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文版前言 1
鸣谢 1
引言 1
第一部 人类学业绩长存 1
焦点之一 梁钊韬的七十寿辰 3
第一章 十年的变化 5
复苏 5
在中大再生 12
第二个人类学系 19
第二部 引进的学科(1898~1949) 25
第二章 引介外国学说 27
早期的样本 27
外国奠基者 34
诸多学科之父:蔡元培 38
焦点之二 林惠祥:梁钊韬的良师益友 46
第三章 外国来访者 50
功能主义来到中国 50
在华的外国人 57
学术领域之外的发展 62
抗日战争前夕 63
焦点之三 中山大学与杨成志 65
第四章 中国西式人类学的成熟 74
抗战年月 74
更多的外国训练:效法美国、法国和英国的人类学模式 81
抗战以后的繁荣 90
对解放前人类学的一个评价 94
焦点之四 解放期间的梁钊韬 101
第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1949~1960) 103
第五章 过渡时期 105
新社会 109
人类学思想的转变 114
第六章 重新定向 122
新模式 122
学术界的调整 124
重组人类学 127
少数民族识别 140
第七章 学习老大哥 145
俄国人来了 145
苏联访问者 149
苏联思想 157
兄弟反目 166
第八章 田野工作 175
语言调查和语言改革 175
社会历史调查 181
田野工作留下的财富 189
第四部 “毛泽东化”的人类学学科体系(1957~1978) 195
第九章 以毛泽东化为中国化的标志 197
反右派运动前夕的学科体系 197
反右派运动和知识分子 201
学术批判 205
大跃进时期的人类学 213
60年代初期“毛泽东化”的人类学学科体系 222
焦点之五 梁钊韬和新中国(1949~1964) 232
第十章 人类学学科的解体--文化大革命 245
以知识分子为革命对象 246
“取消”民族学 250
冲击 254
无产阶级教育 263
政治遗留问题 270
人类学界的人民之敌 272
焦点之六 梁钊韬:下放和平反 272
重振考古学 276
第五部 民族国家的人类学学科:中国模式? 283
第十一章 外国人类学又回来了吗? 285
外违之后 287
西方人类学再次来到中国 297
普世性科学还是民族国家科学 298
第十二章 人类学中国化 311
本土化 311
以马列主义为基础 314
中国人类学的“特色” 320
学科体系中国化:古人类学、考古学和民族学 322
再度毛泽东化? 326
中国化了的中国人类学 328
第十三章 对中国及全球人类学的一些观察 329
焦点之七 梁钊韬:墓志铭 338
跋 341
参考文献 342
译后记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