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长春中医学院等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14091·101
  • 页数:294 页
图书介绍:

四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

(二)表里出入 1

绪论 1

(一)表里同病 1

二 诊断学在中医学术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1

一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范围 1

三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概况及其有关著作 2

四 中医诊断学的指导思想 4

(一)整体察病 4

(二)四诊合参 5

(三)辨证求因 5

五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6

(二)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6

(一)熟练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 6

六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7

(三)尊重病史、实事求是 7

第一章 四诊 8

第一节 望诊 8

一、望全身情况 9

(一)望神 9

2.无神 9

1.有神 9

3.假神 10

4.精神错乱 10

(二)望色 11

1.正常面色 11

2.病理面色 12

4.面部分部色诊 13

3.望色十法 13

1.望形体的强弱胖瘦 16

(三)望形体 16

2.望头背腰膝骨的异常表现 17

2.望异常动作 18

1.望动静姿态 18

(四)望姿态 18

二 望局部情况 20

(一)望头与发 20

(二)望目 22

(三)望耳 24

(四)望鼻 24

(五)望唇 25

(六)望齿、龈 26

(七)望咽喉 27

(八)望颈项 27

(九)望皮肤 28

1.望痘 28

2.望疹 28

3.望斑 28

4.望白? 29

5.望痈、瘟,疗、疖 29

三 望舌 30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31

1.望舌质 32

(二)望舌方法和注意事项 32

(四)正常舌象 32

(五)病理舌象 32

(三)望舌的内容 32

2.望舌苔 36

(六)舌诊的临床意义 38

4.舌质与舌苔的关系 38

3.危重舌象诊法 38

四 望排出物 39

(一)望痰 39

(二)望呕吐物 40

(三)望大便 41

(四)望小便 41

五 望小儿指纹 42

(一)望指纹的概念和理论根据 42

(二)望指纹的方法 42

(三)病理指纹及主病 43

第二节 闻诊 44

(一)语声 45

一 听声音 45

(二)呼吸声 46

(三)咳嗽声 47

(四)呕吐声 47

(五)呃逆声与嗳气声 47

(二)嗅口气味 49

(三)嗅排出物气味 49

(一)嗅病体味 49

二 嗅气味 49

第三节 问诊 50

一 问诊的一般内容 51

(一)问一般情况 51

(三)问现病史 51

(二)问主诉 51

(四)问既往史 52

(五)问个人生活史 52

(六)问家族史 52

二 问现在症状 52

(一)问寒热 53

(二)问汗 55

(三)问头身 56

(四)问胸胁皖腹 58

(五)问耳目 59

(六)问饮食与口味 60

(七)问日垂眠 63

(八)问二便 64

(九)问妇女 66

(十)问小儿 68

(一)诊脉的部位 72

一 脉诊 72

第四节 切诊 72

(二)诊脉的方法 74

(三)正常脉象 76

(四)异常脉象与主病 77

1.浮脉(附芤脉,散脉) 77

2.沉脉(附伏脉、牢脉) 79

3.迟脉(附缓脉) 80

4.数脉(附疾脉) 81

5.虚脉 81

6.实脉 82

7.滑脉(附动脉) 82

8.涩脉 83

9.长脉 84

10.短脉 84

11.洪脉 85

12.细脉(附濡、弱,微脉) 85

13.弦脉(附紧脉,革脉) 87

14.代脉(附促脉、结脉) 88

(五)相兼脉象与主病 90

(六)脉证顺逆与从舍 91

(七)败脉诊法 92

(九)诊小儿脉 93

(八)诊妊娠脉 93

(十)脉诊与其他三诊的关系 94

二 按诊 94

(一)按肌表 94

(三)按胃脘 95

(四)按腹部 95

(二)按手足 95

第二章 八纲 97

第一节 表里 97

一 表证 97

(一)表寒证 97

(一)里热实证 98

二 里证 98

(二)表热证 98

(二)里寒虚证 99

三 表证牙口里证的辨识 99

第二节 寒热 102

(一)实热证 103

(二)虚热证 103

三 寒证牙口热证的辨识 103

二 热证 103

一 寒证 103

四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04

(一)寒热错杂 104

(二)寒热转化 105

(三)寒热真假 105

第三节 虚实 110

一 虚证 111

二 实证 111

三 虚实关系 112

(一)虚实夹杂 112

(二)虚实真假 113

(三)虚实转化 114

(一)表实、表虚 115

(二)虚寒、实寒 115

(三)虚热、实热 115

四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115

第四节 阴阳 118

一 阴证 118

二 阳证 118

三 阴虚证 119

五 亡阴证 120

六 亡阳证 120

四 阳虚证 120

第三章 证候辨析 122

第一节 气血津液证候辨析 122

一 气病证候 122

(一)气虚(气陷)证 122

(三)气逆证 123

(二)气滞证 125

二 血病证候辨析 125

(一)血虚证 125

(二)血热证 126

(三)血瘀证 126

(一)气滞血瘀 129

三 气血同病证候辨析 129

(二)气血两虚 130

(三)气虚失血 130

(四)气随血脱 130

四 津液证候辨析 132

(一)津液不足证 132

(二)水液停滞证候 132

第二节 脏腑证候辨析 137

一 心与小肠证候 137

(三)心阴虚 138

(一)心气虚与心阳虚 138

(二)心血虚 138

(四)心气郁滞 139

(五)心血瘀阻 139

(六)湿阳心阳 139

(七)心火亢盛 139

(八)痰迷心窍 140

(九)小肠虚寒 140

(十)小肠实热 140

二 肺与大肠证候 143

(二)肺阴虚 144

(三)痰浊阻肺 144

(四)风寒束肺 144

(一)肺气虚 144

(五)风热犯肺 145

(六)燥邪伤肺 145

(七)大肠液亏 145

(八)大肠湿热 145

(九)湿阻大肠 145

(一)脾气虚 149

三 脾胃证候 149

(二)脾阳虚 150

(三)寒湿困脾 150

(四)湿热蕴脾 150

(五)胃阴虚 150

(六)胃阳虚 151

(七)胃阴阳两虚 151

(八)胃腑气滞 151

(九)胃腑血瘀 151

(十一)寒邪犯胃 152

(十二)胃火炽盛 152

(十)食滞胃脘 152

四 肝胆证候 157

(一)肝气郁结 157

(二)肝阳上亢 157

(三)肝火上炎 158

(四)肝胆湿热 158

(五)肝风内动 158

(九)旭腑痰热 159

(八)肝肾阴虚 159

(七)肝血亏虚 159

(六)寒滞肝脉 159

五 肾与膀胱证候 163

(一)肾阳虚 163

(二)肾朋虚 164

(三)肾朋阳两虚 164

(四)膀胱湿热 165

(五)膀胱虚寒 165

第三节 经络证候辨析 169

一 手太阴肺经证候 169

二 手阳明大肠经证候 169

三 足阳咀胃经证候 170

四 足太朋脾经证候 171

五 手少朋心经证候 171

六 手太阳小肠经证候 172

七 足太阳膀胱经证候 172

八 足少阴肾经证候 173

九 手厥阴心包经证候 173

十 手少阳三焦经证候 174

十一 是少阳胆经证候 174

十二 足厥阴肝经证候 175

十三 督脉证候 175

十四 任脉证候 176

第四节 六经证候辨析 177

一 太阳证候 177

(一)太阳经证 177

(二)太阳腑证 179

二 阳明证候 179

(一)阳明经证 179

(二)阳明腑证 180

三 少阳证候 180

(一)少阳经证 180

(二)少阳兼证 181

(一)少阴寒化证 182

四 太朋证候 182

(二)少阴热化证 183

(三)少阴兼证 184

(一)厥逆证 185

(二)呕吐与下利 185

六 厥阴证候 185

第五节 卫气营血证候辨析 186

一 卫分证候 186

(一)风温伤卫 186

(三)湿温于卫 187

(四)秋燥伤卫 187

二 书写病案的注意事项 187

(二)暑温伤卫 187

二 气分证候 188

(一)热结气分内入胃肠 188

(二)热邪壅肺 189

(三)湿温在气 189

(二)熟在营分 190

(三)热人心包 190

(一)营卫合邪 190

三 营分证候 190

四 血分证候 191

(一)热在血分 191

(二)热动肝风 191

(三)血热伤阴 191

(四)亡阴失水 192

第六节 三焦证候辨析 192

五 少阴证候 192

二 中焦湿热 193

一 上焦湿热 193

(一)湿困肌表 193

(二)表湿化热 193

(四)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194

(一)湿热阻塞气机 194

(三)湿热郁发白痦 194

(二)脾胃升降失常 194

三 下焦湿热 195

(一)湿滞膀胱 195

(二)湿滞大肠 195

第七节 六淫证候辨析 196

一 风淫证候 196

二 火淫证候 197

三 暑淫证候 199

四 湿淫证候 200

五 燥淫证候 202

六 寒淫证候 203

第四章 症状鉴别 204

一 发热 204

(一)恶寒发热 204

(二)壮热 207

(三)潮热 209

(四)往来寒热 210

(五)烦热 211

(六)微热 213

二 昏迷 214

三 抽搐 216

四 出血 219

(一)衄血 219

(二)咳血 221

(三)吐血 222

(四)尿血 223

(五)便血 225

五 疼痛 226

(一)头痛 227

(二)胸痛 230

(三)胁痛 232

(四)胃脘痛 233

(五)腹痛 236

(六)腰痛 238

(七)四肢疼痛 241

六 汗出 243

七 水肿 245

八 黄疽 247

九 眩晕 249

十 心悸 252

十一 烦躁 253

十二 不寐 255

十三 健忘 257

十四 咳嗽 259

十五 喘促 261

十六 哮吼 263

十七 纳呆 265

十八 呃逆 267

三 病案书写的内容和要求 268

十九 呕吐 269

二十 洞泄 271

二十一 便秘 273

二十三 遗尿 277

二十二 小便不利 277

二十四 尿痛 278

二十五 麻木 280

二十六 瘫痪 282

二十七 半身不遂 284

第五章 病案书写 287

一 病案书写的重要意义 287

四 各种病案的特点 291

[附]门诊病案记录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