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家片谈 3
鲁迅与进化论、个性主义 3
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 6
泛神论对郭沫若诗歌的影响 9
冰心作品的泛爱思想 12
追求美的人生 15
“冷静地谛视人生” 18
许地山前期作品中的宗教色彩 21
鲁彦小说的乡土特色 24
庐隐小说中的感伤 26
丛《沉沦》和《薄奠》看郁达夫 28
“革命时代的前茅” 31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 33
周作人散文的冲淡 36
刘半农、刘大白新诗的民歌风格 39
闻一多的新格律诗 41
鲁迅为什么称赞冯至的诗 44
“湖畔”四诗人的爱情诗 47
布尔乔亚诗人徐志摩 49
象征派“诗怪”李金发 53
丁西林喜剧的幽默 56
叶紫小说的悲壮色彩 58
萧红创作的魅力在哪里 61
沙汀小说的幽默和冷峻 63
张天翼小说中的“笑” 66
年轻的战士和歌手 69
“地心的火” 72
“雨巷诗人”戴望舒 75
乡土诗人臧克家 77
从“象牙塔里的隐者”到革命诗人 80
秋白杂文的战斗特色 83
丰子恺小品的情趣 86
黎明的使者 88
时代的鼓手 91
田汉时戏剧是标语口号文艺么 94
曹禺话剧的艺术造诣 97
“孤岛”剧运的斗士于伶 100
赵树理小说的群众化特点 103
孙犁小说的诗意 106
重点作品简析 111
受迫害的叛逆者形象 111
阿Q的典型意义 114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 117
倪焕之为什么几度浮沉 119
《蚀》中的“时代女性” 122
《子夜》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125
黑暗王国的顺氏和反叛者 127
《骆驼样子》的艺术光采 130
萧涧秋的苦闷和徘徊 134
信仰与爱情的冲突 137
莎菲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140
“血的战斗”和“铁的人物” 143
《死水微澜》展现的历史风貌 146
《边城》中的人情美 148
《南行记》中的传奇色彩和边寨风情 151
《腐蚀》题名的含义 154
曾树生值得我们同情么 157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 160
一部新的《儒林外史》 163
柳青现实主义道路的起点 166
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高干大 169
翻了身的“赵光腚”们 172
《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有什么不同 175
白话新诗的尝试 178
开一代诗风的《女神》 181
《王贵与李香香》和“信天游” 185
诗的漫画,漫画的诗 187
《野草》的象征手法 190
新世纪的颂歌 193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历史价值 195
报告和文学的完美结合 199
《获虎之夜》的写实与抒情 202
话剧舞台上的第一群农民 205
周朴园为什么“怀恋”侍萍 207
陈白露为什么自杀 210
《上海屋檐下》中“黄梅天”的寓意 213
郭沫若史剧中的屈原形象 216
《风雪夜归人》的幽美意境 219
俞实夫的“科学之宫”是怎样崩塌的 222
官场百丑图 224
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227
文艺运动史话 233
八不主义 233
三大主义 235
《什么是新文学》 237
王敬轩双簧信 240
《荆生》、《妖梦》 242
学衡派和甲寅派 244
鸳鸯蝴蝶派 246
整理国故 248
革命文学的先声 251
革命文学论争 253
左联的功绩和缺点 255
科学的艺术论译介 258
文艺大众化运动 260
新月派 262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265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267
论语派 270
两个口号论争 272
苏区文艺运动 274
文协、第三厅 277
孤岛文学 279
民族形式讨论 281
战国派 283
与抗战无关论 285
延安文艺座谈会 288
新秧歌运动 291
旧剧改革 293
批判王实味 295
主观论 298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301
社团期刊选介 305
《新青年》 305
《新潮》 306
文学研究会 307
《小说月报》 308
创造杜 309
《创造季刊》、《创造月刊》 310
《语丝》 311
浅草杜、沉钟社与《浅草》、《沉钟》 313
未名社与《莽原》、《未名》 314
南国社 315
艺术剧社 316
太阳社 317
《拓荒者》 318
《萌芽月刊》 319
《前哨》、《文学导报》 320
《北斗》 321
《文学月报》 322
《文学》 323
《现代》 325
中国诗歌会与《新诗歌》 326
《抗战文艺》 327
《文艺阵地》 328
《七月》 329
《文艺战线》 330
《谷雨》 331
阅读书目 332
参考书目 337
应考指要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