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按劳分配问题的讨论和经济理论的反思 1
一、按劳分配的讨论和恢复计件工资、奖金 1
二、“唯生产力论”和生产力问题的讨论 7
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的讨论 10
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问题的讨论 13
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思考 16
第二章 洋冒进和新“八字方针”的提出 26
一、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和经济工作的失误 26
二、面对严峻经济形势中央提出“八字方针” 31
三、贯彻落实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36
四、中央决策层下决心作出进一步大的调整 42
第三章 所有制的突破和多种经济成份出现 56
一、为解决城镇就业而出现的个体私营经济 56
二、社队企业在体制变迁中的调整发展 68
三、外资和中外合资经济合法进入大陆 73
四、劳动和资本联合的股份合作经济孕育出生 76
五、改革在其它领域展开和城市改革试点 78
第四章 农村的困境和农村改革大潮的兴起 87
一、安徽省委的六条和基层的“包产到户” 87
二、小岗农民的“保证书”与凤阳的大包干 105
三、四川的十二条与安徽的六条遥相呼应 119
四、关于“阳关道”与“独木桥”的大争论 125
五、邓小平在关键时刻讲话肯定安徽的经验 143
第五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开 148
一、包产到户的由来、原因和效果的再思考 148
二、中央对“包产到户”稍稍开了一个口子 164
三、《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首次肯定“双包” 172
四、包产到户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国 177
一、中国农业集体化失败原因的综合透析 181
第六章 农村体制的突破和新型合作经济生成 181
二、在改革的浪潮中人民公社制度悄然退场 192
三、新型合作经济的形成和农村的活跃 195
四、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深化和对全局的牵动 205
第七章 打开国门走向国际竞争大舞台 210
一、中国对外开放曲折而艰难的路程 210
二、共和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对外政策 213
三、中国的发展需要跻身国际发展的大舞台 216
四、具有世界眼光的邓小平力主走向世界 219
第八章 杀开一条血路创办经济特区 228
一、邓小平的思绪到了与香港隔江相望的深圳 228
二、最初广东、福建的请示报告均称“出口特区” 243
三、《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改称“经济特区” 245
四、特区建设在希望和疑虑的目光中起步 255
第九章 邓小平高瞻远瞩迭出新意抓经济 265
一、强调用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大家上进 265
二、提出先富起示范作用带后富的“大政策” 268
三、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 276
四、为实现“小康”水平的中国式现代化制订规划 286
五、咨询“五老”并厚望荣毅仁再展雄风 294
一、力主国民经济调整推动调整方针落实 300
第十章 陈云在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岁月 300
二、宝钢建设周期可适当拉开但要“干到底” 303
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先行探索者 308
四、改革起步期经济建设的若干指导思想 313
第十一章 高层领导干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317
一、万里纵论农业生产和农村改革 317
二、胡乔木阐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324
三、习仲勋设想进一步把经济搞活 330
四、薄一波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经验 335
五、胡耀邦强调拓展对外经贸关系 347
一、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 352
第十二章 对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 352
二、国务院研究中心为决策提供咨询 366
三、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探索 369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和总体规划 374
第十三章 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和谨慎起步 383
一、政治体制的拨乱反正和改革的提出 383
二、改善党的组织制度和改革领导体制 394
三、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和精简机构 399
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401
五、逐步改革和完善国家领导体制 404
一、三中全会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 406
第十四章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酝酿和提出 406
二、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 408
三、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414
第十五章“叶九条”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423
一、对台港澳政策的调整和“叶九条”的诞生 423
二、各界评说“叶九条”和廖承志致蒋经国信 431
三、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445
结束语:伟大历史转折的胜利实现 452
附录:本书主要征引文献 461