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一、信息交往机制 1
二、人际交往是主体人的交往 2
三、人际交往的社会性 3
第二节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4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4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来源 5
第三节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内容和分类 7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内容 7
二、人际交往方式的分类 8
第四节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9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9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的意义 11
第二章 交往动机 14
第一节 交往动机 概述 14
一、交往动机的定义 14
二、交往动机的功能及其发挥的取决条件 15
三、交往动机的产生 16
四、影响交往动机的心理因素 17
第二节 交往动机激发过程的心理分析 18
一、基本的动机激发循环模式 18
二、需要和动析 18
三、动机和目标 21
四、动机和行为 23
第三节 交往动机的基本类型 24
一、亲和动机 25
二、成就动机 26
三、赞许动机 30
第四节 交往动机的预测 32
一、从交往动机产生的内部动力因素中预测 32
二、从交往动机产生的目标引力因素中预测 32
三、从交往动机的实际表现中预测 33
第三章 人际认知 34
第一节 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种类 34
一、什么是人际认知 34
二、人际认知的过程与模型 34
三、人际认知的种类与意义 36
第二节 人际认知的特性 39
一、人际认知的选择性 39
二、认知反应的偏差性 40
三、认知的防御性 40
四、认知的习惯性 41
五、认知的平衡性 42
六、认知的常套性 42
七、认知的理解性和概括性 43
第三节 认知他人的方法 43
一、诸葛亮的识人术 43
二、李克的识贤术 45
三、孙子的观人术 45
第四节 自我认知与呈现方式 47
一、自我认知的结构与作用 47
二、自我认知与评价的途径 49
三、自我呈现与管理 52
第四章 人际印象 56
第一节 人际印象的概述 56
一、人际印象的定义 56
二、印象形成的要素 57
三、印象形成的过程 58
第二节 印象形成的方式和特点 59
一、印象形成的方式 59
二、印象形成的特点 61
第三节 印象偏差 63
一、首因效应 63
二、近因效应 64
三、光环效应 65
四、定势效应 66
五、投射效应 66
六、社会刻板印象 67
第四节 印象整饰 68
一、印象整饰的定义 68
二、影响印象整饰的因素 69
三、印象整饰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71
第五章 人际吸引 73
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 73
一、什么是人际吸引 73
二、人际吸引形成、发展的过程 74
第二节 人际吸引的理论 74
一、人际吸引的强化理论 75
二、社会交换理论 75
三、人际行为的八大模式 76
第三节 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 77
一、接近吸引律 77
二、互惠吸引律 78
三、对等吸引律 79
四、诱发吸引律 80
五、互补吸引律 81
六、光环吸引律 82
七、异性吸引律 83
八、强迫吸引律 84
第六章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与调节 85
第一节 人际情感概述 85
一、什么是人际情感 85
二、人际情感的类型 85
三、人际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 87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不良情感与情节 88
一、社交自卑感及其调节 88
二、社交嫉妒感及其调节 90
三、社交恐惧感及其调节 92
四、社交猜疑心及其调节 93
五、社交报复心及其调节 94
第三节 爱情与友谊 95
一、爱情 95
二、友谊 98
三、爱情与友谊的联系和区别 101
第七章 人际交往的态度 103
第一节 人际交往态度的概述 103
一、态度的定义 103
二、态度的结构 103
三、态度的功能 104
四、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06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07
一、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 107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08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 110
四、态度改变的劝说技巧 112
第三节 偏见 115
一、偏见的定义及其特征 115
二、偏见的产生和持续原因 116
三、偏见的消除 117
第八章 人际交往的行为特点 119
第一节 语言交际 119
一、语言交际的种类和功能 119
二、语言交际能力的增强 121
第二节 非语言交际 123
一、非语言交际的种类 124
二、姿势语言的分类与作用 124
第三节 人际交往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129
一、柔性调节手段 129
二、刚性控制手段 132
第九章 人际行为归因 135
第一节 人际行为归因的概述 135
一、什么是行为归因 135
二、行为归因的类型 136
三、人际行为归因的过程 137
四、人际行为归因的意义 139
第二节 单线索归因原则 139
一、扩大原则 139
二、打折扣原则 140
三、非共同效果原则 141
四、利益关系原则 141
五、人身涉及原则 142
第三节 多线索归因原则 142
一、凯利的归因原则 142
二、多线索归因原则的应用 145
第四节 归因偏差 146
一、非动机性偏差 146
二、动机性偏差 149
第十章 人际影响 151
第一节 人际影响的概述 151
一、人际影响的定义 151
二、人际影响的手段 152
三、人际影响的结果与意义 153
第二节 人际影响中的同化反应 156
一、暗示 156
二、模仿 159
三、感染 160
第十一章 人际比较 162
第一节 人际比较的概述 162
一、人际比较的定义 162
二、人际比较过程 164
三、人际比较的因素分析 165
四、人际比较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166
第二节 社会比较理论及其发展 168
一、社会比较过程理论 169
二、社会比较理论的发展 172
第三节 补偿心理 175
一、补偿心理的定义 175
二、补偿心理的发生机制 176
三、补偿心理的理论研究 177
四、补偿心理的表现形式 178
第十二章 人际社会化 182
第一节 人际社会化的概述 182
一、社会化的定义 182
二、社会化的条件 183
三、社会化的内容 184
四、人际社会化的意义 185
第二节 社会化的理论 186
一、社会学习理论 186
二、认知理论 188
三、强化理论 190
四、模仿理论 190
第三节 自我意识社会化 191
一、自我意识社会化理论 191
二、自我意识社会化的表现形式 194
第四节 人格社会化 197
一、人格及其特点 197
二、人格社会化的生理因素 198
三、人活社会化的生理因素 198
四、人格的解组与改组 199
第十三章 人际利他行为 200
第一节 人际利他行为的概述 200
一、利他行为的定义 200
二、利他行为的特性 201
三、利他行为的意义 203
第二节 利他行为的理论 203
一、生物学理论 203
二、公平理论 204
三、社会规范理论 205
第三节 利他行为的决策模式 206
一、一般情境的利他行为模式 206
二、特殊情境的利他行为模式 207
三、利他行为的经典性实验研究 208
四、利他行为的抑制--旁观者效应 211
第四节 利他行为的培养 212
一、培养意识 212
二、提供榜样 213
三、强化行为 213
第十四章 人际侵犯行为 215
第一节 人际侵犯行为概述 215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215
二、侵犯行为的社会性 216
三、侵犯行为的分类 217
四、侵犯行为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218
五、侵犯行为的消除和抑制 219
第二节 侵犯行为的理论 221
一、本能论 221
二、挫折--侵犯论 222
三、学习理论 223
四、侵犯行为概括模型 225
第十五章 人际交往的沟通模式 228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沟通模式与过程 228
一、人际沟通的定义与特点 228
二、人际交往沟通的模式 229
三、人际沟通的过程 230
第二节 沟通网络和沟通障碍 232
一、沟通网络 232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 234
三、沟通障碍与补救 236
第三节 不同人的交往与沟通 237
一、代际交往与沟通 238
二、同龄人交往与沟通 241
三、异性间的交往与沟通 242
四、上下级交往与沟通 242
第十六章 人际交往的谋略与艺术 247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谋略 247
一、交往谋略的定义 247
二、交往谋略的构成 248
三、交往谋略的种类 249
四、交往谋略的选择 251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一般艺术 253
一、人际吸引增强术 253
二、交谈对话术 255
三、巧问妙答术 257
四、委婉拒绝术 258
五、巧妙回避术 259
六、幽默慰人术 260
七、魅力展示术 261
八、爱情表达术 261
第三节 与特殊人的交往艺术 262
一、与“狂妄”者的交往艺术 262
二、与性格孤僻者的交往艺术 264
三、与性情急躁者的交往艺术 265
四、与受挫者的交往艺术 266
五、与犯错误者的交往艺术 268
第十七章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270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270
一、人际关系定义 270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271
三、人际关系的因素及发展水平 271
四、人际关系的作用 272
第二节 人际反应的基本类型 273
一、人际反应特质的一般概念 273
二、人际交往的需求类型 274
三、人际交往的不同方式 275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障碍 276
一、文化系统方面的障碍 277
二、社会系统方面的障碍 278
三、心理系统方面的障碍 279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调节方法 282
一、T组法 282
二、角色扮演法 283
第五节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84
一、建立与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 284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方法 285
第十八章 人际心理卫生 287
第一节 人际心理卫生的概述 287
一、心理卫生学的发展 287
二、健康的标志 288
三、心理卫生和健康 290
四、讲究心理卫生与社会生活 291
第二节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292
一、人际交往的保健功能 292
二、人际冲突与心理疾病 293
三、人际心理卫生的调节方法 294
第三节 心理疗法 298
一、团体心理疗法 298
二、家庭心理疗法 299
三、环境心理疗法 299
四、疏导疗法 300
五、暗示疗法 300
六、愉快情绪疗法 301
七、行为疗法 302
八、音乐疗法 302
九、舞蹈疗法 304
十、活动疗法 304
第十九章 人际交往心理的测量 306
第一节 测量原则和基本程序 306
一、人际交往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 306
二、人际交往心理现象的研究程序 307
第二节 观察法 309
一、观察法的种类 309
二、观察法的评价 310
第三节 调查法 310
一、访谈法 311
二、问卷法 311
第四节 实验法 312
一、实验法的种类 312
二、实验法的评价 313
第五节 测量法 313
一、自陈量表 314
二、评定量表 315
三、社会测量表 317
四、参照测量法 323
编后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