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1
上篇 中医基本理论 1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5
第一节 阴阳学说 5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5
(三)阴阳的平衡 6
(四)阴阳的转化 6
(二)阴阳的消长 6
(一)阴阳的互根 6
二、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上的运用 7
(一)生理方面 7
(二)病理方面 7
(三)治疗和药物方面 8
第二节 五行学说 8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8
(一)五行的制化 9
(一)解释脏腑生理 10
(二)解释脏腑病理 10
(二)五行的乘侮 10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上的运用 10
(三)治疗上的应用 11
第三节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11
第三章 藏象 12
第一节 脏腑功能 12
一、心与小肠 13
(一)心〔附〕心包 13
二、肝与胆 14
(一)肝 14
(二)小肠 14
(二)胆 15
三、脾与胃 16
(一)脾 16
(二)胃 17
四、肺与大肠 17
(一)肺 17
(二)大肠〔附〕肛门 19
五、肾与膀胱 19
(一)肾〔附〕女子胞 19
一、心与肾 21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1
(二)膀胱 21
六、三焦 21
二、肝与脾 22
三、肾与肺 22
四、脾与肺 22
五、心与肺 22
一、气 23
(二)卫气 23
(一)营气 23
第三节 气、血、津液 23
六、肝与肾 23
二、血 24
三、津液 24
第四章 经络 25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 26
第二节 经络的临床运用 28
一、生理方面 28
二、病理方面 30
四、治疗方面 31
三、诊断方面 31
〔附〕经络的近代研究 32
第五章 病因 33
第一节 六淫 34
一、风 35
二、寒 36
三、暑 37
四、湿 38
六、火 39
五、燥 39
第二节 疫疠 40
第三节 七情致病 40
第四节 饮食劳倦 41
第五节 外伤和虫兽伤害 42
第六节 寄生虫 42
第七节 痰饮和瘀血 43
第六章 诊法 44
第一节 问诊 44
一、一般望诊 45
第二节 望诊 45
二、舌诊 46
(一)舌质 46
(二)舌苔 47
第四节 切诊 48
二、脉诊 48
一、触诊 48
二、嗅气味 48
一、听声音 48
第三节 闻诊 48
第七章 辨证 50
第一节 八纲辨证 51
一、表里 51
二、寒热 52
三、虚实 52
四、阴阳 54
(一)阴证与阳证 54
(二)亡阴与亡阳 54
一、气病的辨证与方药 55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55
二、血病的辨证与方药 56
三、津液病的辨证与方药 57
第三节 脏腑辨证 58
一、心与小肠辨证及方药 58
二、肝与胆辨证及方药 59
三、脾与胃辨证及方药 61
四、肺与大肠辨证及方药 62
五、肾与膀胱辨证及方药 64
七、肝与脾胃合病的辨证及方药 65
六、心与肾合病的辨证及方药 65
八、肺与肾合病的辨证及方药 66
第四节 六经辨证 66
一、太阳病 66
二、阳明病 66
三、少阳病 67
四、太阴病 67
五、少阴病 67
六、厥阴病 67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67
四、血分证 68
三、营分证 68
一、卫分证 68
二、气分证 68
〔附〕辨证病案举例 69
第八章 治疗法则 72
第一节 治疗原则 73
一、未病先防 73
二、整体观念 73
三、扶正祛邪 74
四、标本缓急 75
五、正治与反治 75
第二节 治法 76
一、汗法 77
二、吐法 77
三、下法 77
四、和法 78
五、温法 78
六、清法 78
七、补法 79
八、消法 79
第二节 五味 80
第一节 四气 80
中篇 常用中药知识 80
第一章 药物的性能 80
中药的一般知识 80
第三节 升降浮沉 81
第四节 药物的归经 82
第二章 药物的禁忌 82
(一)妊娠用药禁忌 82
(二)服药禁忌 83
第三章 中药的用量 83
第四章 中药的煎、服法 84
中药的分类 86
第一章 解表药 86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86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90
第二章 泻下药 95
第一节 攻下药 95
第二节 润下药 97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98
第三章 祛风湿药 100
第四章 化湿利尿药 104
芳香化湿药 104
利尿渗湿药 106
第五章 温里药 112
第六章 清热药 115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16
第二节 清热解毒药 122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127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29
第七章 理气药 134
第八章 理血药 139
第一节 活血化瘀药 139
第二节 止血药 144
凉血止血药 144
化瘀止血药 147
收敛止血药 149
第九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150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153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156
第十章 补益药 159
第一节 补气药 160
第二节 补血药 163
第三节 补阴药 166
第四节 补阳药 171
第十一章 镇痉安神药 177
第一节 镇痉药 177
重镇安神药 181
第二节 安神药 181
养心安神药 182
第十二章 开窍药 184
第十三章 消导药 186
第十四章 驱虫药 188
第十五章 收敛药 191
第十六章 外用药 194
第十七章 涌吐药 198
第二节 药物配伍 200
第一章 方剂的概念及药物配伍 200
第一节 方剂的概念 200
下篇 方剂学基本知识 200
总论 200
(一)相类性配伍 202
(二)相使性配伍 202
(三)相制性配伍 203
第二章 方剂的组成原则 203
一、主药 203
二、辅药 204
第二节 药量的加减变化 205
第三章 方剂的加减变化 205
第一节 药味的加减变化 205
第四章 方剂的药理学研究及其进展 206
各论 209
第一章 解表方 209
桂枝汤 209
川芎茶调散 210
银翘散 211
解表方简表 211
第二章 泻下方 212
人参败毒散 212
大承气汤 213
胆道排石汤 214
三物备急丸 215
麻子仁丸 215
十枣汤 216
泻下方简表 216
第三章 和解方 217
小柴胡汤 217
四逆散 218
蒿芩清胆汤 218
逍遥散 219
半夏泻心汤 220
和解方简表 220
第四章 祛风湿方 221
独活寄生汤 221
祛风湿方简表 221
第五章 祛湿方 222
五苓散 222
八正散 222
祛湿方简表 223
平胃散 223
第六章 温里方 224
四逆汤 224
参附汤 225
理中汤 226
真武汤 226
温里方简表 226
第七章 清热方 227
白虎汤 228
龙胆泻肝汤 229
黄连解毒汤 229
茵陈蒿汤 230
白头翁汤 231
养阴清肺汤 231
清热方简表 232
第八章 理气方 233
越鞠丸 233
瓜蒌薤白白酒汤 234
半夏厚朴汤 234
第九章 理血方 235
旋复代赭汤 235
理气方简表 235
桃红四物汤 236
血府逐瘀汤 236
复元活血汤 237
补阳还五汤 237
冠心Ⅱ号方 238
理血方简表 239
失笑散 239
第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方 240
四生丸 240
二陈汤 241
〔附〕温胆汤 241
止嗽散 242
麻杏石甘汤 242
化痰止咳平喘方简表 243
定喘丸 244
第十一章 补益方 244
四君子汤 245
补中益气汤 246
参苓白术散 246
生脉散 247
玉屏风散 247
四物汤 248
归脾汤 249
六味地黄丸 250
金匮肾气丸 251
补益方简表 252
镇肝熄风汤 253
天麻钩藤饮 253
第十二章 镇痉安神方 253
朱砂安神丸 254
天王补心丹 254
交泰丸 255
镇痉安神方简表 256
第十三章 开窍方 256
安宫牛黄丸 257
艽合香丸 258
开窍方简表 259
第十四章 消导方 259
消导方简表 260
健脾丸 260
肥儿丸 260
第十五章 驱虫方 261
乌梅丸 261
驱虫方简表 262
第十六章 收涩方 262
四神丸 262
完带汤 263
金锁固精丸 263
六神丸 264
收涩方简表 264
第十七章 痈疡方 264
大黄牡丹皮汤 265
苇茎汤 266
仙方活命饮 266
阳和汤 267
四妙勇安汤 267
痈疡方简表 268
【附录】药物、方剂索引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