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序章 一支未燃完的烟 1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 1
家世与寄人篱下的童年 1
“五·四”运动对少年生活的影响 4
“社会大学”毕业的“杂家” 5
“牛”与“虎” 8
古氏第三代鬃商的成长 9
洋行怎样垄断重庆山货业 11
旧中国猪鬃工人悲惨的地狱图 15
第二章 发家史 17
民族企业家的产生 17
初出茅庐——“娃娃”打败“爷爷” 19
智逐觊觎重庆财富的洋商 21
“捧红更捧黑”——与军阀打交道 22
欢迎前来合作做生意的洋商——与美国孔公司的猪鬃“婚礼” 24
大鱼吃小鱼,小鱼能吃掉大鱼吗? 26
“不让人赚钱的买卖人,不是好买卖人” 29
不打官司与打官司 31
在什么情况下“冒险” 34
崛起于世界经济大恐慌之中 36
第三章 抗战期间的幕前与幕后 39
“识”与“胆” 39
《小小的猪鬃》 42
古耕虞与银行家——抗战初期围绕猪鬃的“趣事” 45
抗战初期的大发财 48
四川畜产公司的成产 49
一场真正的闹剧——官商斗法 51
充当“鲁仲连” 57
富贵人的酒筵——从小小的猪鬃看“大人物”如何攫取社会财富 61
官商远远不如私商精明 67
第四章 向全国发展 67
早知三日事,富贵几千年——登上“猪鬃王国”宝座前的精采策划 70
击垮官撩资本企业垄断猪鬃出口局面的三着棋 71
经济上与国民党评理,政治上依靠共产党 74
“猪鬃王国”的建立 76
第五章 花与蝴蝶 78
中国企业家走过的历史道路及其切身感受 78
第六章 政治生涯交响曲 88
与周恩来交了朋友 88
政治生涯交响曲的三个乐章 91
一“推”一“拉” 93
一次对工商界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讲 96
济南飞来报春的燕子 97
从上海到香港 103
这里没有国共内战——肥水不落外人田 106
与周总理一夕长谈 109
第七章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109
“潜台词” 111
能为人民服务而骄傲 114
社会上的人决不是“清一色” 118
爱国心与事业心——为什么果断地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20
第八章 以国土待我,以国士报之 126
“心里美” 126
“难忘的1950年” 128
纽约郊区别墅的周末 129
从冻结到解冻——一场戏剧性的外交斗智 131
无名英雄和假洋鬼子 136
“三反”运动和三桌鱼翅席 138
第九章 四川畜产公司退出海外市场 144
“难忘的1953年” 144
两个“婆婆”与两个“四百万”——“川畜”为什么退出海外市场 146
缺乏自主权的“王熙凤” 148
第十章 “我是来做事的,不是来做官的” 151
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与出任国营企业经理 151
不需要搞市场竞争的经理 153
企业有的“文章” 154
第十一章 运动·学习·心得 157
两件令人迷惘的事 157
两件令人为难的事 160
在社会主义学院的生活 164
第十二章 在人民有困难的时候多为人民做好事 169
内江行 169
肠衣问题与“经理挂帅” 174
第十三章 私人生活 177
“猪鬃疯”——大王的风格 177
大饼、油条与“强盗牌”香烟 180
大事精明,小事糊涂 182
三条“规矩”和一条“界线” 184
“现代石崇”的家居生活 186
昔日情怀与今日情怀 187
“平价娃娃”——对下一代的教育 189
究竟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私人生活的一点回声 192
第十四章 十年内乱,十年沉浮 195
“知春亭”咏叹调 195
把红卫兵挡在门外——一位民警与一位资本家 199
另挂牌子 202
84个字“过关” 205
“古耕虞到哪里去了?” 206
当顾问 209
令人感激的暗中保护 214
在极度荒唐的岁月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216
第十五章 古耕虞的遐想——摘帽子 216
资本家的“规格” 218
交出了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是知识分子 222
工商业者在建设中可以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224
怎样使工商界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227
关于摘帽子的几点联想 229
第十六章 六十年与两小时 231
“请评评功过” 231
百草千花寒食路 232
拂晓的钟声 234
难得的机会,难忘的大事 235
1979.6.15——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238
第十七章 老兵·智囊·诤友 240
新时期工商界一瞥 240
“说”与“唱” 242
生财之道与用人之道 246
第十八章 经验之谈 246
“命根子”——企业信誉 259
资本家怎样运用资本 264
企业决策的生命线-调查研究 268
客户是“亲家” 277
“竞争是我最要紧的一课” 280
为什么在市场竞争中能以小敌大,以弱赢强 286
别出心裁的工资制度—兼谈让职工成为公司的小股东 287
第十九章 泰山不拒?土,大海能容百川 292
顾问的价值 292
小到牙刷,大到长江 296
增强企业活力 302
为改革开放、搞活服务的十二项思考 312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17
尾声 325
后记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