 232
二、影响剥纸的因素 232
第四节 剥纸 232
第五节 使用胶辊、橡皮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38
一、胶辊易引起的故障与排除 238
二、使用橡皮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38
第六节 相对湿度与纸张、油墨 239
一、相对湿度 239
二、纸张含水量对印刷品的影响 240
三、纸张的适性处理 241
四、温湿度对油墨的影响 243
第七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消除 245
一、带电机理 245
二、消除印刷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的原理和 247
方法 247
三、印刷过程中静电的危害 250
四、根据静电产生的原理消除静电 251
第九章 印刷彩色复制 255
第一节 胶印的特点 255
第二节 胶印工艺流程 257
一、网点百分比与色彩再现的关系 259
第三节 网点在色彩再现中的作用 259
二、网点角度对色彩再现的影响 260
三、网点并列 263
四、网点叠合 264
第四节 彩色复制 266
一、原稿与印刷品的密度关系 266
二、彩色复制 267
一、概述 268
第五节 印刷工艺对网点传递的影响 268
二、印版的润湿和上墨 269
三、印版和橡皮布之间的墨层厚度 271
四、印刷中的调值增大量 272
第六节 印刷相对反差(K值) 274
一、K值的计算公式 274
二、K值计算尺 274
第七节 中性灰 275
一、灰色平衡方法 276
二、END 278
第十章 印刷中的网点转移 282
第一节 网点的测量和传递 283
一、精确计算网点大小 284
二、网点传递与网点增大值 285
第二节 墨层厚度 289
一、反射密度 289
一、玛瑞—戴维斯公式 291
第三节 网点反射密度的计算 291
二、密度与墨厚 291
二、尤尔—尼尔森修正公式 294
第四节 墨量的监控及网点增大 297
一、实地密度 297
二、墨层厚度的控制 297
三、干退密度 297
四、网点增大值计算 298
一、单色机印刷 300
第十一章 印刷作业 300
第一节 色序 300
二、双色机印刷 301
三、四色机印刷 302
第二节 样张观察 304
一、试印样张观察 305
二、印刷阶段的观察 306
三、控制水、墨的变化 307
第三节 水墨平衡 308
一、水分不当的弊病 308
二、水墨关系 310
三、水墨大小与控制 311
第四节 输纸 313
一、纸张堆垛准备 314
二、输纸过程中纸垛高低 315
三、输纸器的操作 315
一、机器的日常检查 319
第五节 机器运行 319
二、机器的润滑 320
第六节 印刷中的其它作业 322
第十二章 印刷品质量监控 324
第一节 基本概念 324
一、密度、色密度 324
二、阶调和色调 324
三、清晰度 326
四、颗粒性 329
五、解象力(分辨力) 330
六、文字质量 332
七、纸张白度 333
八、光泽 333
九、透印 334
十、粉化 334
第二节 印刷图象复制质量 334
一、图象复制质量的概念 334
二、图象复制质量的评价方法 335
三、图象复制质量的评价内容 338
第三节 印品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 339
一、概述 339
二、评价方法概要 340
三、测量评价 346
第四节 印刷测试条 352
一、布鲁纳尔第一代测试条 352
二、布鲁纳尔第二代测试条 356
三、哈特曼印刷控制条 359
四、格雷达固CMS-2彩色测试条 360
第五节 CPC计算机印刷控制系统 361
一、CPC1印刷机控制装置 362
二、CPC2质量控制装置 364
三、CPC3印版图象阅读装置 365
附录Ⅰ 印品质量测定仪器的种类和表示方法 368
附录Ⅱ 印刷车间空气相对湿度对照表 369
参考文献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