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基本模式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定达著
  • 出 版 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31000647X
  • 页数:31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 1

第一节 创造一般商品价值劳动的确切内涵与外延 1

一、创造一般商品价值的劳动已扩展到物质生产领域内的全部有用劳动 1

二、生产资料对劳动凝结的价值量起缩放作用 4

三、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5

第二节 “劳务价值”的科学含义 7

一、“劳务价值”应是从事劳务的劳动力价值 7

二、劳务劳动力价值构成服务对象的劳动力价值 9

三、各种活劳动在劳动力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11

一、科学知识再生产 14

第三节 科研劳动与学习劳动同价值的关系 14

二、科研劳动创造科研人员的劳动力价值和知识载体价值 16

三、学习劳动创造学习者的劳动力价值 18

第四节 商品价值量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20

一、商品生产者单位时间所创造的价值量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转移 20

二、“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参与决定商品价格 22

三、不同行业劳动所创价值量的差别 24

四、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趋势 25

五、社会劳动时间所创价值量的不断增长 26

六、从全方位劳动价值论看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计算 29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天生缺陷 32

一、典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32

第二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超越发展 32

二、失业大军存在的确切数量依据 34

三、无产阶级贫困化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37

四、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先天性绝症 38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 41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我扬弃理论的提出与实质 41

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方式自我扬弃的发展 43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我扬弃的全方位扩展 48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我扬弃的作用和意义 55

一、顺应生产力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55

二、扩大、加深,从而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7

三、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诞生准备充分条件 58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超越发展 60

一、历史发展的正常程序 60

二、共产主义的早产儿 61

三、通向共产主义的捷径 63

第三章 再绘共产主义蓝图 66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预见的科学性和局限性 66

一、科学地预见未来 66

二、把预见立足于生产力的发展上 67

三、勾画共产主义社会轮廓 68

第二节 自动化生产系统和岗位家庭 70

一、自动化生产系统将贯穿整个行业 70

二、产品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统一 71

三、未来的岗位家庭制度 73

四、私有制与阶级将葬入坟墓 75

五、岗位家庭将最稳定 77

第三节 综合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与计划经济 79

一、综合自动化生产系统之间的网络 79

二、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节约化 81

三、消费品的“各取所需” 83

四、自动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的计划产品经济 85

第四节 高等有机体社会与世界大同 88

一、社会结构面貌一新 88

二、业余公仆和业余艺术家 89

三、“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90

四、岗位家庭制度在全社会确立 93

五、“人不为己”共产之理 94

第四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模式 97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97

一、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过渡性 97

二、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面临的挑战 98

三、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任务 10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彻底性 102

一、所有制的具体形态问题 102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的私有制残余和痕迹 104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的两重性 106

一、各种经济成分的适度比重 10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复合所有制 108

二、农村的包产到户复合所有制 110

三、经济联合体复合所有制 111

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股份制 11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关系 116

一、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形态 116

二、三种经济利益形态构成的矛盾体系 117

三、社会主义经济领域的基本矛盾 119

四、正确处理联合劳动者经济利益关系的原则 121

第五节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意识形态 122

一、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 122

二、个人主义是瓦解公有制的催化剂 126

三、巩固和发展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意义 127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的总体模式 130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特征 130

一、满足联合劳动者的消费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130

二、生产目的的社会主义阶段的特征 132

三、当代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价值体现 134

四、当代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量的规定性 136

第二节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手段体系分析 138

一、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体系 138

二、诸手段在实现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中的作用 141

三、实现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诸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 144

四、社会生产劳动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劳动手段总量为转移的相互消长关系 146

五、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同企业初级生产目的实现手段的矛盾 14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经济效益 151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含义和作用 151

二、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科学概念 155

三、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 156

四、解决社会主义生产中矛盾体系的契机 158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运行模式 162

第一节 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 162

一、商品经济存在的确切条件 162

二、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具有商品经济性质的恰当原因 163

三、社会生产力按比例发展与实现形式的变迁 166

四、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运行形式 170

第二节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匹配 172

一、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与价值规律的作用领域 172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特点 173

三、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174

四、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和局限性 176

五、驾驭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179

第三节 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运行形式优越性的发挥 181

一、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运行形式的“杂交优势” 181

二、宏观失控造成的供不应求综合症 183

三、解决供不应求综合症的根本途径 18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价格基础理论的徘徊 188

一、传统商品价格基础理论的错误 188

第七章 社会主义商品价格统一综合基础模式 188

二、资本主义生产价格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 190

三、双渠价格和社会平均价值理论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191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价值投入平均产出价格理论 194

一、联合劳动者在交换中追求尽可能高的价值投入产出率 194

二、社会主义价值投入平均产出价格的形成 196

三、社会主义的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形式 198

四、实用货币流通公式和币值公式 201

第三节 价格运动规律 203

一、币值运动公式和价格运动公式 203

二、“供求曲线”理论的局限性和谬误 205

三、商品价格总水平问题 209

第四节 社会主义理论价格体系 211

一、社会主义商品比价理论公式 211

二、社会主义商品差价理论公式 213

三、社会主义商品的终极价格公式和价格总公式 215

四、社会主义理论价格体系的制订 217

第八章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价值增益模式 21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然性和问题 219

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219

二、立足自力更生 防止和平演变 221

三、避开历史羁绊 获取价值增益 22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和国际剥削 224

一、国际价值的确切概念与计算 224

二、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 227

三、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与劳动损失 22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价值增殖理论 230

一、古典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价值增殖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230

二、当代进一步退两步的“相对有利条件论” 232

三、国际价值论的价值增殖模式 234

四、国际贸易价值增殖的劳动价值论基础 237

第四节 国际市场上的质量差价及其缩放作用 239

一、为什么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生活水平提高幅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 239

二、多层次国际市场的过分悬殊的质量差价 240

三、国际质量差价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缩放作用 243

一、对外经济关系的价值增益总公式 246

第五节 对外经济关系的综合价值增益模式 246

二、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兴利除弊治穷致富 249

第九章 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模式 2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内涵与外延扩大再生产 251

一、为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定义 251

二、社会主义企业怎样进行内涵与外延扩大再生产 253

三、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循环与周转和年全额成本产值率 256

四、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与企业生产发展总指标 259

第二节 生产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模式 262

一、企业经济效益资金运动模式 262

二、企业经济效益成本盈利模式 264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多快好省发展社会生产的关系 266

一、流通领域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 268

第三节 商业和服务行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模式 268

二、商业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模式 270

三、服务行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模式 273

第四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合理分配模式 275

一、企业净产值分配的“三分天下” 275

二、全民企业工资基金的确定 276

三、上缴税利总额与企业基金比例的确定 278

四、企业消费基金分配的多样化模式 280

第十章 社会主义的社会再生产模式 283

第一节 传统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新解与补充 283

一、社会内涵与外延扩大再生产概念的划分 283

二、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理解 285

三、社会资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90

四、劳动手段优先增长的数学模式 292

五、包括劳务与外贸的国民生产扩大再生产公式 29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的平衡模式 299

一、国民收入的函数式与国民收入增长途径分析 299

二、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301

三、基本建设同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303

第三节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三维总体模式 306

一、劳动力社会内涵扩大再生产与社会外延扩大再生产 306

二、社会主义三维经济关系总体模式中的矛盾体系 308

三、科学与教育事业是当代社会生产发展的原动力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