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当代智力心理学丛书总序……………………林崇德 沈德立引子: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 1
第一章 绪论 9
第一节 创造力的涵义 10
一、创造力的界说 10
二、对创造力的科学理解 14
第二节 创造力的结构与模式 17
一、创造力的静态结构 17
二、创造力的动态结构 21
三、创造活动的过程及其模式 25
四、创造力的多元性特征 28
第三节 创造力研究的历史进程 29
一、创造力研究的产生期 30
二、创造力研究的分化期 31
三、创造力研究的发展期 34
一、对天才或资质优异者观念的改变 36
第四节 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 36
二、创造力理论的新进展 38
三、创造力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41
四、创造性教育活动的开展 42
第二章 创造力的理论概念 43
第一节 幻想和创造 43
一、作为原始本质的幻想 44
二、幻想被其他心理过程的还原 46
三、幻想的本质 47
第二节 个性和创造 48
一、创造性个性心理特征 49
二、创造成就与个性心理特征 53
三、创造个性特征与其他心理特征 58
第三节 发现、重组与定势 62
一、创造产品的发现假设 62
二、创造产品的重组假设 64
三、创造的定势理论 67
一、格式塔理论对创造力的解释 70
第四节 创造力的理论阐释 70
二、创造力的精神分析理论 76
第五节 分析、综合与类推 81
一、创造活动中的分析与综合 81
二、类推与创造力 83
三、认知创造观念 86
第三章 创造力的发展心理 88
第一节 创造力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88
一、天赋与创造力 88
二、左右脑与创造力 92
三、神经元和创造力 97
四、天才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 98
第二节 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00
一、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01
二、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04
三、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107
一、青年创造力的发展 110
第三节青年和成人创造力的发展 110
二、成人创造力的发展 114
第四节 创造力发展的差异 119
一、创造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120
二、创造力发展中的特殊才能 124
三、天才的创造力 127
第四章 创造力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34
第一节 研究创造力的传统方法 134
第二节 研究创造力的现代方法 139
第三节 创造力的实验研究及其结论的合理性 145
一、对创造力实验研究的理论思考 145
二、创造力实验研究的设计思路 148
第四节 创造力测量的原则、方法和工具 151
一、创造力测量的基本原则 151
二、创造力测量的基本方法 152
三、创造力的测量工具 157
四、正确利用测量工具 163
第一节 第一实验序列 165
第五章 创造力实验研究范例 165
第二节 第二实验序列 185
第三节 第三实验序列 195
第四节 第四实验序列 215
第六章 创造力心理机制及其对创造性活动的作用 223
第一节 创造力的心理机制与特性 224
一、创造力的特性 226
二、研究的证据 229
第二节 类推、象征与概念形成 232
一、类推与文学比喻的心理特征 232
二、象征与创造 235
三、抽象和概念形成 239
第三节 创造活动的一般特征 243
一、文学艺术创造活动中的创造性特征 243
二、科学发现中的创造性特征 245
第四节 稚拙、谬误与创造力 247
一、儿童绘画与创造力 248
二、逻辑谬误与创造力 249
第七章 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253
第一节 年龄 253
一、年龄与心理机能的关系 254
二、年龄与科学成就的关系 257
三、年龄与发明创造的关系 258
第二节 动机和个性 260
一、动机 260
二、个性 266
第三节 社会心理因素 271
一、文化因素与创造力的发展 272
二、社会舆论和风尚与创造力的发展 274
三、学术心理因素与创造力的发展 274
四、人际关系与创造力的发展 277
五、爱情、婚姻与创造力的关系 281
第四节 社会教育因素 283
一、家庭教育与创造力的发展 283
二、学校教育与创造力的发展 288
三、社会教育与创造力的发展 292
第五节 社会环境因素 293
一、科技环境 293
二、学术环境 296
三、群体环境 298
四、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 301
第八章 创造力的训练与培养(上) 303
第一节 创造力的训练程序 303
第二节 创造力的组织化程序 309
第九章 创造力的训练与培养(下) 315
第一节 创造性教育 315
一、创造型的学校环境 315
二、创造型教师 318
三、创造型学生 322
第二节 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325
一、创造性戏剧 325
二、创造性思维训练 328
三、创造性教学 330
第三节 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 332
一、创造素质的培养 332
二、创造过程的有效组织 337
三、创造能力的训练 344
第四节 创造方法择要 353
一、检查单法 353
二、类比模拟发明法 355
三、分析借鉴发明法 357
四、移植综合法 358
五、希望点列举法 360
六、智力激励法 361
七、聚焦发明法 362
八、集中发明法 362
九、卡片乱配法 364
主要参考文献 366
后记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