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概念 1
1.1制度转型 1
1.1.1 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动 3
1.1.2 可以改变收入分配的制度变动 3
1.1.3 对经济机会进行再分配的制度变动 4
1.1.4 导致经济利益进行再分配的制度变动 6
1.2 国家与政府 7
1.2.1 国家的一般定义 7
1.2.2 国家的政治经济学性质 9
1.2.3 转型经济中的国家 10
1.3 本书的研究对象与结构 11
2.3 渐进改革的绩效分析 12
2.创造一个渐进改革的模式 14
2.1 改革的初始条件、不确定性与路径选择 14
2.1.1 经济转型的三种方法 14
2.1.2 改革前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 15
2.1.3 有利于渐进改革的初始条件 16
2.1.4 改革进程中的不可控因素与不确定性 19
2.2 中国渐进改革的模式 21
2.2.1 阶段性改革目标及其调整 21
2.2.2 普遍采用双轨体制 22
2.2.3 合理安排改革的先后顺序 27
2.3.1 对渐进改革的批评 32
2.3.2 渐进改革与激进改革的绩效比较 33
2.3.3 渐进改革的缺陷 38
3.国有企业改革 41
3.1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必然性 41
3.1.1 国有企业的定义 41
3.1.2 产权真的不重要吗 43
3.1.3 业绩管理合同的失败 47
3.2.1 国有企业经理的效用函数 52
3.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 52
3.2.2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两种方法 53
3.2.3 强化国家控股企业的约束机制 55
3.3 国有企业改革的策略 62
3.3.1 国有企业改革的时间路径 62
3.3.2 国有企业改革的部门路径 67
3.3.3 关于模糊产权问题 71
3.3.4 “抓大放小” 74
3.3.5 企业产权改革中的债务处置方法 76
4.1.1 市场经济是理性社会 79
4.培育市场 79
4.1 创造市场经济的社会前提 79
4.1.2 中国社会是个伦理社会 82
4.1.3 从伦理社会走向理性社会:创造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社会前提 87
4.2 为法律与产权奠定基础 92
4.2.1 法律缺乏综合症 92
4.2.2 制定法律的新原理 94
4.2.3 控制腐败 99
4.3 经济自由化 106
4.3.2 价格自由化 109
4.3.3 转变政府职能 113
5.稳定经济 121
5.1 控制与减少失业 121
5.1.1 控制失业重要还是控制通胀重要 121
5.1.2 控制失业的制度与政策选择:控制城乡人口流动 132
5.1.3 技术、经济增长方式与失业 141
5.2 控制通货膨胀 154
5.2.1 通货膨胀、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 154
5.2.2 转型经济与通货膨胀 156
5.2.3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与通货膨胀 173
5.3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非均衡 184
5.3.1 开放经济带来的结构问题 184
5.3.2 中国宏观非均衡的模型分析 187
5.3.3 用结构政策来处理开放经济下的宏观非均衡问题 200
6.改革政府 207
6.1 为什么要改革政府 207
6.1.1 国家的产生及其发展 207
6.1.2 政府、机构与经济成果 210
6.1.3 政府膨胀及其后果 214
6.2 让政府的能力与其作用相符 220
6.2.1 赋予政府新的职能 220
6.2.2 加强政府的决策体制 228
6.2.3 强化政府公务员制度 233
6.3 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的途径 236
6.3.1 用企业精神改革政府部门 236
6.3.2 通过权力下放使政府的服务更符合地方的愿望 241
6.3.3 未来属于精简机构的国家 246
参考文献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