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哲学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钟荣尧等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6091036X
  • 页数:42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区别于科学的特点 1

二、哲学及其社会功能 4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6

第二节 哲学的历史发展 9

一、古代哲学及其主要特征 9

二、近代哲学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1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8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22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5

第一节 物质和物质形态 25

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25

二、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7

第二节 物质和运动 30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0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32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34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6

一、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36

二、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7

三、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38

四、时空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39

第四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 39

一、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9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41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44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46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46

一、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的区别 46

二、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48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50

一、联系及其基本特征 50

二、辩证联系和系统科学 52

第三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54

一、联系、运动和发展 54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55

三、世界是发展过程的集合体 56

一、规律及其主要特点 58

第四节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58

二、规律的客观性 59

三、规律系统 61

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3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65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5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5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68

一、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71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1

二、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73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6

一、矛盾的普遍性 76

二、矛盾的特殊性 78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2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 87

第一节 质量度 87

一、质 87

二、量 89

三、度 91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93

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形式 93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94

三、质量互变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5

一、质量互变的客观普遍性 98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98

二、质量互变的复杂性 100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8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108

一、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08

二、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110

三、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113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14

一、否定之否定的实质 114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特征 116

三、否定之否定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19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0

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普遍性 120

二、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121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23

一、本质和现象及其辩证关系 126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 126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26

二、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28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29

一、内容和形式及其辩证关系 129

二、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31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32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132

二、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35

第四节 必然和偶然 137

一、必然和偶然及其辩证关系 137

二、必然和偶然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40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42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 142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44

第六节 平衡和不平衡 146

一、平衡和不平衡及其辩证关系 146

二、平衡和不平衡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49

第八章 社会和自然 151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151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51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153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56

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飞跃 157

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57

二、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158

三、劳动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钥匙 161

第三节 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62

一、社会系统的物质性 162

二、社会发展的辩证性 162

三、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163

第四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65

一、地理环境 165

二、人口因素 167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168

第九章 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历史形态 171

第一节 社会是宇宙间最复杂最高级的有机系统 171

一、人类社会的系统性 171

二、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和多种关系的总和 174

第二节 社会经济系统 177

一、生产力及其实体性要素 177

二、生产力的非实体性要素 179

三、生产关系 182

第三节 社会系统的上层建筑 185

一、国家的实质及其政治功能 185

二、国家政权的两类基本形式 187

第四节 社会是历史发展着的动态物质系统 189

一、社会系统的多种历史形态 189

二、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91

一、社会系统中的总体矛盾 195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195

第十章 社会系统的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95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98

三、社会意识适合社会存在状况的规律 200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03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03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 206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09

第三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11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11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机制 214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16

第四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218

一、阶级斗争及其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8

二、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和作用 221

三、社会改革及其基本特点 222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改革 225

第十一章 社会和人 228

第一节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228

一、劳动造成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28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30

三、人的社会化的一般进程 234

第二节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36

一、历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236

二、人的主体性 239

三、人和社会的互动性 241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44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244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247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50

第十二章 人的价值 253

第一节 价值和人的价值 253

一、什么是价值 253

二、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55

三、人的价值的基本类型 256

第二节 人生价值观的诸种类型 257

一、非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 257

二、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 262

第三节 人的价值评价 263

一、人的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 263

二、人的价值评价的基本原则 264

第四节 人生价值的实现 267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历史条件 267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268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270

第十三章 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 273

第一节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73

一、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273

二、自由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75

一、政治自由及其基本特征 278

第二节自由是一种社会政治权利 278

二、政治自由和社会限制的辩证关系 280

三、政治自由和制度文明 283

第三节自由是一种道德自律原则 286

一、意志自由与道德责任 286

二、道德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288

三、道德自由和人格的自我完善 290

一、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直接同一性 292

第四节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解放 292

二、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历史同步性 295

三、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296

第十四章 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 300

第一节 精神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300

一、精神现象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300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思维模拟 303

三、意识的作用 309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311

第二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311

二、社会意识形态 313

三、科学 317

第三节 人类文化 319

一、文化即人化 319

二、文化的一般结构 322

三、文化的社会功能 324

第四节 人的认识活动 325

一、认识的发生 325

二、认识的本质 327

三、认识的功能 329

第十五章 认识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331

第一节 认识理论的历史发展 331

一、认识论及古代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331

二、近代认识论及其基本特征 333

三、现代认识论的发展 335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37

第二节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337

二、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 341

三、唯心主义认识论实质上都是先验论 343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345

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345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347

第十六章 认识和实践 350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50

一、科学的实践概念 350

二、实践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形式 353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55

第二节 认识活动的系统结构 356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356

二、认识工具 363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365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65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69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71

第十七章 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 375

第一节 思维方式 375

一、思维方式的构成及本质 375

二、思维方式的特征和功能 377

三、传统思维方式和现代思维方式 380

第二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 383

一、归纳和演绎 383

二、分析和综合 385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387

四、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 389

第三节 人类思维的非理性方式 391

一、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 391

二、人类思维的非理性方式 394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400

第一节 客观真理 400

第十八章 真理 400

二、唯心主义真理观 405

三、真理和谬误 406

第二节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09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涵义 409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410

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11

第三节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 413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13

二、实践标准的辩证性 416

三、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417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18

一、真理只有为群众掌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418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420

三、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422

四、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创造真善美的统一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