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论 1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1
(二)历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3
(三)地理学史 4
二、历史政治地理 6
(一)疆域 6
1、通论 6
①中国国家及其名称起源 6
②疆域问题理论综述 8
③历代边政 9
④历代边防与边患 10
⑤书评、书目和论文索引 11
2、历代中原王朝疆域 12
①历代疆域概述 12
②夏商周疆域 12
③春秋战国疆域 14
④秦汉疆域 16
⑤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疆域 17
⑥宋辽金元疆域 18
⑦明清疆域 19
⑧近代疆域 20
3、历代边区政权疆域 21
①渤海 21
②西夏 23
③高昌、于阗 25
④巴蜀 26
⑤夜郎 27
⑥南诏 28
⑦吐蕃 29
4、边区开发与边界形成 30
①东北地区 30
A、与历代中原王朝关系及其开发 30
B、外国入侵与东北人民保卫边疆斗争 37
C、边界形成 42
D、边界问题 43
江东六十四屯 43
间岛 44
库页岛 44
其他 45
E、中东铁路 45
F、满蒙问题 45
G、边区旧地考 47
H、书评、书目及论文索引 47
②北部地区 48
A、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关系 48
B、蒙古问题 50
C、蒙新边界问题 52
D、乌梁海、科布多及恰克图会议 53
E、边区旧地考 53
A、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关系及其开发 54
③西北地区 54
B、外国入侵与西北人民保卫边疆斗争 59
C、边界形成 61
D、边界问题 61
帕米尔 61
伊犁事件 62
E、边区旧地考 62
A、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关系 63
④康藏地区 63
F、书评、书目和论文索引 63
B、外国入侵与当地人民保卫边疆斗争 67
C、西藏问题 68
D、康藏问题 68
E、中印边界与“麦克马洪线” 69
F、书评、书目和论文索引 70
⑤广西云贵地区 71
A、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关系及其开发 71
C、中缅边界 73
B、外国入侵与当地人民保卫边疆斗争 73
D、中越边界 75
E、片马、江心坡、班洪 75
F、边区旧地考 75
G、书评、书目和论文索引 76
⑥东南地区 76
A、港澳地区 76
B、南海诸岛 77
C、琉球 79
D、钓鱼岛 83
⑦台湾地区 84
A、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关系及其开发 84
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关系 84
台湾与祖国统一 87
台湾与大陆 88
台湾的开发 89
B、外国入侵与当地人民反抗斗争 91
台湾行政建置 91
C、郑成功收复台湾 94
D、兰屿 98
E、澎湖列岛、金门、马祖 98
F、书评、书目及论文索引 99
5、中外边界条约 100
①中俄条约 100
⑥其他 102
①一般论著 102
1、综论 102
(二)政区 102
③中巴边界协定 102
⑤中阿边界条约 102
④中尼边界条约 102
②中缅边界条约 102
②历代地方行政区划 103
③省制概述 104
④县制概述 105
⑤历代地方官制 106
⑥地方自治 107
2、历代政区 108
①九州与夏商周 108
②春秋战国时期郡县 109
③秦郡县 110
④汉代(十三部刺史、郡国县、都护府) 111
⑤魏晋南北朝(包括侨置州郡县、六镇) 114
⑥隋唐五代时期 115
⑦宋辽金时期 117
⑧元 118
⑨明 119
⑩清 121
(11)民国 121
3、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122
4、历代县级以下行政单位 124
①建都条件与原因 127
(三)历代首都与陪都 127
1、综论 127
②历代都城位置考释 130
2、分论(六大古都) 133
①长安(西安) 133
A、综述 133
B、周丰镐 134
C、秦咸阳 134
D、汉长安 134
E、唐长安 135
F、古迹 137
G、书评 138
②洛阳 139
③开封 140
④临安(杭州) 141
⑤南京 143
A、综述 145
⑥北京 145
B、辽以前 146
C、辽金都城 147
D、元大都 147
E、明清都城 148
F、水道与水源 149
G、名城古迹 149
天安门 150
故宫 150
团城、北海 151
圆明园 151
寺庙 152
其他 153
H、文献资料 155
3、陪都 155
(四)历代军事地理 157
1、古代战争与战地 158
2、古代战争行军路线 159
3、历代险要 160
①长城 160
②关隘 162
③边墙、边堡、边寨、界壕、柳条边 163
三、历史经济地理 164
(一)综论 164
1、历代经济状况 165
2、区域开发与区域划分 167
(二)农、牧、副、渔业 169
1、历代农业状况 169
2、农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172
稻、麦、粟 172
高林、棉 173
茶 174
其他 175
畜牧业 176
3、历代牧、副、渔业状况 176
养蚕业、蜂业、渔业 177
4、义仓设置 178
(三)工矿业 179
1、历代手工业 179
2、历代各种手工业生产状况 180
冶金业 180
纺织业 182
陶瓷业 184
造船业 185
其他手工业(染业、漆器、制茶、制粮、酿酒、制纸等) 186
3、矿业 186
4、各地矿产 187
金属矿(金、银、铜、铁) 187
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188
盐 188
1、历代商业 189
(四)商业都市与港口 189
2、工商业组织机构(草市、虚市、市舶司、行会、海关、茶马市等) 191
3、历代都市发展概况 194
4、各地城市发展 197
华北地区 197
东北地区 199
华东地区 200
西南地区 204
中南地区 204
西北地区 206
台湾地区 206
5、城市与乡村 209
6、历代港口 210
①综述 210
②各地港口 211
旅大 211
天津 211
葫芦岛、青岛 212
上海 213
宁波 215
福州、泉州、厦门 216
广州 218
(五)国内交通运输 219
1、历代交通概况(包括铁路史) 219
2、历代邮驿状况 221
3、著名通道 224
4、河运状况 226
5、运河与漕运 227
①运河概况 227
②历代运河 228
③历代漕运 229
④书评 230
6、海上交通与海运 230
1、历史气候变迁 232
(一)气候 232
四、历史自然地理 232
2、历代气候研究 233
3、历史区域气候 233
4、物候 234
(二)地貌 235
1、平原(三角洲)与盆地 235
2、沙漠 236
3、山脉 237
五岳 238
昆仑 238
火山 238
(三)土壤与生物 239
1、土壤 239
2、森林与植被 240
3、动物、生物 240
A、河源 241
①黄河 241
(四)水文 241
1、主要河流 241
B、历代改道 242
C、历代治理 244
②长江 246
③淮河 247
2、其他河流 247
华北地区 247
华东地区(包括台湾) 248
东北地区 248
中南地区 249
西南地区 250
西北地区 250
3 古河道考 251
4 湖泊 251
云梦泽 252
洞庭湖 252
罗布泊 253
太湖 253
滇池 253
(五)水利 254
1、历代水利事业 254
2、各地水利工程 256
3、历代人工灌溉工程(附:圩田) 258
都江堰 259
芍陂 259
灵渠 260
郑国渠、成国渠 260
附:圩田 260
4、历代治水人物 261
大禹 261
西门豹 261
李冰 261
李仪祉 262
陈潢、张謇、高超 262
郭守敬、左光斗、任仁发、贾鲁 262
王景 262
潘季驯、徐贞明 262
5、水利著作 263
(六)海洋、海岸、海岛、海塘 264
1、海洋与海岸 264
2、海岛 264
3、海塘 265
(七)历代自然灾害 265
1、水、旱灾 265
2、冰、雹、霜灾 267
3、地震 267
华北地区 268
东北地区 268
华东地区(包括台湾) 268
西南地区 269
西北地区 269
中南地区 269
五、历史民族、人口地理 270
(一)一般论著 270
1、文化起源 270
2、民族问题研究 272
(二)民族关系与民族迁徙 274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74
2、民族融合 275
3、历代民族关系(包括和亲) 276
4、历代民族迁徙 280
(三)中国民族 281
1、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特点 281
2、汉民族的形成与特点 285
3、古民族研究 286
①华夏族 286
②戎狄蛮夷 287
③三苗、楚、胡 288
④古民族 289
(四)中国民族史 290
1、东北地区 291
肃慎 292
女真 292
满 294
其他 294
2、北部地区 296
匈奴 296
东胡、乌桓、鲜卑、室韦 300
契丹 301
蒙古 302
3、西北地区 306
?狁、西胡 307
月氏、羯胡 307
铁勒、丁零 308
突厥 308
阻卜、鞑靼 310
回纥、回鹘、回回、缠回、维吾尔 311
哈萨克 313
其他 314
4、青藏地区 315
氐羌 315
吐谷浑 316
藏族 317
其他 317
5、西南地区 318
夷 319
蛮 320
苗 321
僚、仡佬 322
罗罗、彝 323
摆夷、傣 323
白族 324
其他 325
濮、僰、爨、 325
徭 327
6、华南地区 327
僮(壮) 328
黎 329
其他 329
7、东南沿海地区 329
越(百越、山越) 330
畬民 330
蛋(?)民 331
“客家” 331
高山族 332
台湾土著民族及其他民族 333
(五)历代人口地理 334
1、历代人口问题 334
2、历代人口统计 334
②三国魏晋至隋唐 335
①先秦至两汉 335
③宋至明 336
④清至近代 337
⑤历代地方人口 338
3、历代人口迁移 338
①内地移民 338
②边地移民 340
东北地区 340
西北地区 341
西南地区 341
台湾地区 341
③海外移民--华侨 342
(六)各地人文 344
1、文化与地理 344
2、人物与地理 346
1、历代中外关系概述 347
(一)综论 347
六、历代中外关系 347
2、历代中外贸易 348
3、中西文化交流 350
(二)中西交通 352
1、总述 352
2、西域 354
3、丝绸之路 362
4、法显及其发现美洲问题(附:扶桑问题讨论) 363
5、玄奘及其《大唐西域记》(附:义净事迹) 365
6、郑和及其下西洋 366
7、中国与南洋交通 369
8、各地出土外国金银币与文物 371
9、中外史地考 372
10、人物、著作、书评 376
A、历代中日关系 378
①日本 378
1、东亚地区 378
(三)中国历代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378
B、中日文化交流 382
C、中日交通贸易 385
D、书评、书目和论文索引 386
②朝鲜 387
2、东南亚地区 390
①越南(安南、占城、林邑) 391
②缅甸 394
③泰国(暹罗) 395
④柬埔寨(扶南、真腊) 396
⑤老挝(寮国) 397
⑥印度 397
⑦尼泊尔 399
⑧孟加拉、巴基斯坦 400
⑨菲律宾(苏禄、吕宋) 400
⑩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苏吉丹、加里曼丹) 401
(12)锡兰(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403
(11)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勃泥) 403
3、中亚地区 404
①阿富汗、伊朗(波斯) 404
②土耳其、伊拉克 405
③阿拉伯(大食)、叙利亚、也门 405
4、北部地区(苏联) 406
5、非洲地区 408
6、欧洲地区 409
③西班牙 410
①东罗马(拜占庭) 410
②葡萄牙 410
④英国 411
⑤法国 411
⑥德国、意大利(希腊、罗马)、丹麦、荷兰 412
7、美洲地区 412
①美国 412
8、大洋洲 413
④其他国家 413
②古巴 413
③墨西哥 413
七、考古遗址与名胜古迹 414
(一)考古遗址 414
1、古城址 414
华北地区 414
东北地区 415
华东地区 416
中南地区 417
西南地区 417
西北地区 417
2、窑址 418
华北、东北地区 418
华东地区 419
中南地区 420
1、石窟 421
西南、西北地区 421
(二)名胜古迹 421
2、陵墓 422
3、园林 424
4、寺庙 425
华北地区 425
东北地区 425
华东地区(包括台湾) 426
中南地区 426
西南地区 427
西北地区 427
5、塔 427
6、桥 428
7、各地名胜 428
华北地区 429
华东地区(包括台湾) 429
中南地区 430
西南地区 431
西北地区 431
八、历史地图学与地图学史 432
(一)编绘历史地图理论与方法 432
(二)历代所绘地图 433
(三)地图学史 436
(四)古代地图学家--裴秀、贾耽、朱思本 437
(五)有关地图史籍及评述 437
九、历史地名学 438
(一)地名学概说 438
(二)历代地名考与地名更改 439
(三)各省市地名来源与解释 440
华北地区 441
东北地区 441
华东地区(包括台湾) 442
中南地区 443
西北地区 444
西南地区 444
(四)区域地名解释 445
(五)地名要籍与辞书 445
十、历代地理著作研究及地理学家传略 446
(一)古代地理名著 446
1、禹贡 446
2、山海经 447
3、穆天子传 449
4、职方 450
5、管子 450
6、水经注 450
(二)历代地理志 453
1、汉书地理志 453
2、东汉、三国、魏晋至五代 454
3、宋至清 455
(三)历代地理总志 456
1、方志学 457
(四)地方志 457
2、各地方志研究 460
华北地区 460
东北地区 461
华东地区 462
中南地区 464
西南地区 465
西北地区 468
台湾地区 470
3、各地方志收藏与目录 472
(五)游记 474
1、马可波罗游记 474
2、徐霞客游记 475
3、其他游记 477
(六)其他地理著作 477
(七)历史地理学家传略 479
十一、历代地理沿革与位置考释 480
(二)天津市(参见211页) 481
(一)北京市(参见145页) 481
(四)山西省 482
(三)河北省 482
(五)内蒙古自治区 483
(六)辽宁省 483
(七)吉林省 484
(八)黑龙江省 484
(九)上海市(参见213页) 484
(十)江苏省 484
(十一)浙江省 485
(十二)安徽省 485
(十三)福建省 486
(十四)江西省 486
(十五)山东省 486
(十六)河南省 487
(十八)湖南省 488
(十九)广东省 488
(十七)湖北省 488
(二十)广西壮族自治区 489
(二十一)四川省 489
(二十二)贵州省 490
(二十三)云南省 490
(二十四)西藏自治区 491
(二十五)陕西省 491
(二十六)甘肃省 492
(二十七)青海省 493
(二十八)宁夏回族自治区 494
(二十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94
(三十)台湾省 495
补遗(1981--1982年) 496
附录 663
本索引所收杂志一览表 663
本索引所收报刊一览表 702
本索引所所论文集一览表 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