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3
1 各家针灸学说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基础 3
1.1 《内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各家针灸学说的影响 3
1.2 《难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各家针灸学说的影响 5
1.3 《甲乙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各家针灸学说的影响 7
2 古代针灸流派 9
2.1 针灸流派起源的传说 9
2.2 战国以后的主要针灸流派 10
2.2.1 经学派 10
2.2.2 经穴考订派 11
2.2.3 穴法派 12
2.2.4 手法派 13
2.2.5 刺络放血派 14
2.2.6 重灸派 15
2.2.8 临床各科诸派 18
2.2.7 重针派 18
2.3 针灸流派的形成因素 21
2.3.1 学术发展因素 21
2.3.2 师承因素 22
2.3.3 相互影响因素 23
2.3.4 地区因素 24
2.3.6 特定环境和条件因素 25
2.3.7 疗效因素 25
2.3.5 工作对象因素 25
2.3.8 学科渗透因素 26
2.4 针灸流派对针灸医学发展的影响 26
中篇 各论 29
1 张机的针灸学说 29
2 王熙的针灸学说 31
3 葛洪的针灸学说 33
4 陈延之的针灸学说 35
5 孙思邈的针灸学说 37
6 巢元方的针灸学说 39
7 王焘的针灸学说 42
8 王惟一的针灸学说 43
9 许叔微的针灸学说 45
10 刘完素的针灸学说 46
11 张元素、张璧的针灸学说 48
12 何若愚的针灸学说 49
13 王执中的针灸学说 51
14 窦材的针灸学说 53
15 张从正的针灸学说 56
16 李杲的针灸学说 58
17 席弘、陈会、刘瑾的针灸学说 60
18 窦默的针灸学说 62
19 罗天益的针灸学说 64
20 朱震亨的针灸学说 66
21 王国瑞的针灸学说 67
22 徐凤的针灸学说 71
23 汪机的针灸学说 73
24 李梴的针灸学说 75
25 薛己的针灸学说 77
26 高武的针灸学说 79
27 杨继洲的针灸学说 81
28 张介宾的针灸学说 84
29 郑宏纲的针灸学说 85
30 吴亦鼎的针灸学说 88
31 夏春农的针灸学说 89
下篇 附论 93
1 杨上善、杨玄操、王冰对针灸学的贡献 93
2 《太平圣惠方》在针灸学上的价值 95
3 《圣济总录》在针灸学上的价值 97
4 庄绰对针灸学的贡献 100
5 闻人耆年对针灸学的贡献 100
6 滑寿对针灸学的贡献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