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1 东方和平主义的智慧之源 1
1.1 “和”:东方和平智慧的本质 3
1.2 “武”:以战止战的理念与军事哲学 22
1.3 儒家、墨家、道家的和平社会理想与东方和平主义 25
1.3.1 儒家:有“秩序”的和平主义 26
1.3.2 墨家:行动的和平主义 40
1.3.3 道家:“法自然”的和平主义 48
1.3.4 儒家、墨家、道家与人类的“大同”理想 55
结语 58
2 东方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与历史演进 60
2.1 世界主义精神 61
2.2 以神圣秩序为基础的调和主义精神 69
2.3 以“慎独”追求“至诚”的精神 86
2.4 世界“大同”的乌托邦精神 97
2.5 长城:东方和平主义的历史纪念碑 105
结语 113
3 东方和平主义的历史困境与重建之路 115
3.1 从“天下”的中心到世界的一员 117
3.2 “西学”渗透与东方和平主义神圣秩序的瓦解 129
3.3 从过去到未来:东方和平主义“大同”理想的嬗变 139
3.4 革命与改良: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两种选择 147
3.4.1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想 148
3.4.2 胡适:把中国与世界和平思潮及运动联系起来的尝试 153
3.4.3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初选择 161
3.4.4 20~30年代的和平研究与和平运动 165
结语 167
4 在“阶级斗争”中确立的和平与秩序 169
4.1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 171
4.2 最初的愿望:“和平民主新阶段” 175
4.3 “一边倒”:“冷战”中的最初抉择 186
4.4 “和平共处”:“冷战”中的理论与实际 196
结语 207
5 走现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和平 208
5.1 走出“冷战”的中国与世界 210
5.2 东方和平主义的“大同”理想与人类的统一进程 212
5.3 东方和平主义与21世纪的世界和平秩序 221
结语 233
主要参考文献 235
人名索引 240
主题索引 245
后记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