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儒学的产生、发展与定型 13
第一节 儒学生产的根源 13
一、儒学的界说 14
二、神道中的人道觉醒 17
三、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 22
第二节 儒学的创立 23
一、孔子:仁学体系的诞生 24
二、孟子:仁政理想的阐扬 30
三、荀子:礼与法的融合 34
四、《易传》:形而上的探讨 38
五、《大学》、《中庸》:综合与总结 40
第三节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43
一、百家综合的趋势 43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5
三、纲常伦理的天命论证 47
四、儒学的经学化 50
第四节 儒学理论体系的完成与定型 52
一、儒学与玄学 53
二、儒学对佛教的批判与借鉴 56
三、伦理本位的理论建构 59
第五节 理学儒学的延传与分化 63
一、绝对理派的超越 63
二、主体理派的自觉 66
三、客体理派的求实 71
第二章 儒学的危机、演变与现代化 78
一、历史巨变的冲击 79
第一节 儒学的危机 79
二、西方文化的挑战 82
第二节 儒学的批判 87
一、价值观念的批判 88
二、思维方式的转型 90
三、人道主义的兴起 95
第三节 儒学的复兴 101
一、伦理本位的弘扬 102
二、新底形而上学 107
三、析儒佛之违而会其通 114
四、儒学思想的新开展 120
第四节 儒学的现代发展 126
一、儒学在现代中国大陆 127
二、儒学在港台的发展 130
三、现代新儒学的终结 137
第三章 朝鲜儒学研究 143
第一节 儒学思想在朝鲜的传播及其影响 143
一、儒学在朝鲜的传播 143
二、朝鲜儒学的发展 144
三、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148
第二节 中朝朱子学比较 149
一、朝鲜朱子学的发展 149
二、中朝朱子学的异同 152
三、朱子学对朝鲜的影响 156
第三节 中朝阳明学比较 157
一、阳明学在朝鲜的传播发展 157
二、中朝阳明学的异同 160
三、阳明学对朝鲜的影响 163
一、朝鲜气学的发展 164
第四节 中朝气学之比较 164
二、中朝气学之异同 168
三、气学对朝鲜的影响 173
第五节 中朝实学之比较 175
一、朝鲜实学思想的发展 175
二、中朝实学思想之异同 177
三、实学思想对朝鲜的影响 182
第六节 儒学与韩国现代化 184
一、儒学是朝鲜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184
二、韩国儒学的现状 186
三、儒学在韩国现代化中的作用 188
第四章 日本儒学研究 192
第一节 儒学在日本的传播 192
一、早期儒学的传入 192
二、朱子学的兴盛 196
三、阳明学的崛起 198
第二节 中日早期儒学比较 200
一、中国早期儒学的特征 200
二、日本早期儒学的发展及其特征 202
三、中日早期儒学之殊异 205
第三节 中日朱子学比较 206
一、客观经验理派 207
二、主观道德理派 212
三、中日朱子学之殊异 214
第四节 中日阳明学比较 217
一、熊泽阳明学 217
二、佐藤、大盐阳明学 219
三、幕末阳明学 222
四、中日阳明学之殊异 224
第五节 儒学与日本的现代化 228
一、德川儒学与日本社会变革 229
二、明治儒学与日本社会发展 229
三、战后儒学与日本现代化 231
第五章 东南亚儒学研究 235
第一节 新加坡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235
一、新加坡儒学文化传统 236
二、朝野共同倡兴儒学 238
三、颇具特色的新加坡儒学 241
第二节 泰国儒学的影响与研究 246
一、泰中早期交往与儒学的传入 247
二、泰国文化对儒学的吸收与融合 249
三、泰国儒学研究及其特点 252
第三节 印度儒学研究概况 257
一、印中两国文化交往 257
二、印度的儒学研究 259
第六章 欧美儒学研究(上) 262
一、“天”与“上帝” 263
第一节 儒学最初印象 263
二、太极·理·气 266
第二节 儒学之无神论本质 273
一、理的观念与上帝的观念 274
二、理与上帝的思想实质 276
三、对上帝的本性的辩驳 278
第三节 理的至上性与完满性 280
一、“理”与“上帝”之间的同一性 281
二、破“原始物质说” 282
三、生成的本原 284
四、精神实体的秩序 286
第四节 儒学的理性 288
一、儒学之为理性的宗教 288
二、儒学之自然法则 290
三、儒学之政治伦理 292
四、对专制政治理论的批判 294
第五节 儒学的蔑视 297
一、《易经》思想的感性特征 298
二、儒学之为国家的宗教 299
三、儒学之为道德学说 302
四、儒学之本质 303
第七章 欧美儒学研究(下) 306
第一节 儒学的宗教伦理 306
一、儒学作为一种宗教 307
二、儒学的宗教取向 309
三、儒教与新教 311
第二节 儒学与科学 315
一、儒学的人文主义 316
二、儒学的怀疑主义 318
三、儒学的有机主义 321
第三节 儒学与意识形态 325
一、儒学研究的视角 325
二、儒学的治国之道 327
三、儒学的人文主义 330
第四节 儒学的自由主义传统 334
一、黄宗义的启示 335
二、儒学的自由主义传统 337
三、关于自由主义的界定 343
第五节 儒学第三期发展 345
一、儒学传统与儒教中国 346
二、文化认同 349
三、儒学第三期的发展 351
第六节 近世儒学伦理 356
一、出世与入世的转折 356
二、儒家近世伦理 358
三、中国近世商人精神 362
结束语 365
后记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