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毛礼锐 1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大学教育 1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大学教育 3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大学教育 6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学教育 11
第一节 官学的崩溃和私学的兴起 13
第二节 养士制度和百家争鸣 15
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20
第四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 44
第五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50
第六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61
第七节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69
第三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学教育 78
第一节 秦代的文教政策 78
第二节 汉代的大学教育 81
第三节 汉代的察举制度 94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00
第五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104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学教育 110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116
第四章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大学教育 121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大学教育 121
第二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133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大学教育 138
第四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159
第五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166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大学教育 174
第七节 王守仁和李贽的教育思想 195
第八节 王夫之和颜元的教育思想 205
第九节 书院制度 221
第十节 科举制度 234
第五章 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时期的大学教育 253
(1840—1895年) 253
第一节 清代末年封建传统教育的腐败,近代启 255
蒙思想家龚自珍、魏源等人关于改革教 255
育的主张 255
第二节 洋务派兴办的语言学堂 265
第三节 洋务派兴办的技术学堂 275
第四节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学堂 283
第五节 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 291
第六章 戊戌变法时期至辛亥革命前夕的大学教育 299
(1895—1911年) 299
第一节 维新派关于改革教育的主张和实践 301
第二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312
第三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317
第四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 321
第五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325
第六节 京师大学堂 334
第七节 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345
第八节 爱国学生的拒俄反清运动 352
第九节 教会大学 359
第一节 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368
教育(1911—1919年) 368
第七章 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运动前夕的大学 368
第二节 文化教育领域里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 375
第三节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379
第四节 蔡元培关于大学教育的主张和 392
实践 392
第八章 “五四”运动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411
期的大学教育(1919—1927年) 411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和早期马克思 412
主义者的教育活动 412
第二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415
党领导下的大学教育 415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大学教育 423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的大学教育 428
第九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学 428
教育(1927—1937年) 428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学教育 432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学教育(上) 442
(1937—1945年) 44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442
第二节 解放区大学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448
第三节 解放区的大学教育概况 458
第四节 解放区大学教育中几个显著的特点 495
第十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学教育(下) 505
(1937—1945年) 505
第一节 国民党的反动的教育方针 507
第二节 关于“战时教育”的论争 510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区大学教育发展前三个阶段 522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学教育发展概况 533
第五节 国民党统治区关于大学教育的一些管理 543
制度 543
第六节 广大进步师生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 549
教育的斗争 549
第七节 日伪统治区的奴化教育 561
年) 570
第一节 解放区的大学教育 570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577
和实践 579
第一节 鲁迅关于大学教育的主张和教学实践 579
第十三章 现代著名教育家关于大学教育的主张 579
第二节 徐特立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601
第三节 张伯苓关于大学教育的主张和实践 614
第四节 竺可桢关于大学教育的主张和实践 623
第五节 梅贻琦关于大学教育的主张和实践 635
第十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学教育 642
第一节 接管、改造旧教育 642
第二节 教育改革和教育调整 64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对大学教育事业的严重 647
破坏 647
第四节 拨乱反正和深入改革 648
第五节 建国以来大学教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654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658
后记 662
第十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学教育(1945—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