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日本的课题 事典》PDF下载

  • 购买积分:3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编;彭晋璋监译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0251810
  • 页数:13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大型日本政策研究论著。

目录 1

前言 1

序论 90年代日本的课题 1

一、霸权之后 1

二、作为主要国家的一员 4

三、第三次产业革命 7

四、在长寿社会中 9

五、社会的成熟和富裕程度 11

六、追求开放的国家利益 12

第一节 20世纪在文明史上的意义 14

第1章 多种文明时代 14

多种文明的含义(14)近代化与西方化 15

作为物质文明的近代文明 16

第二节 近代文明的本质 17

一、近代文明与近代化 17

物质文明的普遍性(17)什么叫近代化 18

第三世界的近代化(19)第三世界的城市化 20

二、西方化理论的崩溃 21

近代化与西方化理论(21)日本的近代化 25

(22)近代文明中的西方理论(22)西方化 25

就是物质文明(23)日本在文明史上的意义 25

(24)从西方化向多种文明过渡 25

一、生活方式的同质化与民族文化的异质化 26

第三节 多种文明时代的原理 26

物质文明的普遍性(26)民族的同一性 27

对江户文化的重新评价 28

二、统一和分离的力学 29

分离的力学(29)亚洲(30)非洲 31

民族与国家 31

三、统一原理的变化 32

国家或爱国心(32)意识形态(33)宗教 34

(34)军事力量与技术力量 34

四、多种文明时代的诸原理 35

结构 36

多种文明时代的背景(35)多种文明时代的 36

第四节 多种文明时代的动向 37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37

近代主义的淡薄(37)圈的衰退(38)语 40

言圈(39)货币圈(39)意识形态圈 40

极结构的形成 41

二、七极世界的构图 42

人口(42)资源(43)信息(45)七极 49

的世界(46)七极的形成(46)东京极的 49

人口 49

第五节 松散的联合 51

一、各种形式的国家联合 51

(53)发展中国家的联合(53)联邦国家 54

区域联合(51)欧洲共同体(52)英联邦 54

二、作为统一原理的经济 55

债务国的剧增(55)发展中的金融经济 55

债权国日本(56)国家与经济 57

三、新经济理论 58

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58)发达国家经济的 60

变化(59)新经济原理 60

第六节 多种文明时代与日本的课题 61

一、日本文明史的意义 61

多种文明时代的发端(61)作为第七极的日 63

本(62)西太平洋国家之间的松散联合 63

二、日本的课题 64

对现状的认识(64)日本模式(65)新经济理 68

论的建立(66)提倡密集型工业(67)有多民 68

族国家之路吗(67)以信息联结世界 68

第2章 多极化世界的内部结构 69

第一节 多极化的结构性变化 69

一、各个领域的极 69

二、新的研究和展望的必要性 70

第二节 军事力量的结构性变化与两极世界的 71

崩溃 71

军事力量的结构变化(72)军事力量与经 72

济 72

一、军事力量的结构变化及其经济根源 72

二、军事力量成本的矛盾和超级大国“意识形态的 73

终结” 73

军事力量的成本(73)超级大国“意识形态 73

的终结” 73

三、低级的军事冲突与多极化 74

低级军事的形成(74)游击战型纠纷 75

国际恐怖主义 76

第三节 世界上多极化的发展 77

一、战后国际社会的变化 77

中心的多样化结构(78)80年代——外围国 80

家的出现 80

——同质化社会发生变化(77)70年代—— 80

一元化世界向多元化世界发展(77)60年代 80

二、“外围国家的挑战”使国家体系发生变化—— 84

面向90年代 84

外围国家内部的矛盾(84)中心国家的社会管 85

理化(84)外围地区协同作战 85

三、新社会体制探索 86

外围国家的挑战与社会体制(86)地方势力 87

抬头(86)联合主义 87

第四节 多极化和现代世界秩序的变化 88

一、由垂直秩序向水平秩序发展 88

现代的世界秩序(88)现代秩序的变化 89

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的主要倾向(326) 90

二、资源、科学技术、工业化 90

资源、能源(90)科学技术(90)跨国企 91

业 91

三、国内秩序的变动 92

旧秩序中的周边世界(92)外围社会的变化 93

(93)对新民族国家体制的探索 93

四、国内、地区秩序和世界秩序 94

国内秩序变化的影响(94)地区秩序变动的 96

影响(95)世界秩序变动的影响(95)新 96

阶层秩序 96

第五节 多极化世界的危机在地区的表现—— 97

以非洲为例 97

一、国家危机的内部结构 97

社会再生产的危机 99

地区(97)大陆分割的后遗症(98)政治 99

不稳定(98)经济障碍 99

二、生存危机的内部结构 99

集中反映世界危机的非洲(97)脆弱的外围 99

三、从属于中心的机制 100

对外部世界的从属(100)经济上的从属 101

政治上的从属 101

四、南部非洲的地区霸权主义 101

地区霸权主义(101)种族隔离(102)南部 102

非洲的不稳定性 102

五、克服危机的条件 102

变化的可能性(102)三种方案 103

一、多元化世界 104

第六节 新多元文明的可能性 104

二、文化的多样化 105

一元化文化论(105)传统文化的主张 105

技术文化的创立(106)日本成功的影响 106

文化优先的观点 107

三、反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集团 108

与一元化相对立的主张(108)无资本文化 110

(108)政府对策(109)反对派集团和无资本文 110

化的吻合(109)个人和集团的主体性 110

四、现代知识社会的重新组成 110

知识商品的两面性(110)知识大众化 111

对人才开发的再认识 112

五、现代多元化文明的可能性 112

新的主体与传统文化(112)现代文明的先驱 113

一、多极化世界的内部结构 114

新多极化的意义(114)“极”和“场” 114

第七节 观念的更新——多极化外交五原则 114

二、对新国际体系的了解 115

新多极化以后 115

第3章 世界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 118

第一节 世界性课题的再认识 118

一、成立罗马俱乐部的背景 118

二、增长的极限 119

三、70年代的危机 120

四、现状 121

五、原因之所在和政策 125

市场调节机制(126)新技术(127)各项政策 127

第二节 90年代的主要课题 129

一、增长问题 130

质量作为目标 133

对经济增长的必要性的再认识(130)把提高 133

二、开发的问题 136

一、欧洲和发展问题 140

第三节 欧洲和世界性课题 140

二、欧洲和开发问题 143

三、非洲的各种问题 145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和粮食(145)非洲的 147

资源和环境 147

四、欧洲和第三世界的各种问题 148

能源与原材料 149

新出现的人口问题(148)粮食与饥饿 149

一、经济停滞的原因 150

第四节 世界的发展前景 150

二、对世界发展前景的说明 152

第五节 日本与世界性课题 157

一、作为稳定和发展的推动力的日本 158

二、作为知识社会的推动力的日本 159

三、作为开发合作的推动力的日本 161

第六节 欧、美、日的作用 165

第一节 80年代的国际组织与日本 169

一、国际组织的现状 169

第4章 国际组织与日本的新对策 169

面临转折的国际组织(169)不可替代的作用 171

二、日本国际组织外交的沿革 173

过去的政策(173)日本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174

增大 174

第二节 国际组织活动的发展类型 181

一、国际组织活动的分类——重点课题的变迁 181

二、国际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184

恢复与维护和平秩序(184)关于建立人权、 189

人道方面的秩序(186)建立世界经济体系 189

(187)世界秩序的建立与区域秩序 189

三、事业活动 190

(191)有偿资金援助 192

无偿援助——福利性的人道援助和技术援助 192

四、新领域的管理 194

和平利用原子能(195)尖端资源利用 195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对日本新的国际组识 198

外交的具体政策建议 198

一、不同活动类型的配合 198

关于建立国际秩序(198)关于事业活动 208

(202)关于新领域的管理 208

二、日本的问题与改善对策 211

日本的基本态度(211)参与国际组织的形态 217

(214)国内体制 217

三、设想 219

第5章 国际社会中的日本经济 225

第一节 处于历史岔路口的世界经济 226

一、战后世界经济的长期波动 226

从“没有通货膨胀的增长”到“通货膨胀的局 227

面”(226)30年代经济萧条的重现 227

二、两个债务问题 228

发展中国家的累积债务危机(228)美国的债 229

务国化 229

三、概要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230

经常收支赤字扩大的原因(230)关键在于抑 231

制国内吸收 231

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应当存在差距 232

对日本和西欧的增长所抱的期望(232)或许 233

为长期停滞的局面 233

五、长期难以解决的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 234

持续不振的初级产品价格(234)新兴工业国 235

将成为日本的竞争对手 235

第二节 日本经济中有关宏观经济的条件 236

一、内需增长的萎缩 236

内需增长率的下降(236)内需停滞的原因 236

二、对外不平衡的急速扩大 237

经常收支顺差的扩大(237)对外纯资产的累 238

增 238

三、日本经济的发展趋势 239

四、日本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240

缩小顺差的目的不明确(239)世界恐慌的导 240

火索 240

依然不低的潜在增长率(240)内需增长的可 241

能性 241

五、从质的方面提高国民生活 243

高龄化社会的课题(243)期望增加闲暇时间 243

第三节 急速变化的产业结构 244

一、容易产生顺差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244

产业结构的长期变动(244)日元升值下的产 246

业结构 246

二、海外直接投资的急剧增加及其影响 247

大的影响 248

三、技术革新和创造新产业 248

急剧增加的海外直接投资(247)海外生产扩 248

技术革新的领域日益宽广(248)新的增长产 249

业领域 249

四、90年代产业结构的变化 250

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250)信息化和服 251

务化的进展 251

五、对大量失业时代的担心 252

供求失调造成失业增加(252)高失业时代会 253

到来吗 253

一、国际“货币”时代的到来 254

第四节 国际金融交易的现状与展望 254

迅速扩大的国际金融交易(254)对实物经济 255

的影响力增大 255

二、国际金融交易扩大的背景 255

国家间的资金不平衡日趋严重(255)制度的 256

变革 256

三、国际金融交易的展望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 258

题 258

金融革新的推进(258)发展中国家 258

存在的债务问题 258

四、对国际通货制度改革的探讨 259

对美投资的界限(259)国际通货制度变革的 261

可能性 261

五、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和日元国际化 261

急速成长的东京国际金融中心(261)日元的 262

国际化 262

一、对日本作用的期待 263

第五节 90年代的日本经济政策 263

30年代世界恐慌的教训(263)对前川报告的 264

期待 264

二、作为新领袖国家的日本的课题 265

堆积如山的内外课题(265)国内外课题的协 265

调 265

三、扩大内需政策与日本的经济发展 267

四、解决国内外问题的结构改善政策 268

的内需增长 268

扩大内需政策的日程表(267)以4%为目标 268

国际补充型产业结构(268)对国际金融中心 270

的扶植 270

五、努力解决两个债务问题 271

调整日美间的不平衡(271)对发展中国家债 272

务问题的贡献 272

第6章 产业与社会的新领域 273

第一节 新领域——探索与观点 273

第二节 重新开发现有领域——解禁的农业和 278

外籍工人问题 278

一、本节问题的含义和目的 278

二、农业自由化——以大米为中心内容 279

三、外籍工人就业的自由化与日本社会 283

第三节 人体新领域的形成 292

一、本节问题的含义和目的 292

二、向影响健康的因素挑战 293

三、向粮食危机挑战 296

四、向能源、资源问题挑战 297

五、总结 301

第四节 国内市场的新领域 303

——开拓新的消费市场 303

一、本节问题的含义和目的 303

二、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性质与市场规模 304

三、形成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背景和主要原因 305

诸形态 307

四、新的消费形态——生产消费一体化型市场的 307

五、新消费阶层——面向金领的消费市场诸形态 309

六、高度信息社会的新型服务市场 310

七、高度信息社会的新消费市场的发展所伴随 311

的问题 311

第五节 积极推进世界超级工程项目 315

一、世界超级工程项目的意义 315

二、世界超级工程项目——GIF设想 317

三、非洲超级工程项目(SPA)提案 317

四、结束语——争取新的国际协调 323

第7章 新的经济合作方案 325

第一节 新“综合经济合作”方案 326

一、90年代的世界形势与日本 326

年代世界经济中日本的作用 330

二、我国经济合作的变迁和观念的转变 331

作的发展 333

我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历史(531)今后经济合 333

三、新“综合经济合作”的要求 336

以往经济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336)受援国 343

(发展中国家)方面的需求变化(341)新 343

“综合经济合作”的要求 343

第二节 综合经济合作的基本方向 345

一、综合经济合作的构思 345

在的状态(345)将来应具备的姿态 347

二、综合经济合作的基本方向 347

术语的定义(345)以往的相互关系(345)现 347

援助方式的综合化(348)日本姿态的能动化 353

(352)经济合作信息的国民化 353

第三节 综合经济合作的具体方案 354

一、综合经济合作体系的整备 354

国际合作促进机构(开发合作思想库)的建立 355

(354)国际合作促进机构的机能和组织 355

国际合作促进机构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356

民间投资技术转让机构——民间国际合作事业 357

团设想 357

二、综合经济合作计划的提倡 359

全日本计划(359)亚洲太平洋全球计划 362

新援助计划(政府开发援助的扩充计划和效率 367

化)(365)开发援助委员会协调计划 367

第8章 走向亚洲太平洋时代 368

第一节 90年代亚洲太平洋的着眼点 368

一、太平洋体系和日本的作用 368

二、3个世纪末的课题 372

三、超越“轴性国家” 376

一、“海的世界” 379

第二节 海域世界的相互依存 379

二、“空中时代”的“海洋世界”——相互依存的 380

基础结构 380

三、“海洋世界”向“陆地化”发展 382

四、相互依存的海域世界中的日本 383

第三节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保障 385

一、对美国的依赖及其利弊 385

二、地区纠纷的危险 387

三、摆脱历史后遗症 388

第四节 停滞不前的发展与经济合作 390

一、动荡的亚洲太平洋经济 390

二、东盟国家发展战略的再估价 392

三、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持续增长和“毕业 395

问题” 395

四、新的国际贸易谈判和地区合作 396

第五节 亚洲太平洋市场圈 398

一、市场圈概况 398

二、经济结合的诸形态 400

商品贸易(401)劳动力的流动(402)资本 405

和企业的转移(403)技术和劳务贸易 405

三、市场统一和政策对立 407

第六节 资源能源合作构思 408

一、作为有益于和平的经济战略 408

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源合作 410

三、石油紧急融通体制 412

第七节 亚洲太平洋和中国 413

一、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 413

二、“一个市场”论和参与多边合作 414

三、亚洲太平洋和中国 416

四、作为新的复合、多重经济圈关键的中国 420

第八节 “亚洲太平洋论”的步伐 421

一、战前的步伐 421

二、三木演说、太平洋经济委员会、太平洋贸发 423

会议、福田主义和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 423

三、多彩的合作设想 426

一、“大和平” 435

第一节 安全保障内容的变化 435

第9章 对和平与安全保障的贡献 435

二、核武器的饱和 437

三、富裕程度的提高 438

四、国际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和经常化 439

五、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440

第二节 限制核武器战略的限度 441

一、核战略的展开 441

二、美苏二极结构及核军备控制的进展 445

三、支撑核战略的“铁三角” 446

四、星球大战计划(SDI)的意图所在 450

五、摆脱无限制的扩军 451

第三节 综合安全保障的结构 454

一、多因素的多种多样的组合 454

二、向综合化的尝试 455

三、对综合安全保障构想的批评和评价 460

四、增加的综合安全保障的支出额 462

五、安全保障各要素间的优先度 463

六、各要素间的代替性 464

七、“自我组织化”的机能 466

第四节 作为西方先进国的作用 468

一、“西方”的含义 468

二、对共同主导体系的探索 469

三、过渡期的诸问题 471

四、国际经济公共财富的分担 472

五、核拥有国与非核拥有国 474

六、如何看待“苏联的威胁” 475

一、非军事对策的积累 477

第五节 对经常性的重视 477

二、经济的安全保障 478

三、经济之相互依存提出的课题 479

四、技术的转让 480

五、相互依存与自立性 482

第六节 日本的条件 483

一、东亚、西太平洋地区 483

二、日美基轴 485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485)日美经济关系 487

三、和平国家 488

防卫政策上的自我限制(488)地缘政治学的 492

条件 492

第七节 日本的选择 494

一、日本的防卫力 494

“防卫计划大纲”(494)防卫费的国际比较 497

二、在联合国各机构的活动 500

推进裁军的政策(500)参加维持和平的活动 503

(501)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503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 504

四、对亚洲和平的贡献 505

和平的结构化(505)以综合安全保障体系的 507

成熟为目标 507

第10章 日本人的国际化 509

第一节 国际化的概念 509

一、面向开放体系的自我革新 509

化(511)“内在的”国际化与“外在的”国际 513

化 513

不可回避的课题(509)西方化与日本的国际 513

二、战前的国际化经验 515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515)内地杂 519

居论(517)移民与军队 519

三、战后的“内在的国际化” 522

旅日南北朝鲜人问题(522)批准“难民条约” 524

以后 524

第二节 内在的国际化 526

一、法制方面的问题 526

(531)社会保障和教育 532

国籍(526)出入境管理(528)提取指纹 532

二、外国人在日本企业 533

外国人受雇的现状(533)克服企业文化摩擦 537

三、教育的国际化 539

外国教师的聘用(539)外国留学生 540

国际学校与归国子女教育问题 543

四、社会的国际化 546

第三节 外在的国际化 549

一、在国外的日本人 549

学习 553

出国旅游(549)在国外工作(550)在国外 553

二、日本人在发达国家 554

理解文化的态度(554)对当地社会的贡献 555

三、日本人在发展中国家 557

健康管理(557)尊重当地的价值观 558

子女的教育 559

第四节 为了日本人的国际化 561

一、正在成为世界的领袖 563

第一节 国际化的含义和条件 563

第11章 促进国际化 563

日本以及日本人的重负(563)消极性和宽容 565

性(564)世界主义 565

二、有关“国际化”含义的几个问题 565

历史条件和环境的差异(565)国际化含义的 572

演变(567)共同的认识 572

三、国际化的条件 573

流动性(573)开放性(574)多样性 575

宽容性(576)论理性 576

第二节 对“多民族社会”日本的展望——历 577

史文化脉络中的日本的内向国际化 577

一、战后世界的特征 577

二、从居住和流动的观点看20世纪的世界 578

产生移民的经济差距(578)“结构性难民”的 579

存在 579

三、在日本存在的问题 580

作为民族少数派而共存的旅日韩国人、朝鲜人 582

族(581)对人实行锁国的国度——日本 582

难民、移民工人与日本(580)日本的少数民 582

四、多样化价值的主宰 583

第三节 国际化与留学生问题 584

一、留学与留学生的概念和范围 584

二、把握实际情况 585

三、留学生问题与日本的国际化 586

四、留学生政策 587

无差别制度、优惠制度、不剥削制度 588

充实在国外的宣传(588)改变有关留学生的 589

选拔(588)充实日语教育(589)从事居留 589

资格以外的活动及改变居留理由等有关就业的 589

制度化 589

第四节 日本政治的国际化 590

一、重视内政的素质 590

二、通向自民党领袖之路与国际性 593

三、长期性改进措施 594

一、国际化与文化交流 596

第五节 民间文化交流机构的作用和课题 596

二、国际文化会馆的建馆宗旨、信念及其发展轨 597

迹 597

三、两个研究思路 598

四、民间团体与政府机构 600

五、搞活组织 603

六、今后的课题 606

第一节 协调对外关系的难度增加 608

第12章 民间国际交流及社会赞助活动的作用 608

第二节 大西洋关系中民间机构作用的轨迹 611

一、大西洋关系的变化及民间的相应活动 6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中民间机构的 617

诞生(611)民间机构在二次大战前的贡献 617

(612)二次大战后大西洋关系的形成期(1945年 617

至60年代中期)(613)多极化世界里的民间大 617

西洋关系(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617

二、最近美欧关系的危机与民间机构的对策 622

(622)大西洋关系重新引起注目(622)民 623

间对美欧关系做出的新的努力 623

扩大的大西洋——最近日趋紧张的美欧关系 623

第三节 民间机构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与机能 627

——日美欧舆论界名人的评价 627

一、对作用与机能种类的一般评价 627

二、民间机构对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的影响力 629

三、民间机构的间接影响力 629

的讨论与调整 631

知识性的输入(630)预警作用(631)国内 631

(629)非正式的交流渠道(630)政策性、 631

民间机构作为联系网络与对话的场所的作用 631

四、民间机构的直接影响力 632

五、民间机构的存在是否使国际关系更为复杂 633

六、民间机构面临的问题与未来的挑战 634

民间的资金筹措(634)政府扶植的作用 635

第四节 日本参加民间一级国际研究和交流 636

活动的现状 636

一、日本人的参与状况 637

(637)肯定的评价(638)否定性评价 638

国外对日参加国际会议和联合研究的要求激增 638

(637)日本人与会状况的改善与未来的课题 638

日本人擅长和不擅长的课题(639)在欧美人 639

眼里日本与会者的其他倾向 639

二、今后提高日本人与会质量的对策 641

国内的指责(641)欧美的批评 642

第五节 日本的课题 643

一、民间机构在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大 643

在这方面存在的障碍 644

二、建立对外富有影响力的民间机构的条件及日本 644

非政府的立场(645)非营利性立场 645

确保优秀的人才(646)对外联系网络的维持 647

和发展 647

三、日本今后的对策 647

四、得到启蒙的切身利益 649

学者和研究人员建立后援体制 649

向民间机构的输出(649)为参与国际活动的 649

供不附加条件的资助(649)政府中优秀人才 649

系领域活动的赞助(648)政府向民间机构提 649

机构给予免税待遇(648)奖励民间对国际关 649

的协作(648)对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交流 649

行观念更新(647)政府和民间在对外关系中 649

对于官方和民间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要努力进 649

第13章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前景 651

第一节 发展21世纪的科学技术 652

一、探索极限 652

二、趋向物质和宇宙的极限 653

三、生命科学和遗传工程 655

四、从信息电子学迈向认识科学 657

第二节 发展研究开发的条件——发展中的国际 659

化和创造性 659

一、社会在变化 659

经济软化·转向技术密集企业(659)国际化 660

在发展 660

二、企业活动的活性与课题 661

三、科学飞跃与创造性 665

一、研究人员的活动轨迹和创造 669

第三节 研究人员的创造性活动 669

自信(671)飞跃与转向(674)挫折的危机与成 682

功(676)研究活动与组织性(678)研究领导人 682

员(679)研究人员的自我认识和合作人员的类 682

型(682)研究人员的交流和出国经历 682

调查研究人员的目的和方法(669)立志研究与 682

二、创造性活动中的问题 684

的问题(691)高龄化与青年研究人员的待遇 694

(693)研究环境的问题——余力与竞争 694

研究人员的问题意识(684)关于独创性评价 694

第四节 研究开发发展的方向和课题 695

一、创造性研究活动和社会性 695

给年轻的研究人员以机会(695)向风险挑战 698

的基础——评价创造性和尊重个性(697)研 698

究人员的独立性和社会性 698

二、开发研究的组织性 700

企业活动以及异质研究人员的交流(700)项 701

目的构想力及其发展——国家研究项目的作用 701

三、定向型国际性研究开发体制 704

第14章 能源的软结构化 706

第一节 未来的经济社会与能源供求结构的 707

变化 707

一、经济、社会、个人生活的变化与能源供求 707

能源需求呆滞(707)能源多样化与各种能源 708

竞争激化 708

二、产业结构变革与能源供需——从1/10的产业 708

转向1‰的产业 708

产业能源需求动向(708)尖端技术产业能源 711

需求动向(710)产业能源的软结构 711

三、新消费社会与能源供给 711

四、分散型社会与能源 713

第二节 中东政局与世界石油供求关系 715

一、今后中东形势与美苏动向 715

掌握中东形势重点(715)苏联动向(716)美 717

国 717

二、世界石油供求关系 718

石油需求结构变化(718)欧佩克(OPEC)比 719

重增加(718)石油价格动向与问题 719

第三次石油危机 722

三、日本的对策 723

第三节 环太平洋能源合作与经济发展 724

一、能源合作的基本方向 724

二、太平洋地区煤炭流通构想 724

太平洋地区煤炭流通构想(724)国际合作的 725

理想状态和我国的任务 725

三、天然气的利用与石油稳定供给设想 726

天然气的有效利用(726)石油稳定供给设想 728

四、原子能开发与国际合作 728

原子能开发利用现状(728)国际原子能合作 729

中的注意事项(729)环太平洋合作与我国的 729

任务 729

一、多样化的需求与能源利用技术 731

争取舒适环境对空调与热水需求增加 731

第四节 新技术革命时期的能源技术开发与国 731

际合作 731

依靠自动化和信息化,电力比率增加和优质化 733

(732)建立综合性的热能、电力并供体系 733

(733)促进各类能源间竞争的能源使用技术 733

的革新 733

二、进一步发展非石油发电技术与煤炭利用技术 734

(736)开展处理技术革命的煤炭火力发电 737

(737)依靠高技术扩大煤炭利用 737

燃料循环与钚利用技术的确立(736)应用高 737

温燃气轮机,谋求高效率的天然气火力发电 737

依靠高级化成为能源核心的原子能(735)核 737

三、试用中的分散型能源 738

依靠高技术争取低成本的太阳能发电 739

高效燃料电池(739)谋求均衡和稳定的能源 740

贮存(739)太阳能、风力和地热可望增加 740

四、技术开发与国际合作的应有状态 740

我国转变观念 742

(741)扩大国际合作(742)国际合作要求 742

走向软结构的技术开发(740)未来技术展望 742

第五节 能源产业的变化 743

一、能源竞争与技术开发方向 743

二、竞争下的限制 744

能源环境的变化和放宽限制(744)放宽限制 745

的课题 745

三、能源产业现状和前景估计 746

状和前景估计(749)石油产业现状和前景估 749

计 749

电力事业现状和前景估计(746)煤气事业现 749

第15章 长期执政的得失分析 751

第一节 长期执政的背景 751

第二节 指导思想的变迁 754

一、“日本式民主思想”的系谱 755

作为指导思想的民主主义(755)日本自由党 757

的建党宣言 757

二、拥护宪法义务的约束 760

是改宪直进还是改宪迂回(760)评价现行宪 763

法 763

三、坚持日美协调主义 766

吉田势力与反吉田势力(766)防卫力量上的 770

慎重派和积极派 770

四、重视经济主义的限度 773

从战后复兴到尼克松冲击(773)“战后政治总 775

决算” 775

第三节 统治结构的固定和变动 778

一、世袭议员和族议员 778

地盘的继承(778)与官僚连结的管道 781

二、派阀与金权政治 783

消除派阀的尝试和失败的历史(783)党现代 787

化策略的对立 787

三、选举的雪崩现象 791

得票率和议席数(791)选举战术与结构要 794

素 794

第四节 90年代的课题和展望 799

一、稳定和僵化 799

贵在选举中获胜(799)派阀的效用 802

二、预见性和实行力 804

三、校正与平衡 808

在野党的无力(808)能摆脱内向的想法吗 811

第16章 企业的未来面貌 814

第一节 企业环境的变化 815

一、走上正轨的日本经济的国际化 815

多极化的世界经济(815)国际化的日本经济 816

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817

企业脱离日本(817)技术带动技术 818

三、技术水平分出高低的时代 819

服务化、软件化进一步发展 819

四、企业财务的作用扩大 821

五、老龄化、技术革新、价值观的变化将改变劳动 822

市场 822

第二节 从“所有权”和“支配权”看企业的未来 824

一、所有权的法人化和相互持股的前景 824

法人持股增加(824)作为稳定股东活动的相 825

互持股(825)机关投资者、外国人投资者的 825

增加和相互持股 825

二、出现没有股票的股份公司 827

内部资金比例的上升和手头流动资金过剩 828

(827)买回本企业股票的可能性(827)股 828

份公司的终结和新的公司形态 828

三、大型联合企业化与跨国公司化的进展 828

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合并(829)海外直 829

接投资的扩大 829

四、超国籍企业 830

超国籍企业的含义(830)建立超国籍企业必 832

须具备的条件 832

第三节 面向21世纪企业金融的重大变化 832

一、适应了重厚长大型经济的金融体系的局限性 833

新的金融体系的必要性(833)金融体系合理 834

化、国际化的动态 834

二、理想的新的金融体系 835

在国内资本市场上银行贷款将与公司债券展开 835

激烈竞争(835)金融工程的重要性提高 835

小企业强烈资金需求的相应措施 836

主力银行体系的作用发生变化(836)改变对 836

三、围绕企业金融问题而展开的新型企业关系 837

法人相互持股的未来(837)机关投资者追求利 838

润重于掌握支配权(838)收买、合并与资本协 838

作的国际化发展(838)新企业集团的形成 838

四、世界企业的财务 839

外汇风险的管理(839)资金的有效管理 839

转帐价格问题(840)财务管理问题 840

一、日本企业海外业务的发展 841

第四节 新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进展 841

多样化的国际活动(841)日本企业的优势 843

(842)日本企业向海外发展的动机 843

二、全球化的国际经营战略 844

追求经营的全球化(844)全球战略(845)组织 850

结构的变化(847)日本企业全球化的课题 850

三、全球化与各项制度 851

跨国公司与国家(851)税制(852)禁止垄 855

断法(854)保护知识产权(855)重新评价 855

日本国内的各项制度 855

第五节 “日本式雇用惯例”的变化 856

一、就业结构的变化 857

高龄劳动者的增加(857)妇女劳动力增加 859

(857)微电子技术(ME)化与办公室自动 859

化(OA)将促进劳动力的流动(858)产业 859

结构的变化与就业不协调现象(859)外籍职 859

工对策 859

二、今后人事待遇制度的方向 860

待遇制度的尝试 861

从业者职务与价值观的变化(861)新的人事 861

三、终生雇佣制度的变化 862

企业职工高度固定的实态(862)终生雇佣制 863

度今后仍将是基本雇佣制度 863

四、年功制度的展望 865

年功序列待遇的终结(865)年功工资的局限 867

性 867

五、工会的未来展望 868

对企业工会的高度评价与面临的问题 868

工会摸索的时代与新的课题 869

第17章 软件化经济与企业内社会 872

第一节 软件化经济与企业内社会 873

一、经济的软件化 873

二、软件化与企业内社会 874

价值观的多样化(874)信息化(875)尖端 878

技术化(875)国际化(875)高学历化 878

高龄化(878)妇女进入社会 878

一、雇佣的多样化 879

第二节 雇佣与待遇的变化 879

女职工与男职工同时增加(879)外籍职工增 885

加(881)计时工、派遣职员增加(882)大 885

企业的中途录用(884)就业协调的一般化 885

二、待遇的多样化 885

变年功工资为能力工资(885)道路选择制 888

(887)自由工作时间制、装束的自由 888

长期休假与休养制度(889)多职业与限定工 890

作地点 890

第三节 企业的变化 891

一、市场的多样化 892

产业的下游化(892)消费的多样化 894

海外比率的增加(896)企业内战略的变化 897

(896)成熟产业的多元化 897

二、企业形态的多样化 898

企业分家(898)企业的外向化(900)网络 901

型组织 901

一、各种属性的变化 903

第四节 人们的意识变化 903

年龄构成的变化(903)长子、长女的时代 906

(905)与高龄化时代相适应 906

二、意识变化的侧面 907

一亿人具有中流意识的时代(907)企业归 916

属意识的变化(908)传统组织原理的质变 916

(912)人才的流动化 916

第五节 实力主义化的形像 918

一、实力主义化的原因 918

(923)缩小核心部分与扩大外围部分 925

的国际化(921)从重视协调转向注重创造 925

低速增长经济下的职位不足(918)男女雇佣 925

机会均等法的渗透作用(920)企业内部人员 925

二、企业内部社会的变化 926

评价体系的多样化(926)自由豁达的企业文 931

化的形成(928)多样性的组织管理(自我管 931

理)(930)战略性人事部的出现(人员利用 931

技术的进展) 931

第18章 网络化的进展和城市社会 933

第一节 网络化和城市社会 933

一、城市生活和网络 933

二、为何要推进网络化 936

三、日常和非日常的平衡变化 938

“昼”与“夜”(939)“远的地方”和“近 941

的地方”(940)“工作场所”和“家庭” 941

四、城市社会问题的基本视点 942

第二节 网络化机能的完备和管理 943

一、连结 943

城市间的交通网络(943)信息通讯网络 946

二、集中 947

储存充裕的人力资本(947)创造交流的“港 949

口”(948)建成世界水平的观光、休息、娱 949

乐地区 949

三、维护 950

预防灾害,保护城市(950)预防荒废,维护 951

城市 951

第三节 创造新的城市环境 954

一、城市周围环境的变化 954

二、创造城市环境的三种方案 955

三、城市环境问题 958

住宅问题(958)城市交通(960)作为环境 961

因素的水 961

第四节 城市和产业 962

一、经济、产业社会改变面貌 963

二、城市问题和研究的视点 964

就业困难和搭配不当(964)产业的振兴 965

三、今后的尝试 969

佣政策 972

业(971)城市产业政策(971)综合性的雇 972

建设“产业文化城”及其网络化(970)修复 972

城市内和近邻的产业网络(970)招引新的企 972

第五节 城市的行政财务制度 973

一、从“效率”到“个性” 973

城市与个人(973)产业社会城市(973)价 974

值观的变化 974

二、城市行政的作用 975

提供联系场所(975)社会资本的充实 976

潜在的后援 976

三、网络化的进展和城市行政的相应发展 977

细致地照顾到每个人的城市服务(977)分权 980

体制的课题(978)城市的个性和形象 980

准备良好的居住环境(981)人的招募 982

确保平衡 983

第六节 新的城市生活 984

一、对生活基础设施的追求 984

三、象征的时代 985

二、国际往来 985

第19章 妇女和新的生活形象 988

第一节 围绕妇女发生的变化 988

一、战后的变化过程 988

三个时期(988)新社会的发展 989

二、变化的经济环境 990

国际社会的变化(990)国内经济的五个课题 991

三、国际妇女年的冲击 992

活动的障碍(993)国际妇女年 993

男女分工正在发生变化(992)妇女参加社会 993

四、90年代的展望 994

缓慢的变革(994)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 996

第二节 妇女劳动者的经济环境 997

一、妇女经济地位的变化 997

妇女的经济地位在缓慢提高(997)从辅助家 1000

庭经济到经济自力 1000

二、M型劳动力比率能否消除 1001

M型劳动力率(1001)与欧美国家的比较 1002

三、发展中的法律制度 1003

妇女工作的展望(1003)为妇女而健全法律 1004

四、雇佣机会均等法的效果 1005

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1005)英美的男女雇佣 1007

均等法 1007

第三节 重建社区社会关系 1008

一、以妇女问题为视点 1008

对社区社会的关心(1008)新视点上的反思 1009

(1008)承担者的变化 1009

背景(1013)女性建立的新缘 1013

二、建立新的缘 1013

三、社区活动从摸索走向确立 1014

活动、运动的类型与参加者(1014)新的尝试 1016

(1015)阻碍因素 1016

四、试行男女同工 1016

社区中的竞争与合作(1016)女性先驱者 1017

变化之始 1018

五、今后的动向 1018

来动向 1019

女性的选择(1018)需求的多样化(1019)未 1019

第四节 从参与政治向参与筹划政治发展 1020

一、从实现妇女参政权到“国际妇女10年” 1020

参与政治的质与量(1020)“国际妇女年”和 1021

参与政治 1021

二、妇女参政活动停滞不前 1022

国政选举(1022)地方选举(1023)公职 1024

三、政治意识的动向 1026

外国妇女的参政状况 1026

享有参政权妇女的流动性因素(1026)青年的 1027

意识 1027

四、参加决策 1028

对决策的影响程度(1028)对参政两院女候选 1030

人的测验(1028)通向决策者的道路 1030

第五节 摸索新型的家庭关系 1031

一、家庭中的男女分工 1031

二、职业妇女的家庭生活 1033

三、“团块世代”妇女的摸索 1035

四、新型的家庭关系 1037

五、家庭开始动摇 1038

第六节 女子教育状况的变化 1039

一、在教育方面是否实现了男女平等 1039

二、教学科目选择的偏重 1041

三、今后的女子短大、女子大学 1043

四、妇女学和男女平等教育 1045

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1046

第七节 消费、文化生活的变化 1046

消费者越来越难以把握(1046)青年人和妇女 1047

是引起消费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 1047

二、妇女的新的生活形象 1048

变化的主要原因(1048)女青年和职业妇女的 1050

追求(1049)专业家庭主妇的动向 1050

三、今后的课题 1052

量”的关心 1055

一、伴随经济的、物质的富裕而出现的对“生活质 1055

的生活质量 1055

第一节 日本出现的对生活质量的关心与欧美 1055

第20章 日本人的生活质量 1055

二、欧美生活质量的特点 1057

兰德公司的有关研究(1057)达尼埃尔·扬凯罗 1061

比的有关研究(1057)阿诺尔德·米歇尔的“自 1061

发性简朴”的启示(1058)达尼尔·扬凯罗比的 1061

“自我充实”论(1059)轻松舒适与修养 1061

一、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生活质量 1062

第二节 日本人的生活质量 1062

对合理性、性能好和变化性方面的追求 1063

从追求目的的价值到追求实现自我的价值—— 1064

追求有自主性的生活方式 1064

二、近年来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 1066

生活环境的变化(1066)从有“诱惑力的生活 1071

目标”看生活质量(1068)安定充实的精神生 1071

活是生活质量高的重要方面 1071

三、通过对生活方式的分析看生活质量 1071

学习(スコ一レ)志向型的人是主流 1072

自发性简朴志向与高质量志向 1073

第三节 90年代的经济、社会环境与生活 1074

质量 1074

一、影响生活质量的新环境 1074

高速化社会的出现(1074)自我意识的增强 1076

二、90年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1077

学习是生活质量中难以改变的重要方面 1077

(1079)以我为中心的自我充实 1080

发性简朴型转化(1079)高质量志向型将增加 1080

高速化社会使舒适志向型人增加(1078)向自 1080

第四节 不同生活领域、年龄层次的生活 1081

质量 1081

一、家族家庭 1081

目前的生活质量(1081)90年代的生活质量 1083

二、工作场所与劳动 1085

目前的生活质量(1085)90年代的生活质量 1086

三、地区和社团 1086

(1088)能够恢复人性的生活 1089

四、余暇 1089

目前的生活质量(1086)90年代的生活质量 1089

目前的生活质量(1089)90年代的生活质量 1091

五、老年一代 1092

目前的生活质量(1092)90年代的生活质量 1092

六、年轻一代 1093

今天年轻人的生活质量(1093)90年代的生活 1095

质量 1095

一、人生80年时代的到来 1098

第一节 向长寿社会的过渡 1098

第21章 长寿社会的老化与健康 1098

二、人生50年社会体系的完结 1100

三、智力测验 1102

第二节 老化的本质与健康长寿 1104

一、何为老化 1104

二、什么疾病将会增加 1105

三、关于老化指标 1106

四、努力揭开老化之谜 1108

六、个别疾病的预防 1109

五、老化的延缓与健康长寿 1109

七、与老化有关的因素 1110

八、确保精神的健康 1112

第三节 生活方式与自我管理 1114

一、生活方式与健康 1114

新健康观的要点(1115)健全的生活方式 1115

创造高龄者参与社会活动的环境 1116

二、自我管理 1117

(1118)自我管理的推进方法 1118

何谓自我管理(1117)自我管理的活用实例 1118

三、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内容 1120

特点(1120)具体实施例子(1121)今后的活 1121

动方向 1121

第四节 充实提高健康的援助体制 1122

一、建立地区健康管理体制 1122

在地区居民中培养人才的必要性(1122)日本 1122

的实施例子 1122

二、健康咨询体制的充实与贯彻诊查后的指导 1123

化 1125

的培养、充实(1125)健身保健援助体制的强 1125

健康咨询与老年保健法(1123)健康咨询与诊 1125

查后指导的重要性(1124)课题(1124)人才 1125

三、正确健康信息、服务信息的开发 1126

收集信息等的设想、内容(1127)收集信息的 1127

体制 1127

第五节 迎接快乐的长寿社会 1128

一、就业 1128

高龄者的就业情况(1128)为了实现终身就业 1129

二、互助的社会 1130

家庭的变化(1130)新的近邻社会 1131

三、住宅与生活环境 1132

新住宅方式的潮流(1132)为实现三世同居 1133

(1132)高龄者生活方便的城市环境 1133

四、为了有意义地生存 1134

今日的生活意义(1134)志愿者 1134

五、以日常生活化为目标 1135

日常生活化(1135)在家服务(1136)关于访 1137

问式医疗 1137

第一节 信息化社会的来临 1138

第22章 信息化社会与市民 1138

一、无国界的双向通讯共和国 1139

哈卡们的侵入(1139)情报唾手可得 1140

二、探索信息化社会 1141

确保秘密是信息化社会的要求(1141)私人电 1141

脑通信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萌芽 1141

三、信息技术的副作用 1142

四、信息系统的黑匣子化 1144

黑匣子化的信息系统(1144)建立黑匣子监视 1145

制度的必要性日益增加 1145

第二节 市民心目中的信息化社会 1146

一、新谋介与人类信息系统 1146

建设一个民治、民享的信息化社会 1146

家庭购物的未来蓝图(1147)对“地区信息”、 1148

“健康、医疗信息”的关心不断高涨 1148

二、确立人类中心主义社会 1150

“方便”、“快速”、“匆忙”的信息化社会 1150

30年后将是“猫科动物”的时代 1151

三、信息化社会中的私人信息 1153

提供有关市民生活的私人信息的意识 1153

私生活被侵犯感(1154)争取建立开放性的行 1154

政系统 1154

第三节 信息化社会的新型“医疗”、“职业”、 1156

“充实” 1156

一、在信息化中动摇的家族、家庭生活 1156

“终生收入”的经济观 1158

质发展到服务——消费生活的变化 1158

“相互补充关系”的淡化和再生(1156)从物 1158

二、“教育”的改革和终生学习信息化社会的新型 1159

“教育” 1159

多样化的学习形式(1160)信息的集中化和系 1162

统管理(1161)信息化对于人格培养的影响 1162

(1161)为了提高信息识别能力的终生学习 1162

三、迎来新局面的健康、医疗事业 1163

的进展(1164)支持市民生活的信息服务 1165

(1165)家庭就医的可能性 1165

建立包罗万象的医疗信息系统(1163)网络化 1165

四、提供就业机会和开发人的能力 1166

设法扩大就业机会和“综合就业信息系统” 1169

(1166)充实职业技能训练与教育(1167)就 1169

业形态的多样化(1168)确立新型“工人”形 1169

象 1169

五、开发利用业余时间实现真正富裕 1170

介是具有创造性的媒体(1171)创造业余时间 1172

并在人生设计中加以利用 1172

充实业余生活的关心不断高涨(1170)新型媒 1172

第四节 确立走向开放社会的准则 1173

一、保护私生活和信息公开 1173

巨大的信息系统社会的出现(1173)尊重围绕 1174

信息而出现的“人权” 1174

二、等侯市民利用的“信息公开制度” 1175

信息公开法的制订和条例的充实(1175)积极 1175

利用信息公开制度 1175

三、独立的私人信息和保护私人秘密 1176

的限制(1178)提议设立“信息监察官” 1178

个人信息的利用和市民生活(1176)电脑化、 1178

线路化的进展(1177)网络化的进展和再利用 1178

四、与已建立的国际性规则相适应 1179

国际社会中的日本(1179)对私人信息自由流 1180

通的限制 1180

第五节 新的参与型社会发展的萌芽 1180

一、网络化的新潮流 1180

伯克莱的美国市民网络化建设(1181)在日本 1182

已经出现的市民私人电脑网络 1182

二、在刚柔相济中成长的新产业 1183

充分利用个性和感性的新时代产业(1183)把 1184

新产业作为地区信息化的核心 1184

三、地区的新核心——生活信息中心 1185

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网络化(1185)充 1187

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城镇(1186)结束语 1187

第23章 终生学习 1189

第一节 日本式终生学习的特征 1190

一、传统特征 1190

天资与勤奋(1190)学艺(1191)一艺 1192

修养(1192)气质(1193)奉公(1194)青年 1195

组(1194)私塾 1195

二、现代的特征 1195

臃肿的学校教育(1195)重新认识官办的社会教 1198

育(1197)蓬勃发展的教育、文化产业 1198

有限的企业内教育 1201

第二节 终生教育必要的课题 1202

一、终生教育课题分析用的理论框架 1202

二、社会条件方面的变化与必要课题的预测 1205

必要课题增多的社会原因(1205)通向自立之 1209

路——终生学习课题的预测 1209

三、终生教育不足之处 1215

第三节 教育体制的改革 1217

一、改革的原因 1217

人口结构、生活时间的变化(1217)产业结构、 1218

职业结构的变化 1218

二、基础教育的改善充实 1219

家庭、社区的联合 1222

家庭环境变化的对策(1220)培养儿童的自我 1222

教育能力(1220)信息化对策(1221)学校、 1222

三、扩充大学功能,改善社会人受教育的条件 1223

改革、扩充教育内容(1224)大学管理体制的 1228

改善(1225)面向社会广为招生(1225)广播 1228

电视大学的普及(1226)大学教育活动的开放 1228

(1227)高中的“社区学习中心”化 1228

的充实和社会需要 1229

四、市民和民间的各种活动 1229

对各种教育研修中心的要求(1228)研究机能 1229

五、行政的作用——迎接“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建 1231

设 1231

从设施的管理者向组织者过渡(1231)确立综 1235

合学习服务(1232)领导人的培养,教育团体 1235

的建立(1234)援助改造社区 1235

第24章 家族与家庭 1236

第一节 家族的形成 1236

一、人口结构 1236

二、男女之间 1239

人口金字塔 1239

人口的规模及其变化(1236)城市化的发展 1239

(1238)男性同女性的平衡(1238)变化中的 1239

婚姻形式(1239)婚姻的解除(1242)单身 1244

三、子女的诞生 1245

是否生孩子(1245)母亲的生育能力 1246

未婚母亲(1247)对孩子的否定 1247

四、家庭的形成 1249

第二节 家庭生活的全过程 1250

一、养育子女 1250

教养(1250)家务劳动(1253)子女教育 1253

二、作用分担 1255

专业主妇还存在吗(1255)走向社会的女性 1258

(1256)丈夫分担家务(1257)家务劳动的省 1258

力化、社会化 1258

三、安乐与纠葛 1259

四、过失 1261

五、老龄化与死亡 1262

平均寿命还会延长吗?(1262)老年人口 1263

老后的生活(1264)继承制度的发展趋势 1265

高龄化社会(1266)死 1267

第三节 家谱 1268

一、家族体系 1268

二、家庭与传统 1270

还继续祭祖吗(1270)亲族关系的削弱 1272

对区域社会的期待 1273

三、家族关系的方向 1275

第四节 家族的外部环境 1277

一、经济活动 1277

作为从属变数的家族(1277)景气变动 1279

二、技术进步 1280

三、自然环境 1282

四、家庭的国际化 1283

国际人口流动(1283)国际婚姻(1286)子女 1289

的权利(1287)文化的共同性 1289

第一节 青少年的审美意识 1292

第25章 青年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 1292

第二节 青年文化及其背景 1301

一、荒废的学校社会 1301

二、作为娱乐场的大学 1306

三、新贵族意向 1308

四、东京时装的出现与发展 1311

五、技术与青年文化 1315

六、同类型人交流 1316

制唱片、录音带(1318)微机通信网络 1319

漫画市场(1317)“比亚”电影节(1318)自 1319

七、政治意识 1320

八、工作意识 1321

第三节 朝90年代迈进的青年文化的课题 1325

一、青年人之间交流结构的变化 1325

二、接触各个领域机会的增多 1326

三、学校社会的荒废 1329

四、作为产生社会变化先兆的青年文化 1331

五、学校社会价值标准的多元化 1333

六、创造不同类型人们交流的机会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