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1
一、编者与成书年代 1
二、书名与卷数 2
三、刊本与抄本 4
四、构成与内容 9
五、体例 16
六、引录《甲乙经》诸书的考察 24
卷之一 28
精神五藏论第一 28
五藏变腧第二 35
五藏六府阴阳表里第三 37
五藏六府官第四 39
五藏大小六府应候第五 41
十二原第六 47
十二经水第七 48
四海第八 52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 53
营气第十 58
营卫三焦第十一 59
津液五别第十三 62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62
奇邪血络第十四 64
五色第十五 66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70
卷之二 80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80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93
奇脉第二 105
脉度第三 110
十二经标本第四 111
经脉根结第五 113
经筋第六 117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125
卷之三 130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130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131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134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135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136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137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137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139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下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143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146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150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153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155
胸白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158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159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160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161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163
腹自坞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163
腹自幽门侠臣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167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168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170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胶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171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172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175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177
手阳明及臂凡二—卜八穴第二十七 179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182
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185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186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188
足少阴及股并阴蹯四穴阴维二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191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192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195
足太阳及股并阳矫六穴凡三十六穴第三十五 198
经脉第一上 203
卷之四 203
经脉第一中 209
经脉第一下 216
病形脉诊第二上 225
病形脉诊第二下 230
三部九候第三 234
卷之五 238
针灸禁忌第一上 238
针灸禁忌第一下 245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249
缪刺第三 256
针道第四 264
针道终始第五 270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276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279
卷之六 281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281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285
五藏六府虚实大论第三 288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294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296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297
阴阳大论第七 301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305
五味所宜五藏生病大论第九 306
五藏传病大论第十 314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321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323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326
卷之七 326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333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346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356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358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痉第四 363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367
卷之八 379
五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379
五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385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393
五藏六府胀第三 403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406
肾风发风水面附肿第五 409
卷之九 413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颔项痛附) 413
寒气客于五藏六府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415
邪在肺五藏六府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420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425
邪在心胆及诸藏府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429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432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433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440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448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450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癫疝遗溺癃第十一 451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456
卷之十 458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458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461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466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472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479
热在五藏发痿第四 480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肠皆痛肩似拔第五 483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485
卷之十一 487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487
阳蹶大惊发狂痫第二 487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497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497
足太阳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498
五气溢发消渴黄瘴第六 500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504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507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509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511
卷之十二 522
欠哕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漾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522
寒气客于厌发瘩不能言第二 527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528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532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537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540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 544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545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546
妇人杂病第十 547
小儿杂病第十一 553
(附) 穴名索引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