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茫茫神州一学子 1
一、时代与故乡 2
生于晚清衰世 2
深受湖湘文化陶冶 6
二、家世与家风 16
清贫的耕读之家 16
崇俭好施的家风 18
严格的家庭教育 19
另辟治学蹊径 22
三、治学与师友 22
幸得良师益友 24
四、大器晚成 27
遗卷中举 27
三次会试不第 30
巧遇“伯乐” 38
家有贤妻一知己 42
储学积能 46
五、心忧天下 67
燕台杂感 67
“欲效边筹裨庙略” 69
夜话湘江舟 76
第二章 幕僚生涯的沉浮 87
一、应幕张亮基 88
太平军进湖南 88
避居白水洞 98
运筹长沙崭露头角 102
二、入幕骆秉章 107
二次出山 107
“外援”与“内清” 111
对中外战局的关注 128
三、宦海风波 130
群僚举荐的奇才 130
在樊燮事件中 132
多方营救 幸免于难 137
第三章 在镇压农民起义中 149
一、组建楚军与太平军对抗 150
招募的“楚军” 150
转战赣皖与攻剿浙杭 155
与曾国藩的矛盾 168
二、刚直无隐与偏颇矫激 168
与郭嵩焘的龃龉 176
三、借师助剿在浙江 181
清廷的决策 181
对“借师助剿”的保留 184
四、督师闽粤 190
奉旨入闽督战 190
赴粤督师远征 194
捻军活跃在陕西 200
五、进兵陕甘 200
“运河长围” 205
反清的民族起义 208
镇压陕甘起义军 211
六、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216
浙、闽地区的经济复苏 216
陕甘地区的善后举措 221
第四章 洋务“骄子” 239
一、 借法自强”的帷幕 240
“求强”与“求富” 240
洋务运动的摧化剂 244
从经世派到洋务派 247
二、创办福州船政局 251
在非难中艰苦创业 251
“自造、自驾、自管” 262
“权自我操” 265
船政局的兴衰 272
创立求是堂艺局 290
船政局的矛盾 301
创办甘肃机器制造局 307
三、缔造甘肃近代工业 308
兴建兰州织呢局 310
机器治泾工程的尝试 315
第五章 收复新疆 325
一、新疆危机的由来 326
英俄在中亚的角逐 326
阿古柏匪帮的残暴统治 331
阿古柏与英、俄的勾结 335
对新疆局势的关注 343
二、“海防”与“塞防”之争 343
一场国防战略部署的争论 347
力主规复新疆 355
三、收复新疆的重大部署 364
排除干扰统一事权 364
积极筹饷以解后顾之忧 367
改善运道与筹集粮? 371
整编军队以提高作战能力 377
确定西征战略方针 381
四、征讨阿古柏匪帮 381
收复北疆重镇 383
打通南疆门户 388
规取南疆八城 396
五、西征中的外交斗争 403
中英之间的针锋相对 403
中俄之间的周旋和较量 408
六、光复新疆 412
正义之师与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持 412
正确的决策与指挥才能 414
收复新疆为民族立功 422
第六章 中俄伊犁交涉 433
一、“先之以议论” 434
沙俄食言拒还伊犁 434
痛斥“崇约”丧权辱国 438
二、“继之以兵威” 446
“壮士长歌” 446
痛剿残匪 449
北极熊吐猎物 452
还我河山 462
第七章 开发大漠 468
一、建省改制 469
五次奏请新疆设省 469
组织善后局与振作政风 480
二、为民兴利除弊 造福一方 482
安辑流亡与屯田垦荒 482
改革赋役制度与兴修水利 484
推广蚕桑与振光畜牧 487
大修墙、城、渠、路、林、桥 488
筹设铁厂与厘定币制 493
振兴文教与开启民智 496
三、为政清廉 499
“清介”不苟取 499
反对攀附援引 500
解衣推食 501
“不可沾染世宦积习” 503
第八章 内调军机和外放两江 513
一、入值军机 位极人臣 514
枢垣期间的施政抱负 514
曲高和寡出中枢 517
二、外放两江 政绩不凡 521
兴修淮河等水利工程 521
创建码头、电报、煤矿 525
赈灾济商 528
三、整顿江海防务 532
加强海陆军建设 532
增设江防要塞 535
创立沿海渔团 538
力主援越抗法 540
四、运筹于千里之外 540
支援“黑旗军”反击侵略者 541
组建“恪靖定边军” 542
第九章 忠忱抗法 晚节可风 549
一、受命于危难之时 550
二次入值军机 550
古稀老帅前线督征 553
二、坐镇福州 指挥若定 555
布置闽江防务 555
“昼夜孜孜以谋援台” 556
恪靖定边军与镇南关大捷 560
三、“剩胜即收” 无力回天 563
“中国不败而败” 563
壮志未酬 遗恨终生 566
附录 571
大事年表 571
参考书目 590
后记 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