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1
前言 1
第1章 电信历史 1
1.1 电话的真正发明者 1
目录 1
1.2 电信产业的发展 2
1.3 首家电话公司的成立 3
1.4 电信网早期的发展 3
1.6 竞争的引入 4
1.5 静音电话(Hush-a-Phone) 4
1.7 分离协定 5
1.8 资费 6
1.9 1996电信法案 7
1.10 加拿大市场 8
第2章 语音特性 10
2.1 媒介 10
2.2 声音 10
2.3 带宽 12
2.4 语音 14
2.5 其他业务 15
第3章 电话网络 16
3.1 使用的连接拓扑 16
3.2 本地回路 17
3.3 网络等级体系(1984年以前) 18
3.4 网络等级体系(1984年之后) 20
3.5 公用交换网 22
3.6 北美编号方案 22
3.9 用户分机 23
3.7 地区号 23
3.8 电话局编号 23
3.10 专用网 24
3.11 混合网 25
3.12 本地接入和传送区(LATA) 25
3.13 线路连接 26
3.14 通信的种类 26
3.14.1 单向(单工) 26
3.14.2 双向交替(半双工) 26
3.15 设备 27
3.14.3 双向同时(双工)或全双工 27
第4章 电话机 28
4.1 电话机的功能 29
4.2 电话机部件 31
4.2.1 底座 31
4.2.2 手柄 32
4.2.3 话筒 33
4.2.4 听筒 33
4.2.5 接头或手柄软线 34
4.2.6 电话机的内部 35
4.2.7 叉簧 36
4.2.8 拨号盘 36
4.2.9 振铃器 38
4.2.10 插塞尖和塞环 38
4.3 新式电话机 39
4.3.1 缩位拨号 39
4.3.6 内部扬声器 40
4.3.4 会议电话呼叫 40
4.3.5 重拨 40
4.3.3 呼叫转移 40
4.3.2 通话保持 40
4.3.7 免提拨号 41
4.3.8 显示 41
第5章 模拟和数字传输 42
5.1 引言 42
5.2 模拟传输系统 42
5.3 模数转换 46
5.4 数字信号方式 47
5.5 模拟世界中的数字数据 50
第6章 载波 52
6.1 市内交换载波 52
6.1.1 市内拨号音(单线和合用线)业务 53
6.1.2 集中式用户交换业务 54
6.1.3 商业业务(直接拨入和直接拨出线路和中继线) 55
6.1.4 住宅业务 55
6.1.5 市内通话业务 56
6.1.6 付款电话业务 56
6.1.7 专用线路与直达线路 56
6.1.8 外部交换业务 58
6.1.9 WATS(州内,LATA区内) 59
6.1.10 800/888业务 61
6.1.11 查号服务 62
6.1.12 远离分站 62
6.1.13 局间载波的连通(等同通路) 63
6.2 竞争性市内交换载波(CLEC) 64
6.3 局间载波(IEC/IXC) 65
6.3.1 长途交换业务(DDD) 65
6.3.2 信用卡业务(通话卡业务) 66
6.3.3 WATS业务 68
6.3.4 800/888和900业务提供 69
6.3.5 国际连通 70
6.3.6 外部交换(FX)业务 70
6.3.7 远离分站(OPX) 71
6.3.8 接线/查号辅助 72
6.3.9 远程呼叫发送(RCF) 72
6.4 增值载波 73
6.5 交替接线员业务 73
6.7 竞争性通路提供者 74
6.8 转售商 74
6.6 集合体 74
第7章 线路与中继线 76
7.1 引言 76
7.2 DID 78
7.3 DOD 79
7.4 FX 79
7.5 OPX 80
7.6 直达线路 81
7.7 WATS 81
7.8 专用线路 83
7.9 线路和中继线网络的说明 84
第8章 话务工程 86
8.1 得到信息 87
8.2 实现目标 88
8.3 使用信息 88
8.3.1 收集数据 89
8.3.2 将数据转化为每日或每时的使 89
用量 89
8.3.3 选择适当的工具 90
8.3.5 确定所需的业务等级 92
8.3.4 泊松分布 92
8.3.6 爱尔朗分布 94
第9章 设备:专用分组交换机 98
9.1 专用分组交换机(PBX) 98
9.2 模拟系统 101
9.3 数字式PBX 101
9.4 中心局集中式用户交换机 105
9.5 集中式用户交换机业务 105
9.6 外围设备 107
第10章 按键电话系统 108
10.1 使用按键系统的原因 109
10.2 供应商接口 113
10.3 按键系统市场中的关键性参与者 114
第11章 语音处理 116
11.1 引言 116
11.2 控制选择:按键音频或语音识别 116
11.3 自动转接台 117
11.4 对话中没有直接说明的一些要点 120
11.5 自动通话分配器 121
11.6 语音邮件 127
11.7 人机对话式语音应答 132
第12章 计算机电话集成(CTI) 135
12.1 其他应用程序 137
12.2 为什么如此狂热 140
12.3 计算机和通信的链接 141
12.4 技术进步 142
12.5 最终结合 143
12.6 技术增强 144
12.7 其他技术 145
12.7.1 自动转接台 146
12.7.2 集成语音识别和应答 146
12.7.3 回复传真和传真处理 146
12.7.4 文本转换成语音和语音转换成文本 147
12.7.5 光学字符识别(OCR) 147
12.8 小结 147
第13章 数据通信 149
13.1 概念 149
13.3 协议 151
13.4 传输协议(同步与异步) 151
13.2 结构 151
13.5 错误检测 154
13.6 奇偶校验位/垂直冗余检测(VRC) 155
13.7 纵向冗余检测(LRC) 156
13.8 循环冗余检验(CRC) 157
13.9 丛——通信信道方向 159
13.9.1 单路(单工) 159
13.9.2 双路可选择(半双工) 159
13.9.3 双路同时(双工)或全双工 160
13.10 压缩 161
13.11 多路复用 163
13.11.1 SDM 163
13.11.2 FDM 164
13.11.3 TDM 164
13.12 代码 166
13.12.1 ASCII 167
13.12.4 单代码 169
13.13 调制 169
13.12.2 扩展ASCII 169
13.12.3 EBCDIC 169
13.13.1 幅度调制(AM) 170
13.13.2 频率调制(FM) 170
13.13.3 相位调制 171
13.13.4 QAM 171
13.14 设备 172
13.14.1 DTE与DCE 172
13.14.2 DTE的种类和举例 172
13.15 调制解调器 173
14.1 T载波系统的发展 174
第14章 T1和T载波系统 174
14.2 模拟传输基础 175
14.3 数字化的发展 177
14.4 模数转换 179
14.5 到终端用户的变动 181
14.6 T1基础 181
14.6.8 字节同步传输 182
14.6.7 双极性格式 182
14.6.6 帧格式 182
14.6.5 脉冲编码调制 182
14.6.4 时分多路 182
14.6.2 全双工 182
14.6.1 四线电路 182
14.6.3 数字式 182
14.6.9 信道化或非信道化 183
14.7 帧格式 184
14.8 双极性码 185
14.9 字节同步 187
14.10 信道化与非信道化 188
14.11.4 DS2 189
14.11.6 DS4/NA 189
14.11.5 DS3 189
14.11.1 DS0 189
14.11.3 DS1C 189
14.11.2 DS1 189
14.11 数字容量 189
14.11.7 DS4 190
14.12 信令 190
14.13.4 潜在的同步问题 192
14.13.3 帧同步 192
14.13.1 位同步 192
14.13.2 时隙 192
14.13 时钟(网络同步) 192
14.14 性能问题 193
14.15 D3/D4帧 194
14.16 维护问题 194
14.17 误码检测 195
14.18 漏检/多检现象 195
14.19 ESP——改进问题的一个步骤 197
14.20 帧 198
14.21 设施数据链路 199
14.22 ESF的优点 199
14.23 ESF的问题 199
第15章 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 201
15.1 其他网络结构 216
15.2 SNA 217
15.3 SNA的组成部分 217
15.4 SSCP 218
15.5 物理设备 218
15.6 逻辑设备 219
15.7 数字网络结构(DNA) 221
15.8 互连网协议(TCP/IP) 222
15.9 IP 223
15.10 TCP 224
第16章 Internet 225
16.1 引言 225
16.2 一点历史 225
16.3 结构(谁在中心及其原因) 227
16.5 每个人都可作为发布者 228
16.4 为什么如此狂热 228
16.6 商业机会 229
16.7 垃圾 230
16.8 Web 广告 231
16.9 Web站点 231
16.10 协议 234
16.11 命名标准 236
16.12 获取访问 236
16.13 互连网的未来 238
17.1 引言 239
第17章 Intranet 239
17.2 结果 240
17.3 结构 241
17.4 访问网络 243
17.5 Intranet:符合逻辑的发展 244
17.6 它是对每个人吗 246
17.7 全业务Intranet 246
17.8 应用 248
17.9 从这儿到达那儿 249
17.10 其他问题 250
第18章 分组交换技术(X.25) 252
18.1 数据通信中的问题 252
18.2 数据通信回顾 253
18.3 定义分组交换 253
18.4 什么是分组交换 253
18.5 分组交换的类比 253
18.6 分组的概念 257
18.7 额外开销 258
18.8 分组格式概略 259
18.10 用户连接 261
18.9 分组网络 261
18.12 其他益处 266
18.11 分组的益处 266
18.13 分组交换的优点 269
18.14 分组交换的其他部件 269
18.15 X.25编号方案 273
18.16 X.25业务的应用 273
18.17 其他形式的分组 274
第19章 局域网(LAN) 276
19.1 什么是LAN 276
19.1.2 非常低的错误率 277
19.1.1 高通信速度 277
19.1.3 地理边界 278
19.1.4 多附加设备的媒介或单导线系统 278
19.2 从另一个角度看LAN 278
19.3 使用原因 279
19.3.1 性能 279
19.3.2 线路 279
19.3.3 共享的资源 283
19.5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284
19.4 分布系统 284
19.6.1 节点配置组件 286
19.6 LAN的工作方式 286
19.6.2 LAN节点的LAN软件 287
19.6.3 LAN网络接口卡 287
19.7 拓扑 289
19.7.1 物理拓扑 289
19.7.2 逻辑拓扑 293
19.7.3 混合拓扑——现实世界 293
19.8.2 桥 295
19.8 网间互连 295
19.8.1 中继器 295
19.8.3 路由器 296
19.8.4 网关 296
19.8.5 LAN交换与非交换 296
第20章 以太网 302
20.1 概念 302
20.1.1 总线——CSMA/CD 302
20.1.3 带宽 304
20.1.2 半双工 304
20.1.4 目标地址 305
20.1.5 源地址 306
20.1.6 长度 306
20.1.7 数据 306
20.1.8 CRC 307
20.2 部件 307
20.2.1 10Base5 307
20.2.2 10Base5部分的配置 308
20.2.3 10Base2 311
20.2.4 10Base2部分的配置 312
20.2.5 10Base-T 314
20.2.6 10BaseF(光纤) 316
20.2.7 10宽36 316
20.3 快速以太网 318
20.3.1 需要快速以太网的原因 318
20.3.2 替代种类 319
20.3.3 100Base-T 319
20.3.4 Gigabit以太网 323
21.3 初始布局 324
21.2 IBM令牌概念 324
第21章 令牌环LAN 324
21.1 令牌环 324
21.4 遇到的问题 325
21.4.1 断电 325
21.4.2 断连 326
21.4.3 常见的更改 327
21.5 物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328
21.6 使用的电缆类型 331
21.7 速度 332
21.8 媒体访问控制层 333
21.9 帧 334
21.10 令牌 334
21.11 中止序列 336
21.12 数据帧 337
21.13 实例 339
第22章 基带与宽带 343
22.1 基带和宽带概述 343
22.2.1 数据速率 344
22.2 驱使LAN决定的动机 344
22.2.2 互连 345
22.2.3 集成资源 345
22.2.4 兼容性问题 345
22.2.5 花费蕴含 345
22.2.6 PBX 347
22.2.7 基带电缆系统 348
22.2.9 基带是可标量的LAN业务 349
22.2.10 基带是高效的 349
22.2.8 基带比宽带和PBX方法便宜 349
22.3 宽带电缆系统 351
22.4 基带与宽带 356
第23章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357
23.1 FDDI设计 357
23.2 FDDI配置 360
23.3 OSI模型上的FDDI 362
23.4 FDDI帧 364
23.5 同步 365
23.6 FDDI应用 365
23.6.2 转换桥 367
23.6.1 封装桥 367
23.7 MAN中的FDDI 368
23.8 FDDI恢复 369
23.9 FDDI-Ⅱ 370
23.10 快速以太网 370
23.11 以太网交换 371
第24章 多兆位数据交换业务 372
24.1 SMDS 372
24.2 局部环境 374
24.3 SMDS中使用的技术 375
24.5 到SMDS的连通速率 376
24.4 SMDS的目标 376
24.6 访问MAN 377
24.7 IEEE 802.6结构 379
24.8 DQDB结构 379
24.9 MAN连通装置 381
24.10 数据处理 383
24.10.1 分割和组合 383
24.10.2 SMDS数据单元 384
24.11 信息吞吐量 387
24.10.3 LAN环境中的SMDS 387
24.12 SMDS上的未来业务 388
第25章 帧中继 390
25.1 帧中继 390
25.2 发展帧中继的原因 391
25.3 帧中继的重要性 391
25.4 帧中继和其他业务的比较 393
25.4.1 TDM电路交换 393
25.4.2 X.25分组交换 394
25.5 帧中继的速度 396
25.6 保证发送 397
25.7 帧中继业务的优点 398
25.7.1 增加的可用性和效率 398
25.7.2 通过网络合并的节省 399
25.7.3 提高了网络工作时间 399
25.7.4 响应时间的改进 399
25.7.5 易于修改并且快速增长 399
25.8.2 CCITT X.25协议 400
25.8.1 TCP/IP和Novell IPX/SPX 400
25.7.6 使用的标准 400
25.8 可利用的业务 400
25.8.3 传真(CCITTⅢ、Ⅳ研究小组)业务 402
25.9 帧中继标准 402
25.10 主要参与者 402
25.11 其他 402
25.12 LMI规格 403
25.13 标准的内容 403
25.13.1 基本数据流 403
25.14 语音帧中继 405
25.13.2 控制的接口信息 405
25.13.3 内部网络 405
25.15 设备 407
25.16 国际化 407
25.17 优点 408
25.18 缺点 408
第26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 409
26.1 ISDN 409
26.2 ISDN的定义 409
26.3 规则制定者 411
26.4 需要ISDN的原因 412
26.5 ISDN的整体概念 413
26.5.1 电报 414
26.5.2 电话 414
26.5.3 电传 414
26.5.4 数据通信 414
26.5.6 其他业务 415
26.6 综合 415
26.5.5 分组交换 415
26.7 ISDN的结构 416
26.8 物理角度 416
26.9 逻辑角度 418
26.9.1 电路模式业务 418
26.9.2 分组模式业务 419
26.9.3 应用业务 420
26.10 结构实物 421
26.10.1 交换载波网络 423
26.10.3 房屋网络 424
26.10.2 局间交换网络 424
26.11 基本的操作特性 426
26.12 承载业务 427
26.13 无干扰信道能力 430
26.14 ISDN的应用 430
26.15 ISDN的集中式用户交换机与PBX 431
业务 431
26.16 集中式用户交换机 432
26.19 消息和帧格式 433
26.19.1 D信道协议 433
26.18 ISDN在纵向市场中的应用 433
26.17 ISDN的PBX能力 433
26.19.2 D信道消息定向信令 434
第27章 异步传输模式 436
27.1 ATM的引入 436
27.2 什么是ATM 436
27.3 宽带通信 437
27.4 时分多路 438
27.4.1 数字多路技术的回顾 438
27.4.2 时分多路/脉冲编码调制 438
27.5 数字体系 439
27.6 SONET 440
27.7 信元的概念 443
27.8 信元的重要性 444
27.9 信元大小和格式 444
27.9.1 通用流量控制标识符 445
27.9.2 虚路径标识符(VPI) 445
27.9.3 虚通道标识符(VCI) 445
27.9.4 净荷种类(PT) 445
27.10 用户数据的信元格式 446
27.11 适配层 446
27.9.5 信元丢失优先级(CLP) 446
27.9.6 头错误控制(HEC) 446
27.12 ATM标准协议 448
27.12.1 CCITT 448
27.12.2 速率 449
27.12.3 ANSI 451
27.12.4 ATM论坛 451
27.13.1 桥 452
27.13.2 路由器 452
27.13 设备 452
27.13.3 网关 454
27.13.4 服务器 454
27.13.5 交换机 455
27.13.6 公共交换机 456
27.13.7 多路复用器 456
27.13.8 CSU/DSU 456
27.14 LAN环境中的ATM 457
27.15 ATM需求评价 457
27.16 桌面应用的需求 458
27.17 通过ATM进行LAN到LAN的 459
连接 459
27.18 通过ATM进行LAN到WAN的 459
连接 459
27.19 市内交换载波 460
27.20 局间交换载波 461
27.21 CAP和有线电视供应者 462
27.22 CATV公司 462
27.23 应用需求 462
27.24.1 使网络与商业需要匹配 464
27.24 形势评估 464
27.24.3 考虑LEC和IEC提供的业务 465
27.24.4 ATM的非连接方式已经存在 465
27.24.5 ATM的互连性 465
27.24.6 发展趋势 465
27.24.2 将通信连入到单一的平台 465
第28章 蜂窝和个人通信系统 466
28.1 无线电传输 466
28.2 AMPS/IMTS的问题 466
28.3 蜂窝通信 467
28.6 蜂窝的得与失 471
28.4 满足需要 471
28.5 电话机(移动的)设置 471
28.7 数字传输 475
28.8 语音技术和应用 475
28.9 传真技术 476
28.10 数据传输 478
28.11 数字蜂窝的发展 479
28.12 个人通信业务 479
28.14 PCS/PCN的概念 481
28.13 技术 481
28.15 个人通信的原因 485
28.16 个人通信的发展 486
28.17 PCS与蜂窝网络的比较 486
第29章 无线电系统 488
29.1 无线电系统 488
29.2 卫星 488
29.2.1 频率 488
29.2.2 卫星的优点 489
29.2.3 缺点 490
29.3 极小孔径终端(VSAT) 491
29.4 微波 492
29.5 微波和卫星系统的未来使用 493
第30章 光系统 494
30.1 系统几何学 494
30.2 大气条件 496
30.2.1 吸收 497
30.2.2 散射 497
30.3.1 无干扰视线 498
30.2.3 闪光 498
30.3 位置选择 498
30.3.2 不利的安装因素 499
30.4 许可要求 500
30.5 带宽容量 500
30.6.2 无线电选择 501
30.6.3 红外的选择 501
30.6.4 链接两个LAN的红外技术 501
30.6.1 电缆选择 501
30.6 应用 501
30.6.5 链接两个以太网LAN的红外激光技术 502
30.6.6 使用数字传输系统进行PBX到 502
PBX的连接 502
30.6.7 高速数字数据电话业务 504
30.7 系统能够透明地运载LAN通信吗 505
30.8 红外系统的优点 505
30.9 红外系统的缺点 506
30.10 光纤兼容系统 506
第31章 电视会议 507
31.1 电视会议 508
31.2 电视会议的一般看法 509
31.2.1 增加管理效率 509
31.2.2 会议质量 509
31.2.3 生活质量的改进 509
31.3.2 监视器 510
31.3.3 声频能力 510
31.3.1 摄像机 510
31.3 视频系统的主要部件 510
31.3.4 控制系统 511
31.3.5 编码器/解码器 511
31.3.6 通信链路 511
31.4 电视会议中的标准 512
31.5 多点控制装置 514
31.6 部件的连接 515
31.6.1 会议室方案 515
31.6.2 流动系统 518
31.6.3 基于PC的系统 520
32.1 引言 522
第32章 电信金融 522
32.2 利益 523
32.2.1 硬利益 523
32.2.2 软利益 524
32.3 花费 525
32.3.1 花费/利益计算 525
32.3.2 寿命周期 526
32.4 标价考虑 528
32.4.3 维护问题 529
32.4.2 证实花费 529
32.4.1 做出决定的过程 529
32.4.4 降低的价格与改进的服务 530
32.4.5 示样计算 530
32.4.6 最初花费 531
32.4.7 附加花费 532
第33章 传真 534
33.1 传真传输 534
33.2 传真的种类 535
33.2.1 GroupⅠ传真 535
33.2.2 GroupⅡ传真 537
33.2.3 GroupⅢ传真 539
33.3 打印选择 540
33.4 传真板 541
33.4.1 保存和发送 541
33.4.2 直接进入PC的接收 541
33.4.3 以后的打印 541
33.4.4 激光或点阵打印 541
33.4.5 作为图形或ASCII保存的文件 541
33.6 未来的机器 542
33.5 传真的通用 542
第34章 电缆系统 543
34.1 引言 543
34.2 双绞线 546
34.3 同轴线 550
34.4 光学纤维 552
34.5 光纤的应用 555
34.6 光纤的差异 556
34.7 光纤的未来和冒险 557
缩略语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