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部分 史学自身建设 1
1.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科学 1
2.史论关系 3
3.历史研究的对象 5
4.史学理论的内涵 6
5.史学概论教材 7
6.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9
7.史学是否应划分为基础史学和应用史学 10
8.史学怎样为现代化服务 12
9.历史的借鉴作用 13
10.关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4
11.关于古为今用的口号 15
12.关于厚今薄古的口号 16
13.关于史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 17
14.关于“史学危机” 18
15.史学应当如何改革 20
16.史学工作者的素质 21
17.历史科学能否引进自然科学方法 22
18.系统方法在史学中的运用 24
19.数学方法在史学中的运用 25
20.传统的考据方法 26
21.比较方法在史学中的运用 28
22.阶级分析法在史学中的运用 29
23.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30
24.对未来史学的展望 33
第二部分 史学重大问题 35
1.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5
2.亚细亚生产方式 37
3.原始社会史的分期 38
4.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 40
5.中国奴隶社会形成的时间 41
6.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 42
7.小国地主阶级的产生 45
8.对地主阶级的总估计 46
9.中国历史上没有代表中小地主的改革 47
10.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形式 48
11.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道路 50
12.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 51
13.关于井田制 53
14.关于均田制 55
15.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56
16.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60
17.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 65
18.关于历史是谁创造的问题 68
19.农民战争是自发还是自觉 71
20.农民战争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72
21.农民战争中的皇权主义 73
22.关于“让步政策” 74
23.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75
24.封建时代的农民是不是革命民主主义者 76
25.关于平均主义 77
26.民族的概念及其形成 80
27.华夏族、汉族的形成 81
28.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范围 83
29.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 84
30.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不是阶级问题 85
31.关于蒙古族史 85
32.关于藏族史 86
33.关于满族史 87
34.关于民族英雄 89
35.爱国主义应包含哪些历史内容 90
36.忠君与爱国的关系问题 91
37.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应不应该避讳 92
38.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93
39.地方史和地方志的关系 94
40.关于台湾地方史 95
41.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对象 97
42.中国文化史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98
43.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 99
44.关于“中体西用”思想 101
45.关于中西文化的比较 102
46.怎样认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和作用 103
47.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心问题 105
48.关于《周易》的研究 106
49.关于五行学说 107
50.关于儒家和法家的评价 109
51.关于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思想 110
52.关于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111
53.关于汉唐哲学史 113
54.关于“关学”的研究 115
55.关于宋明理学的研究 116
56.关于王船山思想的研究 119
57.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 121
58.宗法制度的问题 122
59.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25
第三部分 古代史 128
1.关于大禹治水的评价 128
2.关于我国的原始农业 130
3.关于中国奴隶制问题 131
4.关于夏史与夏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33
5.关于商史与商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37
6.先周文化的起源 142
7.周族的起源 143
9.关于西周的监国制度 144
8.关于殷周关系 144
10.关于西周“民”和“庶人”的阶级属性 145
11.关于西周的土地制度 146
12.西周的民族政策 147
13.关于楚文化与楚国史的研究 148
14.关于晋国史的研究 154
15.关于秦简“隶臣妾”的身份问题 156
16.秦兵马俑坑的主人是谁 158
17.关于西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158
18.关于汉代封国食邑制的性质 161
19.如何估价汉代农业生产水平 162
20.西汉粮食亩产量是多少 163
21.关于汉代的赋税 163
22.如何评价东汉的货币经济 165
23.如何评价西汉的和亲政策 165
24.“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是不是爱国主义口号 166
25.关于外戚的属性 167
26.关于东汉宦官的评价 168
27.关于三国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68
28.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土族 172
29.关于西晋的课田与占田 173
30.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度 174
31.关于淝水之战的评价 175
3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 177
33.关于隋代的田租制度 179
34.关于科举制的起源 180
35.关于唐代的士族与庶族问题 180
36.关于唐代宦官的评价 182
37.关于牛李党争 183
38.关于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184
39.唐初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185
40.关于两税法的评价 186
41.如何评价宋初中央集权的措施 187
42.关于宋太祖的“先南后北”战略的评价 188
43.关于北宋品官“限田”的本意 189
44.关于宋代的差役性质 189
45.宋代有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90
46.关于宋代商品经济的评估 191
47.宋代有无货币地租 193
48.关于宋代的户口统计问题 193
49.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94
50.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 195
51.关于宋金战争的性质 196
52.关于金朝建国时的社会性质 197
53.关于元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98
54.明初封建专制主义加强有无进步意义 202
55.关于建文新政和永乐政权的建立 203
56.关于明代流民的评价 205
57.关于嘉靖倭寇的成分 206
58.关于明清徽州佃仆制的区别 207
59.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208
60.关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几个问题 210
61.关于入关前满族史分期问题 213
62.关于清史分期 214
63.如何认识清统一的历史趋势 215
64.清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17
65.如何认识清统一的历史作用 218
66.如何评价清史人物 219
67.关于清代人口的估算 219
68.关于闭关政策的评价 219
69.关于乾嘉学派与文字狱的关系 221
第四部分 近代史 223
1.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223
2.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225
3.关于中国近代哲学史 227
4.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 229
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于何时 230
6.关于三元里抗英斗争的领导问题 231
7.禁烟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32
8.鸦片战争前的禁烟问题 233
9.关于太平天国建都天京 234
10.关于太平天国的政体 235
11.关于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 236
12.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236
13.关于《资政新篇》的评价 238
14.关于“天京事变”的原因和性质 239
15.关于辛酉政变的性质 240
16.关于中法战争 241
17.关于洋务运动评价标准 243
18.关于洋务运动的性质 244
19.关于洋务思想的师承 245
20.关于官督商办的作用 246
21.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 247
22.关于买办问题 248
23.甲午战争的起因 249
24.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250
25.戊戌变法是不是改良主义运动 251
26.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252
27.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地位 253
28.义和团的源流 254
29.辛亥革命的性质 255
30.关于“反满”问题 257
31.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58
32.对立宪派的评价 259
33.关于南京临时政府 260
34.天地会的起源 261
36.北洋军阀史的阶段划分 262
35.商会的起源 262
37.如何评价军阀代表人物 263
38.关于护国战争的领导者 264
39.马克思的名字最早见于中国的什么报刊 265
40.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 266
41.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267
第五部分 人物 269
1.关于周公的评价 269
2.关于孔子的评价 271
3.杨朱和庄周是否为一人 276
4.关于商鞅及其变法的评价 277
5.关于吕不韦的评价 279
6.关于秦始皇的评价 280
7.关于刘邦的评价 283
8.关于王莽的评价 285
9.关于刘秀的评价 287
10.关于曹操的评价 289
11.关于诸葛亮的评价 292
12.关于唐人宗的评价 294
13.关于武则天的评价 297
14.关于石敬瑭的评价 299
15.关于赵匡胤的评价 300
16.关于司马光的评价 301
17.关于苏轼的评价 302
18.关于岳飞的评价 303
19.关于朱熹的评价 306
20.关于文天祥的评价 307
21.关于阿骨打的评价 309
22.关于完颜宗弼的评价 311
23.关于金世宗的评价 312
24.关于成吉思汗的评价 314
26.关于朱元璋的评价 315
25.关于明玉珍的评价 315
27.关于袁崇焕的研究 317
28.关于史可法的评价 319
29.关于张献忠的评价 320
30.关于傅山的评价 322
31.关于康熙的评价 323
32.关于雍正的评价 324
33.关于林则徐的评价 326
34.关于道光帝的评价 327
35.关于洪秀全思想的研究 328
36.关于韦昌辉的评价 330
37.李开芳被俘后是真降还是假降 331
38.关于石达开的出走 332
39.关于李秀成的《自述》 333
40.关于杜文秀的评价 334
41.关于曾国藩的评价 335
42.关于李鸿章的评价 336
43.关于左宗棠的评价 337
44.关于张之洞的《劝学篇》 338
45.关于张佩纶的评价 338
46.关于方伯谦的评价 340
47.关于丁汝昌的评价 340
48.关于光绪帝的评价 341
49.关于康有为的《大同书》 342
50.关于朱红灯的评价 343
51.关于孙中山的评价 344
52.关于黄兴的评价 347
53.关于梁启超的后期思想 348
54.关于章人炎的阶级属性 349
55.关于宋教仁的评价 350
56.关于黎元洪的评价 351
57.关于蔡锷的评价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