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编 古典弗洛伊德主义 19
第一章 弗洛伊德略传 19
第一节 家庭教养 19
第二节 学习生活 26
第三节 波折爱情 32
第四节 医师生涯 36
第五节 执著探索 39
第六节 坎坷晚年 51
第二章 弗洛伊德主义的历史背景 54
第一节 社会背景 54
第二节 思想背景 58
第三节 科学背景 81
第三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 95
第一节 精神分析前的疗法 95
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 103
第一节 潜意识论在弗洛伊德主义中的地位及其思想渊源 123
第四章 潜意识论 123
第二节 潜意识的概念及其特征 129
第三节 过失心理学 142
第四节 潜意识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 151
第五节 对弗洛伊德潜意识论的评价 156
第五章 本能论 164
第一节 本能论在弗洛伊德主义中的地位及其思想渊源 164
第二节 本能的实质及其特点 171
第三节 本能的划分 177
第四节 对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评价 188
第六章 性欲论 197
第一节 性欲论在弗洛伊德主义中的地位及其思想渊源 197
第二节 力比多学说 205
第三节 性俗的发展过程 210
第四节 对弗洛伊德性欲论的评价 220
第七章 梦论 239
第一节 梦论在弗洛伊德主义中的地位及其思想渊源 239
第二节 梦和释梦 246
第三节 梦境 260
第四节 梦的工作 267
第五节 对弗洛伊德梦论的评价 273
第八章 心理和人格结构论 290
第一节 心理和人格结构论在弗洛伊德主义中的地位及其思想渊源 291
第二节 心理地形学 301
第三节 人格结构模式 326
第四节 对弗洛伊德心理和人格结构论的评价 351
第一节 焦虑的实质及其种类 364
第九章 焦虑论与心理防御机制 364
第二节 心理防御机制 371
第十章 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理论 385
第一节 社会文化观 388
第二节 宗教观 404
第三节 道德观 418
第四节 犯罪观 427
第五节 战争观 433
第六节 妇女观 440
第七节 教育观 452
第八节 美学观 458
第九节 哲学观 475
第十节 对弗洛伊德社会文化理论的评价 482
第十一章 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现代哲学和科学的影响 491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492
第二节 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508
第三节 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537
第四节 弗洛伊德主义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555
第一节 历史上的贡献 573
第十二章 弗洛伊德主义的贡献与错误 573
第二节 方法论上的局限 582
第三节 理论上的错误 587
第十三章 对我国出现“弗洛伊德热”的分析 592
第一节 内在根据 592
第二节 国际背景 597
第三节 国内根源 601
第一节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概述 609
下编 新弗洛伊德主义 609
第十四章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概述及其总体评价 609
第二节 对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总体评价 615
第十五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620
第一节 荣格略传 621
第二节 “分析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636
第三节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648
第四节 对“分析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703
第十六章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714
第一节 阿德勒略传 715
第二节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720
第三节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方法论 726
第四节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 731
第五节 “个体心理学”的应用与发散 756
第六节 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评价 759
第十七章 霍妮的“文化和哲学的精神病理学” 768
第一节 霍妮略传 768
第二节 霍妮“文化和哲学的精神病理学”的基本理论 775
第三节 霍妮的心理治疗 797
第四节 对霍妮“文化和哲学的精神病理学”的评价 804
第十八章 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 809
第一节 卡丁纳略传与思想背景 809
第二节 卡丁纳“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的主要内容 817
第三节 土著文化与基本人格结构 825
第四节 对弗洛伊德文化心理学的批判与修正 832
第五节 对卡丁纳“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的评价 836
第一节 沙利文略传与思想背景 848
第十九章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 848
第二节 沙利文“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854
第三节 沙利文的精神病理论和治疗技术 887
第四节 对沙利文“人际关系理论”的评价 903
第二十章 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与“儿童精神分析的理论” 916
第一节 安娜·弗洛伊德略传 917
第二节 自我与防御机制 919
第三节 儿童精神分析理论 931
第四节 对安娜·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与儿童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943
第二十一章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948
第一节 哈特曼略传与思想背景 948
第二节 没有冲突领域的自我心理学规律 962
第三节 对哈特曼“自我心理学”的评价 992
第二十二章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998
第一节 埃里克森略传 998
第二节 埃里克森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基本假设 1002
第三节 埃里克森的发展概念及其有关问题 1010
第四节 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016
第五节 有关同一性的几个理论问题 1037
第六节 对美国几个现代社会问题的探讨 1051
第七节 对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的评价 1065
第二十三章 赖希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 1074
第一节 赖希略传 1075
第二节 赖希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 1078
第三节 性与社会 1084
第四节 性格结构理论 1091
第五节 政治心理学的革命战略 1102
第六节 对赖希“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1104
第二十四章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 1111
第一节 弗洛姆略传 1111
第二节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背景 1114
第三节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综合” 1120
第四节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实质:人性动力论 1132
第五节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精髓:性格结构论 1146
第六节 弗洛姆的其他观点 1160
第七节 对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评价 1176
第二十五章 马尔库塞的“爱俗解放理论” 1190
第一节 马尔库塞略传 1190
第二节 马尔库塞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 1193
第三节 对马尔库塞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1216
附录一:弗洛伊德全集目录 1220
附录二:弗洛伊德生平活动一览表 1234
编后记 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