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字学 31
第一节 文字学源流概述 31
第二节 《说文解字》 42
一、《说文》的作者和成书情况 42
二、《说文》编撰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43
三、《说文》的编排原则和方法 46
四、《说文》的说解(上)——解形 49
五、《说文》的说解(中)——释义 54
六、《说文》的说解(下)——标音 59
七、《说文》的作用和功绩 62
八、《说文》的局限性 71
一、清代以前的《说文》研究 73
第三节 《说文》研究概况 73
二、清代《说文》研究四大家 74
第四节 文字学的研究与应用 91
一、文字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91
二、文字通假问题 111
第二章 音韵学 120
第一节 音韵学源流概述 121
第二节 中古音概说 127
一、中古音声母 127
二、中古音韵母 137
第三节 上古音概说 145
一、上古音声母 146
二、上古音韵部 154
第四节 关于声调 161
一、广义“古音通转”说 165
第五节 古音通转 165
二、古音通转举例 168
第六节 音韵学的应用 178
第三章 雅学 188
第一节 雅学源流概述 188
第二节《尔雅》 191
一、《尔雅》的性质与作者 191
二、《尔雅》的内容与编排 193
三、《尔雅》的训释方式与条例 197
四、《尔雅》的成就与不足 202
五、研究《尔雅》的著述 204
一、《广雅》 208
第三节 《广雅》和《广雅疏证》 208
二、《广雅疏证》 210
第四节 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227
第四章 方言学 245
第一节 方言学源流概述 246
第二节《方言》 254
第三节 方言研究对训诂学的意义 265
第五章 语源学 281
第一节 语源学源流概述 282
第二节 《释名》 295
第三节 语源学原理 302
一、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 304
二、古汉语词语音义上的相对严整性 308
三、人类心理活动对词义引申和词语派生的影响 315
第四节 语源研究的方法 320
第五节 语源学的应用 329
一、有助于沟通古训 331
二、有助于变雅词为俗语 333
三、有助于变冷僻之词为习见之语 334
四、有助于准确理解词义 335
五、有助于考释词义 336
六、有助于考订古文字 337
七、有助于了解古代礼俗制度 338
八、有助于了解古代名物形制特征 338
九、有助于破俚俗语源 339
〔附录一〕古车名原 341
〔附录二〕“浑”之语转蠡测 348
第六章 训诂学 358
第一节 训诂学源流概述 360
第二节 训诂内容 375
第三节 训诂术语 385
一、释义术语 385
二、易字术语 388
三、拟音术语 388
四、存疑术语 389
五、校勘术语 389
六、说明特殊辞例的术语 390
第四节 解释词义的基本方式 395
一、单词式 395
二、词组句子式 398
第五节 考证词义时通常遇到的一些困难 401
一、难在辨别多义词的具体词义 402
二、难在把握词义的引申系统 403
三、难在考证词义演变的历史 404
四、难在辨别专有名词 407
五、难在解释要简明、通俗而科学 408
六、难在辨别各种表达方式 410
七、难在要兼及句读、校勘 414
八、难在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手段 415
第六节 考证词义的常用方法 418
一、联系上下文 419
二、推敲句子结构 420
三、揣摩人情事理 422
四、考察全书用词规律 423
五、对比同义异说 425
六、注意考察古人时俗制度 426
七、展转求通 427
八、参考旧注 428
九、尽量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 431
第七节 训诂学之用于古籍整理 432
一、底本 432
二、校勘 433
三、标点 435
四、注释与翻译 442
五、古籍整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举例 443
主要参考书目 459
后记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