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张岱年 1
序二&陈荣捷 3
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开幕词&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 程序 4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地研究朱子学——在开幕式上的祝词&袁启彤 7
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研究朱子学——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郁文 10
吸收朱子学精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 宫达非 13
朱子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 复旦大学校长顾问、教授 蔡尚思 16
朱子之创新&美国 陈荣捷 19
弘扬朱子思想之真精神——致“纪念朱子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的信&贺麟 31
学说以救时为贵&中国台湾 陈立夫 35
朱熹对儒家思想哲理化的贡献&李锦全 37
朱熹对儒学的继承和创新&陈正夫 49
朱子思想的历史性格与现代意义&日本 高桥进 62
评朱熹理学的社会作用&吴乃恭 70
朱熹思想的当今价值&姜国柱 82
重评朱熹&杨青 95
朱熹的历史地位&刘雨涛 123
朱熹——一个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徐晓望 132
朱子学术思想再评价&韩钟文 142
朱熹治国思想的再认识&邹永贤 149
朱子的力行论(提要)&中国台湾 李威熊 159
评《南宋反道学的斗争》&朱瑞熙 161
朱熹的思想究竟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香港 刘述先 182
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蒙培元 198
戴震对朱熹形而上本体论的批判(提要)&张立文 208
朱熹的“理”与宇宙全息律&段景莲 212
朱熹理、气观之再认识&李五湖 218
朱熹太极观析略&黄保万 227
格物致知论内涵剖析&陈其芳 235
论朱熹“理一分殊”说的积极意义&李志林 245
朱熹“格物致知”论析评&商聚德 259
略论朱子“格物穷理”说的认识论意义(提要)&步近智 张安奇 272
评朱熹的“豁然贯通”说&刘文英 277
朱熹的中庸论模式化研究(提要)&韩国 金裕赫 289
《四书集注》与中国文化传统——兼谈“道统”的实际内容与意义&钱逊 294
朱熹理学体系中的实学思想&葛荣晋 305
朱熹功利思想辨析&洪波 321
朱熹与道家道教&孙以楷 331
朱熹诗中的道佛痕迹&香港 王煜 343
朱熹伦理思想评述&沈善洪 王凤贤 349
朱熹伦理思想评议&阳正太 364
评朱熹的“道心”说&博云龙 380
朱熹理欲观评析&黎昕 391
朱熹论为人之道&潘富恩 404
朱熹对道德结构三个层面的划分&张玉奇 412
朱子气节论&朱杰人 420
论朱熹“格君心之非”的政治哲学&周伟民 432
从按劾唐仲友看朱熹的政治思想&俞兆鹏 438
论朱熹及其《伊洛渊源录》&卢钟锋 452
朱子的史学成就&朱仲玉 471
朱熹“尊孟辨”之历史意义(提要)&韩国 安炳周 483
朱熹的宇宙论和天文观&周桂钿 485
朱熹与科学&羊涤生 498
朱子之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提要)&韩国 金世汉 508
朱晦庵与李退溪书院教育论比较(提要)&韩国 丁淳睦 510
朱熹诗和诗论&蔡厚示 514
朱子的文气思想(提要)&中国台湾 朱荣智 523
朱子书法的理论与创作&董琨 525
程朱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王有为 535
朱陆异同与对后世的影响&日本 志贺一朗 540
朱熹闽学与张栻湖湘学之异同及其意义&蔡方鹿 548
理学与三晋思想&魏宗禹 557
理学在元代的传播与发展&乌兰察夫 段文明 570
朱子学与阳明学&阎韬 584
论清初的朱子学&陈祖武 596
福建文化与朱熹&刘树勋 608
朱熹与金门的教化&中国台湾 董金裕 617
韩国的朱子学&中国台湾 蔡茂松 625
朱子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影响&朱七星 640
论朝鲜朱子学家李退溪的人生哲学&高令印 648
朱熹研究回顾&辛冠洁 660
纪念朱子诞辰860周年 国际学术会议论点综述&杨青 669
编后记&本书编者 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