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1
第一章 概论 1
一、中医治疗学的基本概念 1
二、中医治疗学的历史沿革 1
三、中医治疗学的基本特点 4
第二章 治疗原则 8
一、治病必求于本 8
二、分清标本缓急 12
三、注重扶正祛邪 13
四、掌握“三因制宜” 15
五、调整阴阳平衡 20
六、调理脏腑气血 22
第三章 治疗大法 23
一、发汗法 25
二、涌吐法 29
三、泻下法 32
四、和解法 39
五、温里法得到 42
六、清热法 45
七、消积法 52
八、补益法 54
九、化饮祛痰法 62
十、祛湿法 67
十一、理气法 70
十二、活血化阏法 73
十三、安定法 80
十四、开窍法 82
十五、固涩法 85
十六、驱虫法 88
第四章 各种疗法 90
一、药物疗法 90
二、针刺疗法 92
四、推拿疗法 95
三、灸灼疗法 95
五、气功疗法 97
六、饮食疗法 98
七、心理疗法 98
八、枯痔疗法 99
九、骨伤疗法 100
十、其它疗法 101
一、心气虚证治 103
第一章 脏腑证治 103
下篇 各论 103
二、心血虚证治 106
三、心阴虚证治 109
四、心阳虚证治 112
五、心阳暴脱证治 115
六、心脉痹阻证治 118
七、痰火扰心证治 124
八、心火上炎证治 126
九、心气血两虚证治 129
十、水气凌心证治 132
十一、心气阴两虚证治 134
十二、肝血虚证治 137
十三、肝火上炎证治 139
十四、肝阳上亢证治 141
十五、肝气郁结证治 144
十六、肝风内动证治 145
十七、肝经湿热证治 148
十八、寒滞肝脉证治 150
十九、肝血阏滞证治 152
二十、肝阴虚证治 154
二十一、肝阳虚证治 156
二十二、脾阳虚证治 158
二十三、脾阴虚证治 160
二十四、脾气虚证治 162
二十五、脾气下陷证治 165
二十六、脾不统血证治 168
二十七、寒湿困脾证治 171
二十八、风寒犯肺证治 174
二十九、风热犯肺证治 176
三十、燥邪犯肺证治 179
三十一、寒痰阻肺证治 181
三十二、痰热壅肺证治 184
三十三、寒水射肺证治 187
三十四、肺气虚证治 189
三十五、肺阴虚证治 191
三十六、肺阳虚证治 194
三十七、肺气阴两虚证治 197
三十八、肾阳虚证治 199
三十九、肾阴虚证治 203
四十、肾阴阳两虚证治 205
四十一、肾气虚证治 208
四十二、肾气不固证治 210
四十三、肾精不足证治 212
四十四、肾衰水毒上泛证治 214
四十五、肾阳虚水泛证治 218
六十八、胃气虚证治 221
四十六、肾经寒湿证治 221
四十七、肾不纳气证治 223
四十八、心肝血虚证治 225
四十九、心脾两虚证治 227
五十、心肺气虚证治 230
五十一、心肾阳虚证治 233
五十二、心肾不交证治 235
五十三、心火下降小肠证治 238
五十四、肝气乘脾证治 240
五十五、肝火犯肺证治 242
五十六、肝肾阴虚证治 244
五十七、肝胆湿热证治 246
五十八、肝胃不和证治 248
五十九、脾肺气虚证治 249
六十、脾肾阳虚证治 252
六十一、脾胃湿热证治 255
六十二、脾胃阳虚证治 259
六十三、食伤脾胃证治 261
六十四、肺肾阴虚证治 263
六十五、胆气虚证治 265
六十六、胆郁痰扰证治 267
六十七、胆热证治 269
六十九、胃气上逆证治 273
七十、胃强脾弱证治 276
七十一、胃阴虚证治 278
七十二、胃寒证治 280
七十三、胃热证治 281
七十四、大肠热结证治 284
七十五、大肠湿热证治 288
七十六、大肠津亏证治 291
七十七、大肠虚寒证治 293
七十八、膀胱湿热证治 296
七十九、膀胱虚寒证治 300
八十、小肠气滞证治 302
八十一、小肠虚寒证治 304
八十二、亡阴证治 305
八十三、亡阳证治 308
八十四、气脱证治 311
八十五、气闭证治 313
第二章 温病证治 316
一、温邪袭肺证治 316
二、热扰胸膈证治 318
三、湿遏卫气证治 320
四、气分湿热证治 321
五、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 324
六、湿热化燥伤络便血证治 325
七、暑湿兼寒证治 327
八、阳明热盛证治 328
九、阳明热结证治 330
十、邪结肠腑证治 332
十一、液干便结证治 334
十二、邪阻膜原证治 336
十三、燥热伤肺证治 338
十四、暑伤心肾证治 339
十五、邪留阴分证治 340
十六、肺胃阴伤证治 341
十七、热伤气阴证治 343
十八、阴虚火旺证治 345
十九、热耗真阴证治 346
二十、阴虚动风证治 347
二十一、热入营分证治 349
二十二、气营(血)两燔证治 350
二十三、热入血分证治 352
二十四、阏热搏结证治 354
二十五、热入心包证治 356
二十六、温毒证治 358
二十七、热极生风证治 361
第三章 伤寒证治 363
一、太阳表虚证治 363
二、太阳表实证治 366
三、太阳蓄水证治 368
四、太阳蓄血证治 371
五、太阳邪郁肌表证治 375
六、太阳表寒里热证治 377
七、太阳表寒里饮证治 379
八、太阳邪热迫肺证治 382
九、热痞证治 385
十、寒热互结证治 387
十一、上热下寒证治 389
十二、大结胸证治 392
十三、小结胸证治 394
十四、寒实结胸证治 397
十五、痰阻胸膈证治 400
十六、阳明水热互结证治 402
十七、脾约证治 404
十八、阳明津伤肠燥证治 407
十九、阳明湿热证治 409
二十、少阳半表半里证治 411
二十一、少阳兼里实证治 414
二十二、热入血室证治 418
二十三、太阴虚寒证治 420
二十四、少阴阳衰阴盛证治 424
二十五、少阴阳虚寒凝证治 426
二十六、少阴阳虚水泛证治 428
二十七、下焦滑脱证治 431
二十八、厥阴蛔厥证治 434
二十九、热厥证治 437
三十、脏结证治 440
第四章 妇科证治 442
一、冲任虚衰证治 442
二、冲任不固证治 445
三、冲任气滞证治 448
四、冲任阏阻证治 450
五、冲任热证证治 453
六、冲任寒证证治 456
七、冲任阏湿凝结证治 459
八、冲任湿热下注证治 461
九、冲气上逆证治 465
十、带脉不固证治 467
十一、胞宫虚寒证治 471
十二、胞宫寒凝证治 473
十三、痰湿阻胞证治 475
十四、胎热证治 478
十五、胎寒证治 480
十六、胎水证治 482
十七、产后失血伤阴证治 483
十八、产后阏血内阻证治 486
一、小儿肺热炽盛证治 488
第五章 儿科证治 488
二、小儿痰热闭肺证治 491
三、小儿热极生风证治 494
四、小儿脾胃虚弱证治 496
五、小儿脾胃食滞证治 499
六、小儿脾虚生风证治 501
七、小儿胃火上炎证治 503
八、小儿肾气虚弱证治 506
九、小儿痰热蒙心证治 509
十、小儿寒凝血涩证治 512
第六章 外科证治 514
一、邪热瘀结肌肤证治 514
二、毒热壅阻肌肤证治 516
三、火毒蕴结肌肤证治 519
四、邪毒阏滞深部肌肉证治 523
五、寒湿凝滞筋骨证治 524
六、痰火凝聚皮下证治 527
七、痰浊凝滞筋骨证治 530
八、肝郁胃热乳汁蓄积乳房结块证治 534
九、肝郁痰凝乳房结块证治 537
十、湿痰流聚皮下证治 540
十一、血络受伤肛肠证治 545
十二、下焦湿热肛肠证治 545
十三、胃肠湿热肛肠证治 551
十四、气血两虚肛肠证治 553
十五、肠燥便秘肛肠证治 556
十六、肺肾阴虚肛肠证治 558
第七章 皮肤科证治 560
一、毒热侵肤证治 560
二、湿热搏结证治 562
三、血热风燥证治 565
四、血虚风燥证治 568
五、血瘀毛窍证治 570
六、胎火湿热证治 572
七、风湿浸淫证治 575
八、阴虚痰热证治 578
九、肺胃热薰于面证治 580
十、水亏上逆面尘证治 583
第八章 耳鼻喉科证治 585
一、风寒袭喉证治 585
二、风热犯喉证治 588
三、虚火灼喉证治 590
四、痰浊阏阻咽喉证治 594
五、气结咽喉证治 596
六、风热袭鼻证治 598
七、肺气虚鼻塞证治 601
八、肺阴虚鼻燥证治 605
九、肺经郁热犯鼻证治 608
十、风邪热毒犯耳证治 610
十一、肝胆湿热犯耳证治 613
第九章 眼科证治 616
一、肉轮湿热证治 616
二、肉轮风热证治 619
三、肉轮热阻血阏证治 622
四、肉轮气虚证治 625
五、气轮湿热证治 627
六、气轮风热证治 630
七、气轮热阻血瘀证治 632
八、血轮实热证治 635
九、血轮虚热证治 638
十、风轮湿热证治 640
十一、风轮热毒证治 643
十二、水轮阴虚证治 646
十三、水轮气虚证治 648
十四、水轮气虚血阏证治 651
十五、水轮气虚血少证治 653
十六、水轮痰湿证治 655
十七、水轮实热证治 658
十八、水轮头风痰火证治 660
附:方剂汇编 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