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百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邢贲思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2009·60
  • 页数:406 页
图书介绍:

哲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代序)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27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27

二 疑难问题探讨 30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0

2.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1

3.可以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看成是具体的物体吗? 33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怎样? 35

5.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怎样? 36

6.强调尊重客观规律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吗? 37

7.“机器人”能够取代人的思维能力吗? 40

8.怎样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1

9.怎样理解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43

10.能说思想是物质的吗? 46

1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同从原则出发是不是一回事 47

12.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是少数和多数的关系吗? 49

13.为什么说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50

14.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在哪里? 51

15.把质变看成优于量变正确吗?为什么要有度的概念? 53

16.什么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式? 54

17.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57

18.怎样理解系统方法的辩证法的关系? 59

19.范畴与范围是不是一个东西 61

20.怎样理解和把握具体概念? 62

21.在工作中搞“一刀切”为什么是错误的? 65

2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67

23.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为什么说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69

24.实践为什么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1

25.实践的目的是主观的吗? 72

26.制造产品先要有个设计与“实践出真知”是否相悖? 74

27.“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76

28.怎样理解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78

29.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为认识真理开辟了道路? 80

30.真理是有用的同“有用就是真理”区别在哪里? 81

31.为什么说在认识上犯错误是难免的? 82

3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在哪里? 84

3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怎样? 86

34.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什么? 88

35.为什么说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89

36.怎样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 92

37.怎样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性质特点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94

38.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不能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 95

39.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97

40.怎样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9

41.为什么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01

42.怎样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 103

43.为什么说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 105

44.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为什么还要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战略措施? 106

45.为什么说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108

46.怎样理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109

47.怎样理解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 111

48.革命为什么不能输出? 113

49.民主集中制同“家长制”、无政府主义的区别界限在哪里? 115

50.为什么要坚持少宣传个人的方针? 117

5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8

52.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怎样? 121

53.“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我国宪法为什么还保护信仰自由? 122

54.为什么说知识就是力量? 123

5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125

56.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如何? 127

57.为什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30

三 基本范畴、概念释义 132

1.哲学 132

2.世界观 132

3.方法论 133

4.哲学基本问题 133

5.唯物主义 134

6.辩证唯物主义 134

7.唯心主义 136

8.不可知论 137

9.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 137

10.先验论 137

11.物质 138

12.运动 138

13.时间和空间 139

14.意识 139

15.辩证法 140

16.形而上学 143

17.联系 144

18.规律 144

19.对立统一规律 144

20.差异、对立、矛盾 147

21.矛盾的普遍性 148

22.矛盾的特殊性 148

23.主要矛盾 149

24.主要的矛盾方面 149

25.个别、特殊、普遍 149

26.质量互变规律 150

27.质、量、度 152

28.关节点 152

29.否定之否定规律 153

30.新生事物 154

31.原因和结果 155

32.偶然和必然 156

33.可能和现实 156

34.内容和形式 157

35.本质和现象 157

36.绝对和相对 158

37.有限和无限 160

38.必然和自由 160

39.认识 161

40.主体和客体 161

41.反映论 162

4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62

43.实践 164

44.感性认识+ 164

45.理性认识 165

46.抽象 165

47.逻辑思维 166

48.形象思维 167

49.分析与综合 167

50.真理 167

51.客观真理 168

52.具体真理 168

53.普遍真理 168

5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69

55.检验真理的标准 169

56.科学的预见 169

57.历史的和逻辑的 170

58.社会历史观 170

59.历史唯物主义 171

60.历史唯心主义 171

61.英雄史观 172

62.历史循环论 172

63.地理环境决定论 173

64.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173

6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74

66.社会生产 174

67.社会生产力 174

68.社会生产关系 175

69.生产方式 175

7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75

7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76

72.社会经济形态 177

73.无产阶级专政 178

74.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79

75.资产阶级民主 180

76.社会主义民主 180

77.自由 180

78.平等 181

79.人本主义 181

80.人道主义 181

81.社会革命 182

82.民主革命 182

四 学术争鸣简介 183

1.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183

2.关于物质概念的讨论 185

3.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讨论 187

4.关于主体和客体问题的讨论 189

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0

6.关于度和关节点的讨论 192

7.关于认识源泉问题的讨论 194

8.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的讨论 196

9.关于实践结构的讨论 198

10.关于“差异”和“矛盾”的讨论 200

11.关于自然科学概念向哲学范畴转化问题的讨论 201

12.关于社会存在的讨论 203

13.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相互关系的讨论 205

14.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讨论 209

15.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的讨论 211

16.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的讨论 213

五 必读书目提要 215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15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15

3.恩格斯“《反杜林论》(哲学) 216

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16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16

6.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217

7.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217

8.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218

9.列宁:《国家与革命》 218

10.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19

1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219

12.毛泽东:《实践论》 220

13.毛泽东:《矛盾论》 220

14.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220

1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21

1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21

17.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22

六 学习方法举要 222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22

中国哲学史部分 237

一 中国哲学史概述 237

二 哲学问题探讨 240

1.什么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240

2.什么是中国哲学史学? 243

3.建国三十五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状况如何? 246

4.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如何? 250

5.中国哲学起源于什么时候? 251

6.中国哲学史怎样分期? 253

7.中国先秦哲学有什么特点? 255

8.中国儒家哲学要旨何在? 256

9.中国道家哲学内容如何? 257

10.中国名家哲学有何特色? 259

11.中国墨家哲学是怎样的? 260

12.什么是中国两汉哲学? 262

13.中国经学与哲学有什么关系? 265

14.中国道教与道家有何不同?它有什么哲学思想? 265

15.中国谶纬学说是怎么回事? 267

16.天人感应是一种什么学说? 268

17.何谓魏晋南北朝哲学? 270

18.三玄如何解释? 272

19.神灭神不灭之争的意义何在? 273

20.什么是隋唐哲学? 274

21.怎样看待隋唐佛教? 276

22.隋唐佛教有哪些宗派? 278

23.宋明理学有什么特点? 280

24.宋明理学有哪些学派? 282

25.什么是心学? 282

26.鹅湖之会与朱陆之争是怎么回事? 284

27.明清之际哲学的面貌与作用如何? 285

28.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哲学? 286

29.中国近代哲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88

30.怎样理解进化论? 290

三 基本范畴、概念释义 292

1.天人 292

2.气 295

3.道 296

4.宇宙 298

5.太极 299

6.阴阳 300

7.五行 302

8.仁 304

9.义 305

10.礼 307

11.法 309

12.性 310

13.心 312

14.动静 313

15.两一 315

16.形神 316

17.知行 318

18.名实 320

19.有无 322

20.本末 324

21.体用 325

22.因缘 326

23.识 327

24.禅 328

25.理 329

26.理气 330

27.道器 331

28.合二而一 332

29.进化 333

30.三世 334

31.以太 335

四 主要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 336

1.老子 336

2.孔子 338

3.墨子 340

4.孟子 341

5.庄子 343

6.公孙龙 345

7.荀子 346

8.韩非 348

9.董仲舒 349

10.王充 351

11.五弼 353

12.郭象 354

13.慧远 355

14.葛洪 357

15.范缜 358

16.慧能 360

17.韩愈 361

18.柳宗元 363

19.王安石 365

20.张载 366

21.周敦颐 368

22.邵雍 369

23.二程 371

24.朱熹 373

25.陆九渊 375

26.陈亮 376

27.叶适 377

28.王守仁 378

29.黄宗羲 380

30.顾炎武 382

31.王夫之 384

32.颜元 386

33.戴震 387

34.康有为 389

35.谭嗣同 391

36.章太炎 393

37.孙中山 395

38.李大钊 397

五 参考书目提要 399

1.《天下》篇 399

2.《非十二子》 400

3.《不二》篇 400

4.《论六家之要指》 401

5.《汉书·艺文志》 401

6.《明儒学案》 402

7.《宋元学案》 403

8.《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 403

9.《中国思想通史》 404

10.《中国哲学史》 405

11.《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