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抗日根据地历史的意义——在抗日根据地历史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廖盖隆 1
毛泽东论抗日根据地 王淇 5
毛泽东创建根据地思想在抗战中的发展 胡哲峰 10
刘少奇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创 张国祥 23
周恩来与华北敌后抗日战场的开创 杨世钊 36
抗日战争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 郑德荣 田克勤 48
爱国主义思潮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冯崇义 59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陕甘宁根据地构想的演变 田中仁 71
论抗战爆发前后(1936—1942)山东共产党的重建 戴维多·艾丽丝 82
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与农民——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中心议题 马场毅 93
华北抗日根据地与平津城市地下党关系初探 黄小同 104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马洪武 114
浙西抗日根据地综述(摘要) 杨福茂 125
简论涉县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傅希忠 128
1938年范筑先将军战死聊城及其历史教训 孙思白 134
抗日游击战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 魏宏运 141
彭德怀与百团大战 范力沛 153
开辟敌后战场是特殊战略进攻 娄平 164
“敌进我进”军事方针的提出和实施 高德福 仇宝山 172
关于新四军成立过程问题 三好章 181
中共中央军委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1941年11月)的意义 宍户宽 191
谢伟思眼里的两个中国抗日战场 黄振华 200
抗日战争有无战略反攻阶段问题 王桧林 207
论在日中战争(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残暴行为 笠原十九司 215
新四军组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班国瑞 224
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政权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是民主与廉政的楷模 陈瑞云 235
论“三三制” 王永祥 246
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体制初探(1937—1945) 靳德行 翁有为 255
试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党政关系 刘健清 266
晋冀鲁豫边区政权建设回顾 赵秀山 277
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的创建和特点 谢忠厚 286
试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制度 王德宝 297
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主要特点 姚寅虎 307
论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两面政权” 朱德新 314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研究 马齐彬 杨圣清 326
陈毅等在苏北盐城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概述 曹晋杰 338
六参政员赴延安与四届一次参政会 陈志远 346
论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反腐化斗争 江沛 355
中国抗日根据地的财政 星光 367
略论毛泽东关于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摘要) 孔永松 374
简论华北敌后根据地的互助合作运动 左志远 377
晋冀鲁豫边区的对敌贸易战 黄存林 387
从日本调查者的报告中看冀中的战时经济 顾林 397
晋冀鲁豫边区的金融货币工作 冯田夫 406
浙东抗币及其历史作用 金普森 黄成 412
略论晋察冀边区的土地变革运动 温锐 420
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 徐承伦 426
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手工业 傅建成 436
陕甘宁边区道路运输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内田知行 444
日本决定投降经过 胡菊蓉 452
简论中国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 田酉如 457
华北农村社会研究问题和实地调查之原委 内山雅生 468
满铁调查部《中国抗战力调查报告》及其对根据地的认识 祁建民 476
华北农村的“街坊辈”与村落共同体 中生胜美 485
略论抗战初期冀中区的联庄会和会门武装 张洪祥 王璇 491
抗日战争时期的豫北天门会 乔培华 501
抗日战争中的红枪会 三谷孝 512
抗日战争时期的香港 元邦建 519
陕北农村社会与中国共产党——延安地区农村的基层领导班子 佐藤宏 530
从农村调查看陕北早期革命史 周锡瑞 535
卢沟桥事变前后的张自忠——张自忠年谱选辑 殷廉 547
抗日战争中的吴佩孚 郭剑林 王杰 557
陈公博与战时通敌——民国时期政治忠诚观念的个案研究 王克文 566
试论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与近代国民国家的形成过程(节录) 西村成雄 574
中国社会科学的制度化——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发展起来的地政学会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L·M·多伍 580
战后初期中共的东北工作方针(提要) 丸山钢二 592
1931—1945年冀鲁豫边区的民众起义和共产党政权 拉尔夫·撒克斯顿 600
他们为什么获胜?——对中共与农民关系的反思 马克·塞尔登 605
抗战第一年的中国农民 魏今 616
中国革命的太行道路:邓小平、毛泽东与变的政治 大卫·古德曼 631
抗日根据地中农民对中共动员政策的反应:一些西方的观点 L·毕仰高 642
附录一 651
张静如、范力沛、顾林三教授对本届学术讨论会的评议 651
附录二 659
第二届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659
附录三 668
第二届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记 668
附录四 684
会议组织委员会名单 684
会议工作人员名单 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