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熊明安编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7114·70
  • 页数:487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绪论 1

第一章 商与西周时期的高等教育 6

第一节 殷商的高等教育 8

一、我国大学的起源 8

二、殷商时代的“右学”是我国最早的大学 10

第二节 西周的高等教育 11

一、金文中关于西周大学教育的记载 11

二、古代典籍中关于西周大学教育的记述 12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19

第一节 贵族官立大学的衰落 21

一、“官学”的衰落 21

二、贵族“保傅”教育的发展 22

一、私立大学的兴起与“稷下学宫” 23

第二节 私立大学的兴起 23

二、“士”阶层的产生与“百家争鸣”的形成 26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论述大学教育的专著简介 28

一、《大学》 28

二、《学记》 30

三、《弟子职》 34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家 37

一、孔子 38

二、墨子 44

三、卜商 48

四、曾参 50

五、孔伋 53

六、孟轲 55

七、荀况 59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高等教育 69

一、两汉时期的官立高等学校 71

第一节 两汉时期高等教育的类别 71

二、两汉时期儒家学者开办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概述 75

第二节 两汉时期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79

一、两汉太学的教师 79

二、两汉太学的学生 80

三、两汉时期太学里的师生关系 81

四、两汉时期太学生的政治运动 81

第三节 两汉高等学校的教学 82

一、教学内容 82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83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高等教育家 86

一、董仲舒 87

二、王充 91

三、班昭 94

四、马融 96

五、郑玄 98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等教育 104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高等教育 109

一、三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109

二、两晋的高等教育 112

三、东晋时期北方各国的高等教育 115

第二节 南北朝的高等教育 116

一、南朝的高等教育 117

二、北朝的高等教育 122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等教育家 125

一、严植之 125

二、徐遵明 127

三、李铉 128

四、熊安生 130

五、乐逊 131

六、沈重 133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高等教育 136

第一节 唐朝高等教育的类别 140

一、中央的六学二馆 140

二、玄学 141

三、医学 142

四、隋唐儒家学者开办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概述 143

五、唐朝高等教育的三大特点 145

第二节 唐朝高等教育的领导管理制度概述 146

一、行政领导系统 146

二、教学管理 147

第三节 唐朝高等学校的教师、学生与教学 149

一、教师 149

二、学生 149

三、唐朝高等学校的教学 151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 152

第四节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的高等教育 152

二、科举考试的手续与方法 153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 154

四、科举考试制度对唐朝高等教育的影响 156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高等教育家 156

一、徐文远 157

二、陆德明 158

三、孔颖达 160

四、颜师古 162

五、褚无量 163

六、韩愈 165

第六章 宋朝的高等教育 171

第一节 宋朝的学风与学派 174

一、宋朝的学风 174

二、宋朝的学派 175

三、宋朝的学风与学派对教育的影响 177

第二节 宋朝的中央官立高等学校 178

一、国子学 180

二、太学 180

三、律学 181

四、算学 181

五、书学 182

六、画学 182

七、医学 182

八、武学 183

九、广文馆 183

十、四门学 183

十一、辟雍 184

第三节 宋朝儒家学者开办的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与书院 184

一、宋朝儒家学者开办的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概述 184

二、宋朝的书院 185

一、中央官立高等学校的领导管理 188

第四节 宋朝高等教育的领导管理与教学 188

二、宋朝官立高等学校的考试与升舍法 189

三、宋朝高等学校的教学概况 191

第五节 宋朝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太学生的政治运动 193

一、宋朝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193

二、宋朝太学生的政治运动 194

第六节 宋朝的高等教育家 195

一、邢昺 195

二、胡瑗 196

三、周敦颐 200

四、张载 202

五、程颢 204

六、程颐 206

七、杨时 208

八、朱熹 210

九、吕祖谦 214

十、陆九渊 216

第七章 辽、金和元朝的高等教育 223

第一节 辽的高等教育 223

一、国子监 224

二、太学 225

第二节 金的高等教育 225

一、国子学 227

二、女真国子学 227

三、太学 227

第三节 元朝的高等教育 228

一元朝的中央官立高等学校 230

二、元朝的地方高等学校——书院 233

三、元朝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 234

第四节 辽、金、元时期的高等教育家 235

一、金履祥 236

二、许谦 237

三、许衡 238

四、肖惟斗 241

五、吴澄 242

第八章 明朝的高等教育 246

第一节 明朝中央官立高等学校 251

一、国子监 251

二、太学 256

三、武学 256

四、宗学 256

五、医学与阴阳学 257

第二节 明朝的书院 257

第三节 明朝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 260

一、国子监的管理与教学 260

二、太学、医学、阴阳学的管理与教学问题 262

三、书院的管理与教学 263

第四节 明朝太学生的政治运动 265

第五节 明朝的高等教育家 266

一、宋讷 267

二、罗钦顺 269

三、湛若水 270

四、王守仁 272

五、吕柟 276

六、李贽 278

七、顾宪成 280

八、高攀龙 281

第九章 清朝的高等教育 287

第一节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官立高等学校 291

一、国子监 291

二、算学、医学、阴阳学及宗学、觉罗学等 295

三、书院 295

一、洋务派创设的专科学校 299

第二节 鸦片战争至清末的高等教育 299

二、改革书院制度 306

三、维新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学” 308

四、清末新学制确立后的高等教育 311

五、清末的留学教育 318

第三节 教会大学 321

一、清朝中叶到清末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概述 321

二、清末的教会大学 324

三、教会学校师生反抗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斗争 325

第四节 清朝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 326

一、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官立高等学校的管理与教学 326

二、清末西方式“新型”大学的管理与教学 328

三、清末统一的教育行政机关的设立 329

第五节 清朝的高等教育家 330

一、黄宗羲 330

二、陆桴亭 334

三、李颙 336

四、颜元 339

五、钱大昕 343

六、张百熙 344

七、严复 347

第十章 中华民国的高等教育 356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对高等教育进行的改革 359

一、“壬子癸丑学制”与教育法令中关于高等教育的若干规定 359

二、民国初年高等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367

第二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高等教育 369

一、改革北京大学 369

二、北洋政府统治下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教育改革运动 371

三、1922年学制系统中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 373

四、颁布《国立大学条例》 374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 376

一、黄埔军校 376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与高等教育政策 378

三、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383

第四节 中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 384

一、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384

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教学 386

第五节 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加深与教会大学势力的扩展 402

一、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与教会大学 402

二、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实施的奴化大学教育 404

第六节 中华民国时期高等学校师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406

一、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高等学校师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406

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高等学校师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407

四、日寇占领区的师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斗争 411

第七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家 412

一、蔡元培 412

二、范源濂 417

三、教会大学师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419

三、张伯苓 419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 42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 430

一、湖南自修大学 430

二、平民女校高等班 433

三、上海大学 433

四、农民运动讲习所 435

五、劳动学院 438

六、中法大学 438

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高等教育 439

一、工农红军大学 439

二、苏维埃大学 441

四、高等师范学校 442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 442

第三节 陕北抗日根据地的高等教育 443

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444

二、中共中央党校 448

三、陕北公学 449

四、中国女子大学 450

五、延安大学 451

第四节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的高等教育 454

一、东北军政大学 455

二、华北大学 456

三、人民革命大学 456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457

第六节 无产阶级的高等教育家 459

一、徐特立 460

二、吴玉章 466

三、李大钊 472

结束语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